◆ 前言
>> 研究情感意味著盡可能地不討論意義,而將關注點轉至系統關系和情緒聯想以及伴隨術語的相關文化和歷史內涵上。
>> 伯林不是還不辭煩勞地提出和捍衛了他有關“自由”的兩種意義(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之間的著名區別嗎?在第一種意義下,亦即消極意義下,自由指沒有阻礙我們行為的人為障礙。在第二種意義下,亦即積極意義下,如果我們掌控著自己的目標,決定著自己的命運,能夠在達成目標時實現自身之中的至善,我們便是自由的。
>> 積極自由作為擺脫內在心理約束的自由,意味著要將精神分割為“理性與高尚的”和“非理性與卑劣的”,這樣一來,自由就意味著讓更好的自我居于主宰地位。然而,一旦我們分割自我,其他人就可能以我們那更好的自我為名,指責我們屈服于我們的卑劣自我,而他們是來解放我們的。許多殘暴的統治者就曾利用過“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借用斯大林的說法)的角色做這種事。
>> 逃脫監獄的原始情感就是一種對自由的表達;它基本上就是自由的情感;而在這方面貝多芬是最好的向導。
>> 赫伯特·哈特有一個著名的論斷:我們通過語言行事,語言有行事的力量。
>> 除了力量的觀念,伯林還十分關注觀念的力量,堅定地相信人們會在它的影響下行動和反應。不過,他認為觀念的力量主要來源于政治逆境之中,尤其是在赤裸裸地使用權力壓迫觀念的政府統治之下。
>> 在西方文化中,文學作品具有很高的獨立性,獨立于創作它的作家。作家與作品的分離是西方的一大標志。
>> 馬克思的歷史觀,簡單來說,就是人類的技術能力決定有意識的人類生活軌跡,亦即歷史。
>> 這個觀點最讓伯林不能接受的地方在于:“人發明的技術決定人的觀念和生活方式,而不是后者決定前者:需求決定觀念,而非觀念決定需求。風車創造了封建制度,織布機創造了工業革命。”
>> 馬克思本人的觀念大膽宣稱,物質條件決定觀念。伯林不相信歷史有任何特定的前進方向。觀念和物質條件相互作用,朝著所有可能的方向發展,沒有誰先誰后之說。不過,他認為存在著一種可能且重要的方向,即從觀念到物質條件的方向。
◆ 我的學術之路
>> 我現在仍然認為,語詞只能表達經驗世界——此外并無其他實在,然而可證實性并非知識、觀念或假設的唯一標準或最可信的標準。這是我畢生持有的觀點,我的全部觀念都帶有這種色彩。
>> 我們在經驗世界發現了一個普遍真理。“粉紅色”、“朱紅色”或其他顏色的定義是什么?它們沒有定義。這些顏色只能通過觀看分辨,因此我們可以說,它們的定義是一種偽裝,我們不可能據此推導出任何合乎邏輯的結論。
>> 人類必然擁有一些共同的價值觀,否則他們就不再是人類;他們也必然擁有一些不同的價值觀,否則他們就沒有任何區別;實際上他們是有區別的。
>> 多數革命者公開或不公開地宣稱,為了創造一個理想世界,我們必須先打破雞蛋,否則是吃不上煎雞蛋的。雞蛋早被打破——在我們這個時代,雞蛋已被猛烈地或普遍地打破,這是史無前例的——煎雞蛋卻遙不可及,煎雞蛋消失得無影無蹤。
>> 無論從哪種意義上說,無論對于個人還是對于社會,自由永遠是人類的理想。平等也是如此。然而,完全自由(在理想社會中,人們應該是完全自由的)與完全平等是不相容的。
>> 完美的世界不僅不可實現,而且不可想象;為此而做的所有努力,都起源于一個嚴重的錯誤認識。
◆ 哲學的目的
>> 康德提出的回答很有啟發性。他是歷史上第一個明確區分事實問題與形式問題的思想家,只有借助于形式,事實才能顯現給我們——無論事實或我們對它們的認識如何變化,這些形式本身是不變的。經驗的這些形式、范疇或模式,不是任何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
>> 康德首次提出事實與范疇的重要區分。事實可以說是經驗資料,例如我們能夠觀察、推論或思考的那些事物、人、事件、性質以及關系;范疇指的是我們用來感知、想象以及思考經驗資料的那些根據。
>> 哲學的目標始終不變,它要幫助人們理解自身,讓他們在陽光下生活,而不是在黑暗中掙扎。
◆ 啟蒙運動時期的哲學家
>> 事實上我們幾乎可以說,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史,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把經驗問題(以及歸納問題)或形式問題(以及演繹問題)與人類觀念中的其他問題分開,再把這些問題歸入經驗學科或形式學科的歷史。
◆ 人類觀念史上最大膽的創新者之一
>> 笛卡爾清楚地指出,真正的知識以清晰的、不可反駁的公理以及這些規則的應用為基礎,根據這些前提,人們能嚴密地推導出某些結論,建立一個各方面都有邏輯保證的知識體系。
>> 語言旨在表達觀念,它與觀念是一體的,語言的變化不僅能證明觀念的變化,它還是觀念之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人是一種具有自我改造能力的動物,某些需求滿足后,他會改變自己的性格,產生新的需求,選擇新的生活方式:他就是永恒的成長,神意指引著他,作用于他的情感和缺陷。固定的、永恒不變的、適用于所有時代和所有人的“核心觀念”并不存在,人類生活與人類歷史中的一切,只能被理解為某個過程中的一些變化因素。
◆ 被神化的那個人
>> 在別林斯基看來,這似乎是一種落后的世界觀,他堅信,俄國的主要任務是向西方學習,而不是教導西方;親斯拉夫運動起源于浪漫主義的錯誤認識,有時則起源于盲目的民族主義的妄自尊大;西方的科學突飛猛進,這是俄國擺脫落后狀態的唯一希望。
>> 最近訪問過蘇聯的人不可能忽視這種現象:思想上的缺陷與情感上的優越合而為一,一方面認為,西方是令人羨慕的,因為那里的人們善于自我克制,聰明、高效,事業有成;另一方面,又認為他們麻木、冷漠、吝嗇、工于心計、畫地為牢,沒有遠大的目標或寬廣的胸懷,缺乏氣沖霄漢、勢不可擋的情感;他們不能放棄一切,甚至犧牲自己,去應對某種歷史機遇;他們的生命不可能出現姹紫嫣紅的景象。
◆ 知識階層的作用
>> 相信理性與進步,密切關注社會的道德狀況,這二者結合是知識階層的必要條件。
>> 以思想觀念為業者必須明曉事理,言行一致,生活和諧,這無疑是他們應盡的義務
◆ 自由
>> 自由意味著某人不是被迫服從別人為他制定的,而非由他制定的法律。
◆ 卡爾·馬克思的哲學
>> 對馬克思來說,技術能力是人的根本特征:人對生命過程的認識以及為生命確定的方向(人們所謂歷史),皆歸功于此。
>> 馬克思說,人類發展過程中的任何技術進步,都開拓了各自的觀念與道德境界。觀念的形成與人類活動的其他方面緊密相連:觀念是——而且只能是——人或社會團體實現其目標的武器,好比別的工具、發明或行為方式,例如軍隊、彈藥、農業、奴隸制或封建制。人發明的技術決定人的觀念和生活方式,而不是后者決定前者:需求決定觀念,而非觀念決定需求。風車創造了封建制度,織布機創造了工業革命:這句名言集中體現了馬克思所理解的決定人類歷史的根本因素。
>> 馬克思認為,人的精神生活具體表現為道德、哲學、政治、司法、宗教、藝術作品以及規章制度,它們只能被看作整個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社會用以滿足其需求的那些方式,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它所追求的目標。
>> 沖突與危機是人類進步的唯一動力,這種觀點可上溯至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
◆ 俄國馬克思主義之父
>> 只有掌握自然科學與人文學科,人們才能理解人類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這就是普列漢諾夫提出的全面的、帶有烏托邦色彩的教育理念,真正的革命者應該接受這樣的教育。
◆ 猶太人之被奴役與被解放
>> 那些虔誠的猶太教徒,對他們來說,維護猶太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義務,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必須毫不猶豫地為它犧牲一切,包括信徒的生命。他們的信仰原則上不受經驗或歷史的論證影響,也不受今生的幸福所影響,因此對真正的信徒來說,其信仰是堅不可摧的。但是不那么清楚的是,那些認為應該傳承“猶太人的價值觀”的人(這些價值觀通常不是一種完備的宗教信仰,而是人們所持的思想態度、文化觀念、種族的歷史與情感、個人習慣以及社會風俗的結合體),他們的這種主張是否是對的:他們斬釘截鐵地說這種生活方式顯然值得倡導,即使必須付出難以令人置信的血淚代價,這血淚已經把兩千多年的猶太歷史變為一部令人敬畏的殉教史。
>> 要想活命,這些陌生人必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熟悉、了解該部落的行為方式和風俗習慣。該部落成員是不需要了解這些情況的,他們的生活一如從前,吃飯、喝水、交談、唱歌、尋找生活用品、戀愛、仇恨,他們不用了解這些事情的具體做法,不用注意下一步應該做什么。那些陌生人就不同了,他們完全不了解這種生活方式,發現幾乎沒有什么可看成是理所當然的;相反,他們感到必須盡其所能掌握主人的“行為方式”。他們必須了解得清清楚楚,否則將四處碰壁。他們絕不能判斷錯誤,否則會有滅頂之災。他們的主要目的是,精心繪制一幅反映部落成員的思想及行為方式的清晰圖畫,然后努力適應該部落的生活方式。
◆ 哈伊姆·魏茨曼的領導藝術
>> 第一類政治家不顧事物的特征,一味地把自己的思維模式強加于他人他物,單憑意志力或崇高理想來改變現實;第二類政治家與此大不相同,他們明察秋毫,對紛繁復雜的社會、政治環境了如指掌。他們具有特別敏銳的直覺,能在不知不覺間記錄大量的經驗事實;他們不會被淹沒在如此多的經驗之中,相反,他們的天賦恰恰在于,能把諸多經驗——不通過意識,這幾乎是一種本能的行為——整合為一幅彼此連貫的完整圖畫;然后,他們根據這幅圖畫,堅定地、穩妥地、理直氣壯并卓有成效地采取行動,設身處地,回應他們那個時代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 第一類政治家的主要特征是勇于蔑視艱難險阻——他們直面危險,卻無所顧忌,憑著樸素而強烈的信仰沖鋒陷陣,以令人尊敬卻不近人情的狂熱信念,堅定地認為勝利屬于他們;那么,第二類政治家的杰出稟賦卻很不相同,他們對形勢的各個方面有深刻而細致的理解,并且會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如果這種印象能發揮任何作用,它就必然包含某種真理):他們不僅代表,而且真正理解許許多多普通人的心愿。
>> 這兩類政治領袖共同改變了人類歷史。
>> “有感召力”的領袖激情似火,他們仿佛一塊磁鐵,能把一切都吸引到他們周圍;人們失去了自制力;為了某些外在的形式或抽象的觀念——如國家、憲法、教會、自由、獨立或平等,常常奮不顧身地投入某些非正義的戰爭。
>> 激烈而狂熱的社會活動家之所以成功,往往是因為他們用某種理論或“意識形態”取代人性和現實,他們全力沖擊某些顯然無法克服的障礙,因為他們覺得不會失去什么有價值的東西:在他們看來,那種“事業”或意識形態是至高無上的;他們毫不關心人類遭受的各種苦難,必將把這些人踩在腳下;他們在道義上不受人類考量影響,所以有的時候盡管困難重重,他們仍能取勝。
>> 魏茨曼篤信英國文化,因為他深信他們身體力行的那種理智、適度與實效;他認同他們對形形色色的理論和意識形態的厭惡;他贊同他們對個人的尊重,認同他們對真正的自由與真正的滿足的熱愛,贊成他們不為某些抽象觀念或理想而犧牲人類生命的做法。
◆ 歐洲浪漫主義的本質
>> 真理不是一種獨立于探索者的客觀結構,也不是一種有待開發的地下寶藏,而是探索者的創造,盡管它有不同的偽裝。
>> 浪漫主義者的共同假設與永恒哲學(philosophia perennis)相反,在他們看來,與其說是人們發現了那些重大問題的答案,不如說是他們創造了那些答案。
◆ 梅尼克與歷史相對主義
>> 德國文化扎根于宗教改革和虔信主義,扎根于此前的神秘主義和顯圣運動,扎根于德意志諸城市與公國那種當地和區域性的、傳統的社會、政治與宗教生活。
>> 一方面,人類有一些共同而普遍的價值觀,這是個人或團體的權利,也是普遍的道德準則,它們決定著人類行為;另一方面,危難時期,國家的意志往往會與普遍的道德準則發生激烈沖突——無論代價多大,只有實現這些國家意志,才能確保國家的安全與強大,政治家愿為此而獻出一切。
>> 歷史即社會、政治與道德有機體的發展,即亞里士多德所謂生命原理(entelechies)的相互作用,人的精神成長即由這種相互作用構成——這是新柏拉圖主義與黑格爾主義的觀點。
◆ 論通識教育
>> 我們這個世紀的顯著特征可以歸納為兩大現象:一方面是俄國革命及其深遠影響,另一方面是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及其在人類生活中的廣泛運用。
>> 一個學科的學術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所含觀念與事實的比例。
>> 思想含量——假說、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對構成整體的不同因素之間的關系的認識。
>> 能夠清楚地理解觀念與知識的結構,二者的異同,它們在發現真理與發明創造的過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它們所堅持的真理及其有效性的標準;最重要的是,能夠把握它們的基本原理——清楚地知道,在人類的建構中,哪些屬于神經和肌肉,哪些屬于周圍組織;某個重大發現中哪些是新穎的和革命性的,哪些是現有的知識的發展——正是這些能力提高了人類的思維水平。
◆ 第二版附錄
>> 盧梭提出了一切極權體制的基本主張,即如果有人確定能夠正確回答“人應該怎樣生活?”“社會應該怎樣組織?”這兩個問題,他就可以以理性的名義將他的答案加諸他人的身上。
>> ,人類社會和政治結構的巨大變化事實上并沒有導致民族主義消亡,甚至都沒有讓它的力量有所減弱。要說有什么影響,反倒是它推動了戰爭和革命,到今天變得比以往更加強大和危險。
>> 在現代,沒有哪種運動曾不借助民族主義的力量獲得過成功;所有反對民族主義的運動,若非一敗涂地,也因為民族主義的抵制而被大幅削弱。
2019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