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邏輯學列為7門基礎學科之一,1977年,《大英百科全書》把邏輯學列為五門基礎學科之一,可見邏輯學是多么的重要。但遺憾的是,邏輯學在中國沒有得到重視,導致很多中國人缺乏基本的邏輯知識和邏輯訓練,人們常常依靠最原始的習慣來思考。所以,日常生活中,語言失范、邏輯混亂的現象到處皆是。
學者宋懷常在其著作《中國人的思維危機——中國教育扼殺了中國人的思維能力》里指出了“中國人思維的五大邏輯缺陷”:
概念模糊
不懂集合概念
類比推理
非黑即白,二元思維
錯誤推理
相比其他國家,中國人在思維能力上,特別是在邏輯思辨能力上的差距很大。很多社會精英和影響政府決策的學者同樣存在思維方式落后、思維水平偏低的問題。而沒有良好的思維方式和較高的思維水平,就不能正確地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就制定不出合理的政策與制度,就會影響社會的發展,就會產生各種社會問題。這就是“思維危機”。
BBC紀錄片——《邏輯的樂趣》(The Joy of Logic),用深入淺出、幽默感十足的講解方式,介紹了邏輯學的重要概念,同時講述了邏輯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及價值,這對我們有巨大的學習和借鑒意義。
邏輯是什么?BBC 的紀錄片《邏輯的樂趣》(The Joy of Logic)用生活中的例子,把邏輯的概念帶到了我們的面前。這部紀錄片沒有用枯燥的學術語言去講解,相反,開篇時講了三個邏輯學家喝酒的故事...
三個邏輯學家走進一個酒館......
全片沿著歷史的脈絡,對邏輯學發展進行了梳理。
從亞里士多德到《愛麗絲漫游仙境》的作者查爾斯 · 道奇森(Charles Dodgson),再到現代計算機的理論先驅,《邏輯的數學分析》的作者喬治 · 布爾(George Boole)。從德國數學家和邏輯學家弗雷格(Friedrich Ludwig Gottlob Frege)和英國哲學家伯特蘭 · 羅素(Bertrand Russell),再到計算機之父阿蘭 · 圖靈(Alan Turing)。全片關于邏輯學發展史的論述,系統、簡明又不失趣味。在講到三段論時,知道自己“終有一死”的蘇格拉底發出了富有幽默感的哀嘆。
人終有一死(大前提);
蘇格拉底是一個人(小前提);
蘇格拉底終有一死(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