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名稱及來源
重慶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中鐵十九局集團有限公司建設工程合同糾紛再審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14年第4期(總第210期)。
二、案情簡介
業主單位與總包單位簽訂《施工合同》。約定未定價的材料、專用材料價格的確定方式為經業主、區審計局審定后納入工程結算。總包單位與分包單位的分包合同約定分包合同最終結算價按照業主審計為準。根據區審計局的審計結果,案涉分包合同的結算價為114252795.85元。重慶市審計局審定值106084467元。
那么分包合同的結算價怎么確定呢?是區審計局審定的114252795.85元?還是重慶市審計局審定的106084467元?
三、裁判觀點
最高人民法院認為:
?國家審計機關的審計系對工程建設單位的一種行政監督行為,審計人與被審計人之間因國家審計發生的法律關系與本案當事人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性質不同。案涉分包工程款的結算,屬于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因此,無論工程是否依法必須經國家審計機關審計,均不能認為,國家審計機關的審計結論,可以成為確定本案雙方當事人之間結算的當然依據。審計結論是否作為結算依據,應當按照雙方當事人的約定及合同履行情況確定。
?分包合同中對合同最終結算價約定按照業主審計為準,對該約定的理解,應解釋為工程最終結算價須經業主認可,而不應解釋為須在業主接受國家審計機關審計后,依據審計結果進行結算。
四、實務指導
審計機關的審計系對建設單位的一種行政監督行為,合同是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民事行為。兩者性質不同。審計機關的審計結果是否適用于承包合同,需要當事人明確約定,審計結果并不當然作為合同價進行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