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5-12 母親節 天晴
昨日無意中看到了一部電視劇叫《愛上你治愈我》。對于我這種幾乎不看電視劇的人來說,第一集能吸引我往下看的電視劇真不多。
僅僅一集的劇情就讓我感同身受,該劇以心理治療為主題的現實題材。抑郁癥,狂躁癥,家庭療法等等與情緒有關的關鍵詞都出現了。而我把親身了解并經歷的一些關鍵詞和大家分享。
///思覺失調///
在香港,醫院把情緒類的病人稱為“思覺失調”,這真的是一個含蓄得來又相當有禮貌的表達,取代了神經病,精神病,神經質等等聽起來就讓人反感、抗拒、絕望的詞語。而“失調”還可以帶來多點復原的希望。
///抑郁其實不遙遠,抑郁情緒就像感冒發燒一樣///
很多人都以為抑郁癥、自閉癥等等心理疾病的病人是想太多了,而真正的傷害往往是從“你想太多了!”,“你別多想!”“你活在衣食無憂的年代還有什么不滿足的!”開始的。
就拿抑郁癥來說,其實抑郁就像感冒發燒一樣,不一定是患者本身想要抑郁,而抑郁的產生就像突然發燒了一樣,自己無法控制的時候,身邊人還無法理解,無意的一句:“你想太多了!”加劇了抑郁患者的心理負擔。
///自知力完整&自知力完全喪失/無自知力///
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常常被人忽視。比如說,有的多動癥的小孩子,父母總以為小孩子只是調皮一點,并沒有什么問題;有些自閉的小朋友,父母以為只是內向一點,天性使然。當這些被忽視了的問題被定義為:性格問題,脾氣不好等等,成年后演變成社交障礙等等新問題。
神經癥患者通常自知力完整,能發現自己的問題,主動敘述自己的病情,積極尋求幫助;而精神病患者隨著病情加深,往往是喪失對疾病的認識和判斷,否認病情,無自知力,如果身邊的人沒有給予更多的關心,往往沒有辦法自救。
///家庭療法///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經常情緒化的人,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除了先天性的除外,大部分和后天環境息息相關。這就關系到家庭療法。尤其是自閉的孩子,很多時候都和生活環境或者扶養人的關系有著重要的關系。
解鈴還須系鈴人,這就解釋了為什么有的人生病,醫生會建議家人也一同接受心理治療,因為太多與家庭脫不了干系的因素。
如果治好了患者,問題出自于他的家人,家人沒有接受治療,患者回到家庭,心理問題卷土重來的可能性極高,就像把剛剛解毒的人扔回到吸毒的圈子里一樣,家庭療法就是為了標本兼治。
比如,家暴的陰影下成長的孩子,單親家庭等等。每個家庭都有著各自的故事,造就了孩子不一樣的個性,而那些獨特奇葩的個性有的時候不是單純的脾氣暴躁或者沉默寡言。
///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師///
很多人有心理方面或者說情緒方面的問題,并不會主動積極的看醫生。那種感覺就像患了性病的人不好意思去看醫生一樣。生病的人對疾病本身就有恐懼,以及害怕別人的歧視。
害怕別人把他當成病人,不想要被人可憐他的眼神,他只想要普通人的待遇,但脆弱的內心又渴望多一點的呵護。
當被迫踏出第一步,走向心理咨詢室的時候,我想很多人都會覺得,“完了,我真的有病嗎?真的病得不輕嗎?”我做過很多次心理咨詢,記憶中的心理咨詢室可以讓人內心驟然peaceful。
心理咨詢室有老師溫柔的催眠,暖色調的房間里面,擺放著鮮花,暖色調的沙發可以讓你累了休息一下,跟著老師的聲音深呼吸后慢慢吐氣,把你的煩惱像倒進垃圾桶一樣。
雖然略讀過王陽明的心學,看到很多與意念相關的概論,但是當無法控制自己的內心,確實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那種感覺就像有個心魔操控著心智,不知道什么時候會爆發,想克服又顯得無力。
而心理咨詢師用他們的專業,引導患者重塑信心,每個心理老師都不會說對與錯,也不會判斷什么想法是對什么想法就是錯。你沮喪的時候,他也不會去分析你詛喪的原因,他會詢問你歷來面對問題的態度,為什么不采取別的態度,然后得出一個引導你的方向。
我常常覺得心理咨詢師是很厲害的,每天對著各種心理病人,日積月累地面對負面情緒,心理素質不過硬,真的很容易受其影響。以前天天看一些刑事案例,直到我有一天把那些兇案現場與最害怕的黑夜里連在一次,我再也無法承受,再也沒有看過。
///脫敏療法///
我第一次走進心理咨詢室,是因為怕黑,是極度的怕黑。小時候,我被外婆的鄰居嚇了一次,我再也無法在黑夜里獨處,習慣里在燈光下入睡。小時候,爸爸常常對我說,“你那么膽小怎么當警察?”“你去北京讀書,我是不是要找個人去陪讀”
地球人都知道我極度怕黑。老師運用脫敏療法,讓我克服對黑夜的恐懼。脫敏療法,感覺就像是心理老師運用催眠,制造一個極度近似我內心恐懼的場景,在極度的恐懼里面掙扎并且逼迫自己去克服。
有種“死就死吧”硬著頭皮闖出去的感覺。我不是心理咨詢師,我無法用專業的心理學術語去表達,我只能從我的角度描述我的感受。當我從最初的極度恐懼到沒有那么怕,迎接我的是大大的擁抱,那種感覺如獲新生。
///常常聽到的“產后抑郁”///
惡語傷人六月寒,然而傷人的不一定是惡語,從婆家那里簡單的一句嬌情,也可以把產后媽媽置于水深火熱中。親眼所見的新媽媽,被婆婆說是矯情,說以前的女人生完孩子就下地干活,現在的怎么嬌氣起來了。這種說話無形是最傷人。
產后的媽媽身體還沒有恢復,而又不得不立馬上崗,婆婆關注孫子有沒有奶,各種雞鴨魚肉,表面上是伺候,實際上是“為了我的孫子,你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 產后內分泌失調,情緒不穩定躁動不安都不被家人重視。
看到很多壓力特別大的新媽媽,常常都控制不了情緒把情緒發泄在寶寶身上。其他她們只是生病不自知,其實她們只是需要多一點點關愛,其實她們更需要家人的鼓勵和支持。
///認知風格:場依存&場獨立///
陪伴心理疾病的病人對人的心理素質要求極高,我自認為是一顆玻璃心,我害怕和有情緒問題的人共處,我的第一個上司雖然教我很多道理。
但是他難以駕馭自己的負面情緒,我既是他的好員工也是好的出氣筒。那種環境下,我閉上雙眼都能聽到挨罵的聲音,我被迫要離開這樣的環境,換取內心的平靜。
多次因為情緒管理問題做心理輔導,而更多的問題在于人際交往能力方面,我的認知風格屬于場依存類型,多數人覺得我是很隨和很親近的,而我極容易受周圍環境影響。
大學的人際關系讓我幾乎失控,脫離了熟悉的環境,走進一半校園一半社會的大學,見識了“江湖險惡”以及付出與收獲不對等的所謂友情。所以,常常很想往場獨立的認知方式靠近。
而人的思維及認知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而老師說不同的風格都有著各自的特點,沒有必要過分夸大對立面的優點,回到最原始的一句,“平常心對待,既來之則安之!。”
心理輔導從來都不是讓你去判斷對與錯,而是分析不同的概念,加以引導重新建立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從形成問題的根源找到解題的答案。
“愛”上你治愈我,在現實心理咨詢中,來訪者很容易把感情轉移到咨詢師身上,據說,這叫“移情”,一個能讓你迅速冷靜下來的人,而這是心理治療的障礙之一,必須克服了才能繼續前進。而我移情的對象是“三只小豬”
///情緒管理///
你有沒有試過無比憤怒?你有沒有試過狂躁不安?你有沒有試過失眠甚至徹夜難眠?你有沒有試過孤立無助?你有沒有試過想要死了一了百了?你有沒有試過莫名其妙地哭泣?你有沒有試過有苦無處可訴?
情緒穩定的時候,這些道理我都懂,其實人一旦深陷其中,往往難以自拔。當情緒找不到發泄的窗口,人們常常尋求宗教以求精神慰籍。
而我個人覺得可以看看治愈系列的節目音頻視頻,做做運動,或者找個值得信任的人聊聊天,或者找個地方大哭一場,盡量分散注意力。
///身邊人是“拉一把”還是“踩一腳”///
咨詢者從最初哭訴、冷靜、傾訴、重建信心、重塑認知,是一個漫長而又遙遠的過程。
不能完全靠咨詢師一個人的努力,更多時候身邊人發揮著關鍵性作用。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關注身邊人,生命是脆弱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不容易中相互體諒相互關心。
每個人都能遇到讓自己冷靜下來的人,而治愈你的人往往是比常人付出了更多的關心以及呵護。
如果你身邊有情緒病人,請拋掉殺人于唇舌間的:“你想太多了!”,可能是害怕異樣的目光,可能是自我保護一種方式,他們看似平靜的背后可能是:“救救我!”
而我覺得努力尋找生活的樂趣,就像我聽了一千遍一模一樣的三只小豬一樣,永遠都不會煩,因為每一遍讓我幻想的場景都像催眠一樣。
閉上眼睛,感覺在一個很安全的地方種了一棵樹,當你開心的時候閉上眼睛給小樹澆澆水,內心的樹越大,能扛得住的壓力才越大,才能適應當下社會。
Anyway,愛你的人不會讓你情緒失控,而讓你情緒失控的也絕不會是陌生路人甲,好好處理人際關系確實是一門大學問,看再多心靈雞湯都只是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