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肥蝦
手抓羊肉是我國西北蒙、藏、回、維等民族喜愛的傳統(tǒng)食物,相傳有近千年的歷史,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特點是肉味鮮美,不膩不膻、色香俱全。吃法有三種,一是熱吃,切片后上籠蒸熱蘸三合油;二是冷吃,切片后直接蘸精鹽;三是煎吃,用平底鍋煎熱,邊煎邊吃。
手抓羊肉源遠流長,在我國西北地區(qū)、蒙、藏、回、維等民族都很喜歡吃手抓羊肉。在漫長的歲月中,手抓羊肉原本只在西北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高原和草原的帳篷間被牧民們食用,城市里極少見,名流視之為難登大雅之堂,不屑一顧。
手抓羊肉真正馳名全國,是幾十年前的事。據(jù)說,有一位頗有膽識的東鄉(xiāng)人率先在臨夏市一條偏僻的小巷子里掛起了“東鄉(xiāng)手抓羊肉”的牌子。因為味道鮮美,一時間,手抓羊肉的香味四處飄溢到了周鄰各縣,又風(fēng)靡了蘭州、西寧、銀川、烏魯木齊、呼和浩特等城市,進而成為西北地區(qū)的名菜。
《說文》中說:“羊,祥也。”《周禮·夏官·羊人》記:“羊人掌羊牲,凡祭祀,飾羔?!毖蛟诠艜r被賦予成為吉祥的象征和重要的祭祀食品?!侗静菥V目》中也說,羊肉是大補之物,能比人參、黃芪。
中國在宋朝時期,吃羊肉的習(xí)俗達到頂峰,兩宋御廚對豬肉很是排斥,但是對羊肉十分推崇。當(dāng)時陜西有個地方叫馮翊,大致相當(dāng)于關(guān)中地區(qū),那里出產(chǎn)的羊肉膏嫩第一,真宗時,御廚每年都要去那里采購幾萬頭羊,到神宗時,有一年購買的羊肉多達四十多萬斤。
作為游牧民族,元朝人對羊肉的嗜好相比兩宋有過之而無不及。朝廷舉行宴會,主要供應(yīng)的就是羊肉,民間食肉,也以羊肉為主,送禮更是以肥羊為上。與過去相比,吃羊的方式也有很大改進,烤全羊、手抓羊肉等,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興起的。
美食家汪曾祺寫過“手把肉”,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手抓羊肉,即白水煮切成大塊的羊肉。一手“把”著一大塊肉,用一把刀自己割肉下來吃。吃手把肉一般不備佐料,頂多放一碗鹽水,蘸了吃。手把肉因為是現(xiàn)殺、現(xiàn)煮、現(xiàn)吃,所以非常鮮嫩。
青海有廣袤的草原,這里的空氣潔凈,很少污染,牛羊吃著新鮮的水草,氣候溫 熱,有利于牛羊的生長,肉質(zhì)鮮嫩,不板不柴,被人們稱為最新鮮、最美味的肉類。
在青海湖邊,草地上零星搭著蒙古包似的帳篷,那是牧民們的家。我們驅(qū)車在湖邊停留,向一家人買了幾份糌粑和幾碗酸奶,用酥油茶和了糌粑,捏成塊狀放在嘴里。清晨的青海湖邊,雖然是盛夏的季節(jié),風(fēng)吹起來倒也很寒冷。我們坐在氈房里,圍著一口大火爐取暖。女老板問,手抓羊肉吃不吃?我們壓根沒想到還有肉吃,忙叫老板煮了二斤羊肉。很快,鍋里的湯煮開了,老板把一根帶骨的羊肉撈上來,放在銀色的托盤里。
牛羊肉的吃法很多,但最大氣、最講究的便是手抓肉。把剛剛宰殺的牛羊肉,切成一塊一塊的帶骨鮮肉,下到鍋里煮熟后,撈出來盛在大盤子里,雙手抓住肉塊,蘸上食鹽等作料,啃骨頭、吃肉,鮮嫩的剛出鍋的肉香氣撲鼻,很容易調(diào)動起食用者的味蕾。
老板還給了我們兩把刀,便于切肉,她的女兒擔(dān)心我們只蘸鹽吃不習(xí)慣,熱心地給我們倒了一碗辣椒和醬油。羊肉端到湖邊的桌子上,在湖風(fēng)的吹拂下呼呼地冒著熱氣,羊肉的香味撲鼻而來,令人垂涎。大家躍躍欲試,三下五除二地把兩根羊骨剔了肉,豪放地用手蘸著醬料吃。羊肉進入嘴里,不僅溫暖了腸胃,也讓整個身體熱乎起來。走到湖邊向遠處望,碧綠的湖水清澈如鏡,一眼望不到邊,微風(fēng)拂動,夾雜著草原上牛糞的味道和草地里泥土的味道,牧民依然在忙碌,一撥一撥地游客驅(qū)車接踵而至,路過草原,總會要一份剛出鍋的手抓羊肉解饞。這是草原對長期生活于此的牧民的饋贈,他們在這里繁衍生息,也把自己踏實的勞作和安心的生活奉獻給廣袤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