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人類思維原理導圖,詳細說明:
人類思維原理導圖
一、人類思維的三大前提條件
(一)欲望(需求目標)
人類思維的“動力源”
為思維指出“目標”,使思維有方向感。
(二)記憶
人類思維的“供給源”
為思維提供“條件”,使思維有前提,有根據。
(三)感知
人類思維的“觸發源”
“激發”人的思維,過程與結果隨時“反饋”。
欲望、記憶、感知參與人類思維三大前提基礎,參與人類思維的始終。
二、人類思維的過程
(一)本能理解
本能理解:與生俱來就有的懂得。
舉例:有人給吃的、與喝的,這就是好人。
本能理解從生理本能和直觀感覺開始。
(二)本能判斷
判斷:肯定或否定某種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種屬性的思維過程。
本能判斷是基于本理解后,做出的判斷。這舉例:本能判斷什么是好的事物:就是能滿足人欲望的事物。
種判斷并非以邏輯為基礎的判斷,而是生理本能和直觀感覺所做出的判斷。是人類最初淺的判斷。
(三)推理
推理:邏輯學指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個或幾個已知的判斷(前提)推出新判斷(結論)的過程。
推理是人類的本能,這種本能并非生理的感性本能。而是思維的理性本能。從推理開始,人類開始本能地用邏輯來驗證思維過程的正確性。邏輯就是人類思維的校驗器,也可以說是人類思維的規律。是人們不知不覺遵循的思維校驗規則。
通過推理,人類用本能判斷,推導出更多的判斷認知。
舉例:1、從好的定義,推導出壞的定義;
2、從活動的定義,推導出靜止的定義;
3、從結果的定義,推導出過程的定義。
人類從推理開始,將本能判斷升華為符合邏輯檢驗的判斷認知。
(四)判斷認知
判斷認知是本能判斷加上推理確認后,固化下來區分事物的標準。
舉例:1、好的與壞的界定標準
2、活動與靜止的界定標準
3、結果與過程的界定標準
在判斷認知形成過程中,會加入法律與道德觀念,使人類在判斷事物時能確定出底線目標。
舉例:最初對營銷的判斷認知是“賣出商品的手段”
而加入法律與道德作為底線目標后,營銷判斷認知是“合法賣出商品的手段”
(五)價值觀
人類本能理解與本能判斷,經過法律與道理觀念后形成的判斷認知,成為人類的價值觀系統。價值觀是人基于自身的需求,對周圍人或事物的評價標準。是一種判斷認知,是人類行為的開關。
(六)選擇
價值觀決定著人類的各種選擇。行動還是靜止;行動要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把所要做的事情進行優先級排序。
(七)行動
選擇后開始行動,語言、表情、情緒、動作行為都屬于行動的范疇。
(八)結果
行動后將產生結果。結果是事物發展的階段性終了。結果不是結束,行動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會產生結果。
(九)推理
人類通過感知隨時體驗結果的狀態。進入大腦進行推理對比之前的需求目標,分析后將產生三個選擇。
1、刷新原有的判斷認知。
當感知結果并非需求目標后,就要更新原有的判斷認知。這樣才能使人類的價值觀同步于自己的需求目標。選擇的行動才更有效。
2、保留原有的判斷認知。
當感知結果達到需求目標后,就要肯定與保留原有的判斷認知。以便于遇到同類事物,可以再次使用。
3、修正原有的判斷認知。
當感知結果部分達到需求目標后,就能推理出哪些判斷認知不符合需求目標,可以調整改進。這樣修正與調整后的判斷認知,才能滿足需求目標的實施。
舉例:營銷的判斷認知,經過行動反饋成結果,進行再推理,得出新的判斷認知:
營銷是讓更多目標人群知道,和心甘情愿地長期享受與分享產品(多種)的過程。
這樣的形成營銷理念,才能夠達成“更多地增長收入”的營銷終極目標。
總結
人類的思維從欲望開始,欲望是人類的動力源,所有的思維都有滿足某種欲望的目的。思維的第一前提是本能理解,本能理解產生本能判斷。
本能判斷后就是推理,人類從推理開始本能地產生邏輯思維,邏輯思維是人類思維的校驗器,時刻讓人們校準思維的過程是否正確。加入法律與道德觀念,生成新的判斷認知,成為價值觀。
價值觀決定人類的選擇與行動,行動產生結果,通過感知反饋給大腦。整個過程每時每刻都在記憶,通過感知與記憶為下一個思維提供足夠的條件,分析是否達成自己的需求目標。
完全達成的保留原判斷認知;部分達成的修正原判斷認知;不能達成的刷新原判斷認知。人類思維的原理就是以上的思維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