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科技的時代,而科技的發展和突破在于人才。
我國從百廢俱興到國力昌盛,離不開一代代人才的努力。建國之初錢學森、鄧稼先等留美科學家,不畏美國的重重阻擾,選擇回到百廢俱興的祖國,開啟了為國效力,為民立命的科研生涯,創造出了我國的“兩彈一星”。
如今我國國力已經非常強大,各項指標都位居世界前列。其中也有很多危機,其中一項就是能源危機。
能源短缺一直是困擾我國發展的一大弊病。
在這種情況下,一位留美科學家毅然選擇回國,從事能源相關研究。他就是被稱為當代錢學森的潘錦功。
潘錦功原本是美國新澤西理工大學任碲化鎘薄膜太陽能研究中心的常務副主任和創辦者之一。在美國期間,他發明了一種新型發電材料,這種新型的材料是一種可以利用太陽能發電的玻璃,運用這種玻璃就能實現無污染的高效發電,從而使得自然環境的壓力能夠有所緩解。
這項發明被美國國會領袖視為關系到美國未來國家能源安全的技術。所以,美國是不可以輕易放他回國的。
早在2009年在成都的一場新能源展會上,看到國內對新能源的熱情,讓他決定回國創業。
雖然這中間少不了美國的威逼利誘,但潘錦功背后是國家的強大,所以他還是順利回國,來到成都雙流,開啟了他能源領域的創業之路。
創業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好在潘錦功背后有國家的扶持。
2015年底,他的項目被納入事關振興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高科技項目行列,獲得中央財政專項支持資金1.59億元;
2016年,他的研發中心將小片電池光電轉換率提升至17.8%,遠超工信部13%的標準;同年,公司在德國的制造中心,也完成了機器設備的制造,第一條生產線的機器正陸續漂洋過海向著雙流的方向前進。
終于,他實現了他的科研夢想。如今,公司現已斬獲的訂單,足夠年產100兆瓦的生產線生產一年。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他的發電玻璃。發電玻璃是把碲化鎘薄膜“刷”在玻璃上,就能夠實現發電。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在玻璃墻上打造一個大慶油田、三峽電站。在未來,我們每家每戶的玻璃窗都將是一個小型發電站。
這項技術不污染環境,正符合我國目前改善生態環境的要求。
如果潘錦功留在美國,那么這項技術現在就是美國的了,我國可能就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物力去研究。
好在如今,因為潘錦功的回國,我們在這項技術上已經領先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回望回國創業之路,潘錦功說“感謝國家,給了我們報國的機會;感謝時代,把機會給了愿意堅持的我們。”
我們也要感謝潘錦功,感謝您把這么優秀的科技帶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