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幸福快樂的媽媽
都在“給孩子最好的”找到了力量
我有個非常嚴厲的母親,感覺很多家教嚴格的家庭出來的孩子就很容易沒有安全感缺愛。
缺愛是一個悲傷的詞。
童年缺愛,極度缺愛那種,好像到現在也沒有特別好的解決辦法。
無論獲得多少愛,骨子里總是潛伏著一種不安全感——連父母都沒有辦法疼愛自己,那么還有誰能無限制地包容、無限制地愛自己?
還有誰會長長久久永不離開?
1
小時候我媽對我非常嚴格,會因為我背不出單詞就打我或者長時間不理我。
好在我讀書很好,但是偶爾那么一兩次沒考好的時候就會很恐懼。
非常非常怕,覺得自己是媽媽的包袱。
她從不表揚我,真的是從不。
有那么一兩次,她因為對我生氣就不做飯給我吃。
后來,大概初中的時候,我就會自己做飯了,這讓我很安心。
而我爸只會拿我對外人炫耀,他愛喝酒,印象中他下班回來吃了晚飯喝了酒以后,我就沒有了“清醒”的爸爸。
他常常在喝醉的時候允諾我些什么,一開始我不懂,天真地信了又傻傻地等著,后來終于懂了。
聚餐的餐桌上我媽會強忍著怒氣、為了一家人的面子對我爸好言相勸或者聽之任之。
可回家后就開始吵架,反正只要帶酒的聚餐,結局都不開心。
我想,缺愛這件事,不只是缺爸媽對孩子的愛,很可能還有缺爸爸和媽媽他們之間的愛。
父母的爭吵也常常會讓孩子心中感受不到愛。
2
我同事跟我講了她的故事: 我小時候爸媽感情不和,印象中隔天就吵架,吵完架就冷戰。
開始還只是待在家里不說話而已,后來就發展到各自“離家出走”。
出差啊,又是啊,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
孩子怎么辦呢?小一點就送到同事朋友那里借住幾晚,
大一點我就自己待在家,給我錢自己買吃的。
開始我還挺高興可以去別人家完,后來我就煩了,寧愿自己在家。
小孩子獨自在家是不可能來去自如的,必須鎖門。
有小伙伴路過樓下叫我出去玩我出不去,于是我抓著陽臺的防盜網死命的哭,大概就是那時候產生了極大的孤獨感。
后來啊,為了不讓自己孤獨,做什么都可以。
不過這種情況還是有好處的,我媽每次回來都會給我買一大堆玩具和禮物,她心情好的時候還會帶我去購物。
從小我同學就羨慕我,我有最新的漫畫和好多芭比娃娃,小霸王什么的他們都來我家蹭玩。
那時候我覺得自己好厲害,后來才知道,這叫補償。
我初中住校時,舍友跟我說她特別怕黑,不敢一個人睡,我很鄙視她,我從小就一個人睡了。
其實。這沒有什么可驕傲的。
缺愛的孩子還有一個特點:自卑。
父母越忽視你,你就要求關注,越要求關注,自尊心就越強。
都是自卑惹的禍。
3
父母們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批評指責、很少鼓勵表揚,沒有包容、只有苛責,沒有優點,只有缺點;
孩子偶爾的貪玩晚回家就要被斥責為:整天就知道玩!不上進!不是好孩子!對不起父母的養育!
跟別的孩子沖突,不管什么原因,都要受責備:
如果是錯誤一方,那肯定是不聽話、甚至是找打;
即便是正確一方,也是“小氣,不大度,不肯讓著別人”。
聽到的都是負面的評價,以“我們家這孩子啊,就是...”開頭,后面跟著各類貶義的定語:膽子??;笨;怕人;不會說話...
稍微好點的定語是:聽話、老實。
可這兩個詞不過是換個花樣,基本就是“無能”的代名詞,聽著也鉆心。
特別是別人夸獎自己家孩子的時候,嘴上就會說著:沒有沒有,他哪里聰明了,笨死了....之類的話。
4
中國很多父母都有這種通病,在別人夸獎的時候就會“謙虛”說沒有,如果肯定了別人的夸獎就會被認為是高傲自大沒有禮貌。
孩子不懂這些,他只是覺得被人夸獎了很高興。
但是自己的父母不僅沒有夸獎,卻要說自己笨、說自己不好,久而久之,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父母要了解孩子,用平等的方式跟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尊重他的個人選擇。
注意觀察孩子的成長,及時鼓勵孩子好的改變。
對孩子的缺點、弱點,不能拿人格說事,要就事論事,多引導,多幫助。
多注意關心孩子,陪孩子一起做他喜歡的事情,陪他買他喜歡的書。
父母還要給孩子留有充分的成長空間,不要期望孩子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
↓↓↓主播好爸在育兒必聽給小朋友們講童話小說、國學經典故事
回復'育兒'免費獲取第一期音頻大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