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上一篇的內容,我想表達的是:“為什么我們要回到當下的時空去看歷史,而不是以現在的價值觀自顧自的解釋歷史。”而這一篇文章,主要是要告訴你:要談歷史,你必須要回到什么樣的時間、空間里來談。說到中國史,從時間上來說,有四個重要轉型的時間座標:
也就是商朝到周朝的轉型。在這次轉型之后,才真正有了“中國”的概念。中華文明最初的普世價值出現了。但請注意,這里的“中國”和現在意義上的“中國”是不一樣的。在這個時期指的是“文明發展最高的地區”,而非泛指一個普遍性的國家。這一點,我之后還會講到。
這是由周代的分封割據,轉型到秦代的大一統局面。而中國的歷史也正式由中原擴張到草原。自此,中原的農耕民族與草原的放牧民族開始了一場長達數千年的相互形塑,與相互對抗,進而形成中國的歷史脈絡。
這次的轉型,讓中國歷史由貴族的階級社會,走向平民社會。此后,中國再也沒有出現長期的分裂。統一成為中國歷史的一個不可逆現象。
這是中國從古代轉向現代社會的艱難轉型。而這個歷史的轉變,至今仍在繼續,尚未完成。
另外,在“空間”上,也有五個重要座標:分別是“草原”、“中原”、“海洋”、“西域”和“高原”。唯有我們將“時間”與“空間”加在一起,我們才能完整地看清整個中國的歷史。因為中國的歷史,并不是漢族的歷史,而是在這幾個偌大空間里的諸多民族相互影響、依賴、塑造的關系。以至于我們一旦脫離了任何一方,就無法解釋另外一方的情況。因為他們彼此之間,就是一個完整的體系。
而所謂的“中國歷史”,就和今天的美國一樣,其實就是一部族群之間相互融合、影響的演化史,而非純粹的漢族歷史。我想你一定聽過這么一種說法,說:“自蒙古族在中國建立了元朝之后,中國文化就已經中斷了。而今天之所以會承認元代和清代屬于中國史的一環,其實只是一種民族主義作祟,所以勉強自己將外族納入中國文化,不愿承認事實。”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并不是!因為中國文明,并不等于“漢族歷史”。而且,如果真要這么說的話,那中國文明早在“唐代”就斷了!因為唐代是個“半漢”、“半鮮卑”的政權,你又怎么能歸于完全的漢族史呢?所以,若單從現代的“漢族”角度來理解中國史的話,那就勢必會碰上很多事件都無法解釋的窘境。因為古代的“中國”其實指的是“文明”層面的中國,而非“民族”與“地區”層面的中國。
在之后的幾篇文章里,我會詳細地解說這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