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翻譯作為人工智能關鍵技術之一,正日益成為企業智能化升級的重要應用場景。12月1日,百度大腦開放日舉辦了以“機器翻譯溝通全世界”為主題的專場活動。IDC中國副總裁兼首席分析師武連峰、百度AI技術生態部總經理劉倩、百度人工智能技術委員會主席何中軍進行主題演講,同時與在場的40多位來自金融、制造、能源等行業企業信息化負責人聚焦機器翻譯的價值、企業應用需求、未來發展趨勢等話題展開深入的互動討論,分享最佳實踐經驗,助力企業更好的提升機器翻譯大規模產業化應用,推動企業智能化升級。
會上,武連峰講到,企業具備全球化信息能力非常重要。機器翻譯作為有效增強全球化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文本、圖片、語音、文檔的翻譯,在開拓海外市場、提升客戶體驗、獲取海外洞察、支持公司策略等應用場景下都將為企業賦能。IDC數據顯示,到2021年底,超過70%具有海外業務的中國企業將不同程度的采用機器翻譯,應用場景也將更為豐富。
(IDC中國副總裁兼首席分析師武連峰)
隨著企業業務和生態系統不斷向全球不同區域擴展,未來機器翻譯將成為剛需。而基于神經網絡機器翻譯NMT( 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 )技術已成為主流,伴隨著翻譯規?;男枨?,機器翻譯在保障流暢性和準確性的同時也將越來越實時化,并為大中小企業及個人提供不同的部署服務。
何中軍在會上詳解了機器翻譯技術的發展歷程,并通過一系列實際應用場景案例,詳解了百度翻譯全面的產品布局和服務方式。自2010年以來,百度翻譯在大規模產業化機器翻譯模型、海量翻譯知識獲取、多語言翻譯統一框架、機器同聲傳譯等方面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取得重大技術突破,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先進、功能豐富的機器翻譯系統,實時準確地響應全球海量復雜多樣的翻譯請求。
2015年5月,百度發布全球首個互聯網神經網絡翻譯系統,領先谷歌1年4個月;2019年在國際權威機器翻譯評測WMT中,百度超越國內外知名企業,在中英翻譯位列第一;而在多語言翻譯方面,針對語言數量多,分布不均衡,實現難度大的難題,百度研發了基于神經網絡的多語言翻譯統一框架,世界范圍內首次突破200種語言互譯,翻譯質量業內領先。
(百度人工智能技術委員會主席何中軍)
在最近幾年比較熱門的同聲傳譯方面,針對機器同傳面臨高準確與低時延的矛盾,百度提出了語義單元驅動的AI同傳模型,翻譯準確率超過80%,時間延遲約為3秒,與人類水平相當,目前已服務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上百場重要國際會議。
今年全球暴發大規模疫情,為幫助全球攜手抗擊疫情,多語言翻譯模型在醫學領域、生物領域尤為重要。百度使用領域定制翻譯技術,第一時間免費對外開放了生物醫藥垂直領域翻譯,服務上百萬用戶。除此之外,機器翻譯還廣泛應用于國家貿易物流領域、跨境電商平臺、文化出海等場景。同時,百度翻譯可提供公有云、私有云、本地化等不同的部署方式,滿足用戶不同場景的應用需求。
目前,百度翻譯已形成包括翻譯PC版、翻譯APP、AI同傳會議版、同傳助手以及翻譯開放平臺等豐富產品矩陣,可支持203語種互譯,每天響應超過千億字符的翻譯請求,通過開放平臺支持超過40萬企業和個人開發者,覆蓋30多個行業。憑借豐富的產品矩陣,以及全球領先的翻譯技術,百度翻譯獲得國家乃至國際的高度評價。
百度翻譯的碩果累累得益于背后百度大腦的鼎力支持。會上,劉倩表示,百度大腦是百度AI多年技術積累和產業實踐的集大成,包括基礎層、感知層、認知層、平臺層和AI安全。經過多年的沉淀與積累,百度大腦對內全面支持百度各個業務,更通過開放賦能,對外服務于社會各界、各行各業,助力產業升級與創新。
(百度AI技術生態部總經理劉倩)
百度作為國內最早投入、技術最強、布局最完整的人工智能領軍企業,正在依托全棧、領先的人工智能技術能力打造新型AI技術基礎設施。如今百度大腦6.0無論從基礎層的算力、數據、飛槳深度學習平臺,還是感知層的語音、視覺、AR/VR,再到認知層的語言與知識,以及平臺層的AI平臺與生態,始終保持核心技術持續領先,不斷夯實“軟硬一體AI大生產平臺”,并通過百度智能云整合輸出產品服務。
截至目前,百度大腦已經開放了273項AI能力,凝聚超過230萬開發者,創建31萬模型,培養了超過100萬AI人才,在工業、農業、教育、零售、文化娛樂、企業服務等眾多行業領域落地創新應用和智能化升級,推動了中國AI技術研發、實踐應用與生態建設。
正如會上提到的,從數字化到智能化,是決定未來5-10年企業創新能力的基礎。百度AI中臺能夠基于企業的發展、企業對信息化基礎設施和應用創新的需求不斷演進,最終讓頂層應用創新探索變得更簡單、高效。而機器翻譯作為百度大腦的核心技術和重要應用方向,未來也將繼續為更多企業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助力企業實現智能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