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白中醫】傷寒論發熱
一:太陽發熱,頭痛項強,腰脊痛身痛,骨節痛,惡寒無汗,脈浮緊者,麻黃湯主之;惡風有汗脈浮,枝桂湯主之。
太陽病發熱頭疼,惡寒有汗,桂枝湯;惡寒無汗,麻黃湯。
二:若發熱微惡寒者,柴胡桂枝湯;桂枝二越婢一湯。
三: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此為實,急下之,大承氣湯;脈浮數者,大柴胡湯。
若吐利而發熱惡寒者,霍亂也。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為溫病;若發汗已,身體灼熱者,為風溫也。
四:陽明病,發熱汗出,脈浮數實者,調胃承氣湯;脈浮,桂枝湯;汗多者,胃汁干,急下之,大承氣湯。
五: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五苓散;脈浮而大,其人發熱煩渴,小便赤,表里俱見,五苓散。
六:少陽發熱,脈弦細而嘔,小柴胡湯。
七:少陰反發熱,有二病∶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下利厥逆,里寒外熱,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
八:脈浮,熱甚,反灸之,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四逆湯。脈浮大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四逆湯;發熱,口干鼻燥,能食者,黃芩湯。脈浮,發熱,無汗而渴,表未解也,小柴胡湯加人參栝蔞湯;壯熱,頭痛,心中煩者,梔子黃芩湯。
九:太陽病,發汗,遂發熱惡寒,小柴胡湯;蒸蒸而熱者,屬胃,調胃承氣湯。
十:傷寒,以丸藥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湯。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梔子豉湯。
十一:瘥后勞復,發熱,小柴胡湯;脈浮者,當汗解,柴胡桂枝湯;脈沉者,當下解,調胃承氣湯。
十二:食復,發熱,梔子豉湯加大黃。病后虛羸,微熱不去者,竹葉石膏湯。
百度:
《逐步修正中醫在你腦中的概念》
《中醫調治日常疑難雜癥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