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苑子,為豆科植物扁莖黃芪Astragalus complanatus R.Br.的干燥成熟種子。分布于東北、華北、河南、陜西、寧夏、甘肅、江蘇、四川等地。具有補腎助陽,固精縮尿,養肝明目之功效。常用于腎虛腰痛,遺精早泄,遺尿尿頻,白濁帶下,眩暈,目暗昏花。
中藥名稱
沙苑子
別名
白蒺藜、沙苑蒺藜子、潼蒺藜、沙蒺藜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相關視頻
高血脂患者的福音:沙苑子加它,常喝護你的心腦
9.2萬播放|00:27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制植物特征生長環境藥材性狀TA說
入藥部位
干燥成熟種子。
性味
味甘;性溫。
歸經
歸肝、腎經。
功效
補腎助陽,固精縮尿,養肝明目。
主治
用于腎虛腰痛,遺精早泄,遺尿尿頻,白濁帶下,眩暈,目暗昏花。
相關配伍
治腎虛精關不固,遺精滑泄,腰酸耳鳴,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沙苑蒺藜(炒)、芡實(蒸)、蓮須各二兩,龍骨(酥炙)、牡蠣(鹽水煮一日一夜,煅粉)各一兩。共為末,蓮子粉糊為丸,鹽湯下。(《醫方集解》金鎖固精丸)
用法用量
9~15g。
炮制
一、 采集加工
秋末冬初果實成熟尚未開裂時采割植株,曬干,打下種子,除去雜質,曬干。
二、炮制方法
1、沙苑子:除去雜質,洗凈,干燥。
2、鹽沙苑子:取凈沙苑子,照鹽水炙法炒干。本品形如沙苑子,表面鼓起,深褐綠色或深灰褐色。氣微,味微咸,嚼之有豆腥味。
植物特征
主根圓柱狀,長達1米。莖平臥,單1至多數,長20~100厘米,有棱,無毛或疏被粗短硬毛,分枝。羽狀復葉具9~25片小葉;托葉離生,披針形,長3毫米;小葉橢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5~18毫米,寬3~7毫米,先端鈍或微缺,基部圓形,上面無毛,下面疏被粗伏毛,小葉柄短。
總狀花序生3~7花,較葉長;總花梗長1.5~6厘米,疏被粗伏毛;苞片鉆形,長1~2毫米;花梗短;小苞片長0.5~1毫米;花萼鐘狀,被灰白色或白色短毛,萼筒長2.5~3毫米,萼齒披針形,與萼筒近等長;花冠乳白色或帶紫紅色,旗瓣長10~11毫米,寬8~9毫米,瓣片近圓形,長7.5~8毫米,先端微缺,基部突然收狹,瓣柄長2.7~3毫米,翼瓣長8~9毫米,瓣片長圓形,長6~7毫米,寬2~2.5毫米,先端圓形,瓣柄長約2.8毫米,龍骨瓣長9.5~10毫米,瓣片近倒卵形,長7~7.5毫米,寬2.8~3毫米,瓣柄長約3毫米;子房有柄,密被白色粗伏毛,柄長1.2~1.5毫米,柱頭被簇毛。莢果略膨脹,狹長圓形,長達35毫米,寬5~7毫米,兩端尖,背腹壓扁,微被褐色短粗伏毛,有網紋,果頸不露出宿萼外;種子淡棕色,腎形,長1.5~2毫米,寬2.8~3毫米,平滑。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產于東北、華北及河南、陜西、寧夏、甘肅、江蘇、四川。生于海拔1000~1700米的路邊、溝岸、草坡及干草場。
藥材性狀
略呈腎形而稍扁,長2~2.5mm,寬1.5~2mm,厚約1mm。表面光滑,褐綠色或灰褐色.邊緣一側微凹處具圓形種臍。質堅硬,不易破碎。子葉2,淡黃色,胚根彎曲,長約1mm。氣微,味淡,嚼之有豆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