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綜復雜”、“不三不四”、“亂七八糟”、“六六大順”、“顛三倒四”、“四面八方”、“八面玲瓏”......這一系列成語的出處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認真的了解過,它們都
這兩天繼續拜讀了南懷瑾的著作《易經雜說》,了解了“錯綜復雜”的出處。原來這四個字每個字都代表一個卦象,由此也引出了《易經》所傳授給世人的道理——看待事物要“八面玲瓏”,易理不是簡單的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不是正、反、合三段論,我們看待一個事物有本卦、錯卦、綜卦、交互卦
《易經》告訴我們看待事物要從事物的正面、反面以及事物的左面、右面(旁邊)開始,然后再聯系事物的內在交互變化,而內在也分為正、反、左、右(既錯綜復雜)四個面,如果再加上上面和下面,足有十面之多。
由上述易理可以看出,我們老祖宗的《易經》是多么先進,所謂的西方先進哲學理念與之一比,高下立判。難怪唐代虞世南有言“不學易,不足以為將相”。
從“錯綜復雜”這個易理中,我們要學會冷靜、客觀、嚴密的看待事物、看待人生。面對同樣一件事情,每個人所處的時間,所處的位置,所處的環境,所受的教育,所用的思想,所做的事情......這些都不一樣,所以我們要堅持運用《易經》所傳達的道理,全面客觀的面對人生中出現的事物以及各種問題,做到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易經雜說》中所要求記憶的“六十四卦方圓圖”我只是詳細的進行了一番了解,知道了其根本是運用了伏羲先天八卦的排序(乾兌離震,巽坎艮坤)進行演變,并沒有記憶方圓圖。因為我堅信所謂“善于易者不卜”,既然善于易者都不去卜,那我這種不善易者能去卜?學習并掌握易理,還是我目前學《易經》的唯一目標,至于書中所講“京房十六變”我也就只能一眼掃過了。
《易經》學習真的很枯燥乏味,甚至是有點難,但我相信只要我能守住本心,無論學習路上有多少“錯綜復雜”的困難,我都能魂歸本位,不忘學易初心,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