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白水 寫意鄉愁
——記廣西少數民族畫家鄭軍里
光明日報記者 周仕興
大筆潑灑、酣暢淋漓的水墨效果,用筆靈活、書法行筆的筆墨技法,形態各異、似是而非的人物造型,清峻雄渾、自然雋永的意境,淡雅清新、空靈寧靜的藝術風格……這些修飾綜合在一起,便是他的寫意人物畫。
他喜歡表現桂西少數民族人物的質樸美,畫中人物或休息、或勞作,或趕車、或牧歸……鄉間生活常見的情景,在他筆下變得優美而富有詩意,傳遞出真摯的民生情感與鄉土情懷。
廣西少數民族畫家鄭軍里,現任廣西藝術學院院長,全國政協常委,廣西美協副主席,“漓江畫派”促進會副會長。
鄭軍里2009年在皖南
在藝術的海洋汲取養分
鄭軍里1957年生于南寧。財會專業畢業的父親酷愛文學和書法,積攢了一大堆字帖。這些字帖,成了他和哥哥鄭軍健(后來成為書法家)兒時練字的“寶貝”。
在鄭家家譜中,幾代人都找不出一個畫畫人。“我之所以愛上繪畫,應該是兒時就埋下的種子。”鄭軍里試圖找到自己愛上繪畫的原因。但不論何因,當他畫畫的靈氣和意愿越燒越旺時,母親為他請來了絹紡廠的美工來當啟蒙老師,使他認識了素描與造型,給予他從業余到專業繪畫的啟蒙教育,從小練就了扎實的基本功。
當時,正值青年的鄭軍里立志投身藝術事業,但人的命運與時代命運交織在一起,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運動沖破了他的夢想。鄭軍里帶著畫筆、畫夾,來到南寧市郊插隊務農。在這里,種菜插秧之余,他不忘抄寫詩詞歌賦,給農民畫一些素描像。為此,他曾遭點名批判“有成名成家的思想”,這使鄭軍里陷入了孤獨和挫敗中。但他沒有放棄心中的繪畫夢,依然堅持不懈地默默努力著。
鄭軍里作品:大山之子
1977年恢復高考,鄭軍里考上廣西藝術學院美術系,終于踏上了專業學習道路。大學期間,鄭軍里如魚得水,在藝術的海洋里拼命汲取養分。4年大學生活,他沒有休過一個完整的假期。他常自費到少數民族地區體驗生活,搜集素材,喝壯家米酒,宿侗族閣樓,吃瑤家竹筍……無數次跋山涉水,走村訪寨,留下了一萬多幅速寫和寫生稿。
為了了解前沿藝術觀念和畫作,他托朋友用相機拍下中央美院和四川美院的畫作,然后把底片寄給他。這些底片就像饕餮大餐,他急切地汲取每一個像素里的信息。他開始沒日沒夜地畫,只希望能超越自己,趕超別人。
如今回憶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鄭軍里感言“自己都佩服自己”。“我用來畫畫的時間,起碼是現在美術系學生畫畫時間的3倍。”他說,即使再聰慧的人,也必須勤奮。
尋找文化的力量
鄭軍里揮灑的汗水和墨水,為他贏得了機會。
1982年秋,中國畫研究院在各地選拔優秀畫家進京學習,他被選中了。來到北京,讓他大開眼界:在故宮博物院和中央美院附中,他看到了部分歷代著名畫家的原作,曾經學習的范本近在眼前,甚至可以近距離臨摹;曾經敬仰的大師,如黃胄、葉淺予和蔡若虹等就在身邊,終于可以當面請教了。
鄭軍里作品:杜甫詩意42x25cm
滿心欣喜的同時,鄭軍里也感受到了差距和壓力:跟北京比觀念,落后太多;跟江浙比筆墨,差距很遠。他陷入了深思: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畫家,藝術創新與發展的出路在哪里?
憑著對繪畫史的了解與研究,鄭軍里明白,要想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出類拔萃,必須在藝術創作之路上獨樹一幟,讓自己的畫能感動人,打動每一位觀眾。
經過思考與研究,鄭軍里把聚焦點定位到了廣西少數民族題材。于是,學習半年后,他回到廣西,立即聯系幾個畫家,到地處桂西北山區的南丹瑤族自治縣體驗生活,寫生采風。“只有在偏遠艱苦的地方,你才能看到那種毫無雜質的、純凈的眼神,才能體味到人與人最真誠的情誼,這些東西對于藝術家來說,是一種藝術創作的源泉和沖動。”鄭軍里說。
我國瑤族同胞約有170萬人口,主要分布在廣西,桂西北山區南丹有一種瑤族叫白褲瑤。他們居住的一個個小村落、小山寨,依山傍水,仿若世外桃源。一個小寨子十幾戶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雞犬相聞,世代和睦。
采風之旅是艱苦的。鄭軍里和伙伴們常被跳蚤咬得渾身奇癢,全身布滿紅斑點,連一日三餐也僅有像米糠一類的東西。盡管條件艱苦,卻給鄭軍里帶來了創作上的收獲。在這里,他看到了少數民族同胞生活的“原始美”與“質樸美”,找到了適合他藝術表達的對象,“這里的人民讓我感動,觸動了我內心深處的情感之弦”。
那些日子,鄭軍里的靈感一發不可收拾,他竭盡全力在挖掘少數民族同胞別樣的“美”,并將這特殊的“美”通過手中的筆墨宣泄出來。
沉浸于創作的苦與樂
眼界的拓寬,給鄭軍里的藝術創作帶來了新思路。他嘗試著追求“意中有象”“象中有意”的意象美,追求縱橫恣肆的筆法、淋漓揮灑的墨法,追求不求形似、概括簡練的造型,追求筆墨與色彩交融的畫境。
鄭軍里用這種方法畫了一幅《屈原行吟圖》。畫作甫一面世,大受各界好評。這次成功給他帶來信心,想起以前翻閱資料時,未曾見過古代國畫里有系列的華夏名人畫作,一個沖動而大膽的計劃冒了出來:畫華夏人物一百圖!
他燃起極大的創作熱情,一頭扎進圖書館,《史記》《漢書》《二十四史》……從書中去追尋一個個民族精英的靈性與品格。那時,他和家人擠住在24平方米的小屋里,被褥一卷,床就成了畫案。家人睡覺時,他就蹲在地上畫畫;畫罷一卷,往床底下一推,又繼續畫……他蹲著畫、趴著畫,從早到晚,通宵達旦,廢寢忘食,沉浸在創作中的鄭軍里一點也不覺著苦。
三個月,猶如苦行僧般的日子里,鄭軍里用潑墨、大寫意的手法,用夸張變形的手法,用反傳統的構圖手法,創作了120幅華夏人物形象。“這也許是我十幾年所畫的寫意畫的總和。”鄭軍里感慨地說。
鄭軍里作品:山高水長42X25CM
但這組“華夏風流人物百圖”在鄭家擁擠的小房間里“沉睡”了整整兩年。直到1986年,原定在中國美術館搞畫展的周氏兄弟出國未歸,展覽無法進行,這給了鄭軍里一個意外的“撿漏”機會。他抓住時機,只身帶著畫作來到中國美術館毛遂自薦。
從最開始飽受質疑,到藝驚四座,鄭軍里的畫展被時任中國畫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劉勃舒評價為“給北京美術界投下一顆小小的原子彈,現在很難估量它的威力和沖擊力量。”中國美術館選出其中7幅,作為永久收藏。
時年僅29歲的鄭軍里,成為第一位在國家級美術館辦畫展的瑤族畫家,并被中國畫研究院聘為首位院外畫師。緊接著,座談會、講學活動一個接著一個。很快,他的聲名傳播到了日本、新加坡等國家,求畫的、拜師的紛至沓來。
畫畫是對生活的告白
光陰荏苒。鄭軍里從十歲開始習畫,至今已近50個年頭,他依然樂此不疲。“我想一輩子能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就夠了,不要奢望太多。”鄭軍里說,凡事要有定力,要耐得住寂寞,繪畫尤其如此。
鄭軍里繪畫幾十年,畫過油畫、水彩畫、連環畫、工筆畫和寫意畫,最終只把寫意人物畫作為主攻對象。他追慕古風,但他不愿自己的作品與古人一樣,更不愿和同時代畫家作品相近。他在創作中充分利用和發揮自己的特長,創作出水墨淋漓,以神寫形,清峻雄渾,空靈寧靜的南方少數民族風情的靈秀之美。
但鄭軍里心中也曾有個遺憾,那就是廣西的畫家雖有實力,卻各自為政,勢單力薄,難成氣候。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要想在全國乃至世界上有一定影響力,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核心組織起來。”2004年,在鄭軍里等人的倡議下,凝聚一大批廣西山水畫家的“漓江畫派”應運而生。如今,“漓江畫派”在廣西美術界已是家喻戶曉,為廣西藝術家創造了一個展示才華的舞臺。
幾十年間,從“歷史人物”到“唐宋詩意”,從“民族風情”到“民族風情系列”及“舞蹈造型系列”……鄭軍里筆下的題材風格一直在變,他在變化中尋找自我,尋找創新點,尋找更高的藝術追求,但畫中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永遠不變。
鄭軍里作品:狩獵圖53x93cm
幾十年來,鄭軍里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這些作品體現了他對繪畫創作的探索,對繪畫創新的思考,他希望能在藝術史上給中國人物畫添加一些新內容,給后人留下值得學習研究的東西,以期完整記錄和反映自身整個繪畫經歷和繪畫面貌。
如今,繪畫已成為鄭軍里生活的一部分,每天不管多忙多累,他都要揮毫畫上幾筆,“畫畫是我對生活有感而發的真情告白。”鄭軍里動情地說,“就如飲一杯白開水:解渴、解乏,一天不可中斷,生命的延續需要它。”
(光明學人檔案)
鄭軍里,1957年生于廣西南寧,畢業于廣西藝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專業,1982年在中國畫研究院(現國家畫院)人物畫研究班深造,2012年在中央美術學院掛職,任院長助理。現為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協會員,廣西美協副主席,廣西書畫院常務副院長,漓江畫派促進會副會長,聯合國文化總署國際美術家聯合總會副主席,廣西藝術學院院長、中國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1986年以來,先后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香港藝術中心以及美國,新加坡,日本舉辦畫展.作品參加文化部,中國美協舉辦的全國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屆美術展覽,并被中國美術館、中國畫研究院、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城樓等機構收藏與陳列。
作品還參加中國美協“中華世紀之光中國畫提名展”“中國畫三百家”,第一、第二屆“全國畫院雙年展”,中國藝術研究院“2003·中國畫家提名展”“南北人物·當代中國人物畫學術交流展。2008年,2幅作品搭載神舟七號飛船駛入太空后隨神州十號于2013年返回地面。
先后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和廣西政府文藝最高獎--“銅鼓獎”及“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稱號、俄羅斯蘇里科夫榮譽勛章,當選2008、2010、2013年當代30位最具學術價值的人物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