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楓涇中學坐落歷史悠久、風景秀麗的江南古鎮——楓涇,千年“楓韻”讓以美術教育為特色的這所名校盡顯美的神韻。無論是令人心曠神怡的校園環境,還是教學樓廊壁上近百幅世界名畫和學生優秀習作,無不凸顯著經典藝術之“美”、人文底蘊之“厚”。
回溯往昔,從私立學校到公辦學校,從初中到完中,從一般中學到區實驗性示范性高中,從普通完全中學到成為華東師大附屬楓涇中學,70多年櫛風沐雨、篳路藍縷,使學校傳統薪火相傳、玉汝于成。
▲創始人葉慕庭、葉大中父子
1944年,葉慕庭、葉大中父子倆深寄厚望于教育,創辦了私立澄志初級中學。1956年,改為公立,1970年與楓涇鎮民辦建楓初級中學合并為金山縣楓涇中學。
▲在原楓涇中學校門前合影
2000年,楓涇中學、楓圍中學(含楓圍二中、新春中學、勝利中學)、楓涇成校三校合并。2002年,學校遷入現址(金山區楓涇鎮白牛路188號)。2007年,金山區人民政府與華東師范大學聯合共建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楓涇藝術中學。2009年,學校成為“金山區實驗性示范性高中”。2011年,更名為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楓涇中學。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楓涇中學校園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楓涇中學的發展,繪就了豐富多彩的歷史畫卷,但“科學育人,特色發展”的辦學傳統始終未變。學校秉承“澄志、崇德、求知、守紀”校訓,堅持“藝術讓人成為人”辦學理念,發揚“真干、苦干、實干”精神,形成“審美精神”特色文化核心,造就了“以美育人”的亮麗風景。
▲楓涇中學校訓
學校美術特色的形成得益于濃厚的地域文化“楓韻”。文人書畫傳統與民間繪畫交相輝映的千年古鎮楓涇,是學校美術教育特色形成的肥田沃土。學校將美術課程作為重要的學習課程,在創辦之初就播撒了美術特色教育的種子。其后,還突破“辦美術班為升學”的局限,提出“綜合美術課程”(美術類必修課程、綜合類選修課程、人文修養類課程、實踐活動類課程)概念。
▲學生校園寫生
學習內容從美術基礎課到綜合材料繪畫,從西方美術鑒賞到鄉土農民畫教學,從課堂學習到野外寫生,從純藝術特色到藝術與科技、體育等學科融合,“綜合美術課程”實現“美術”向“美育”跨步,讓學校的學科教學滲透了“美育”理念——語文教學突出語言美、數學教學突出邏輯美、歷史教學突出人文美、化學教學突出變化美、物理教學突出科學美、地理教學突出自然美……“美術”與“美育”間的形似與神似,成就了學生從物的欣賞到心的培育的跨越。
▲學生作品
學校從審美教育出發,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不同發展需求,依據“以藝術為基、以科學為實、以人文為魂”教育總體設計,建立“藝科文一體”創新體系。
“以美育人”融合科技特色成果豐碩。美術課程安排創新課程、科技課程安排動漫課程,年年開展多種科學教育活動、知識講座、科技競賽……使學生明白“創新就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
成立單片機數字實驗室、機器人社團、無線電社團、機械奧運社團等,打造STEAM創客空間(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ngineering--工程、Art--藝術、Mathematics--數學),下設木工加工實驗室、電子焊接實驗室、3D打印實驗室、機器人創意實驗室,讓學生們有了探索、研究、動手和展示的平臺。擁有“多功能垃圾箱”“橢圓教學儀”等110多項國家專利和近千項區級以上科技比賽獎勵,是學校從“美育”到“融合”的成功注腳。
▲1-動漫社團活動 2-科技社團活動
“以美育人”融合體育特色成果累累。利用毽球運動節奏明快、對抗激烈、技術鮮明、形式文明等競技特點,將美術與體育融合起來,讓學生在體育活動時體驗運動中的靈動美。2002年組建的學校毽球隊2016年代表中國參加匈牙利世界毽球公開賽獲“女子團體亞軍”,參加 2016年第四屆全國少兒毽球比賽獲女團冠軍、男雙冠軍、混雙冠軍。
▼榮獲2017全國青少年毽球比賽混雙冠軍
▲學校毽球隊代表中國參加匈牙利世界毽球公開賽并獲“女子團體亞軍”
為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學校以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為核心,整合國家、地方、學校三類課程,形成 “自然-人文、科學-人生、藝術-人格”三大課程體系,構建“人人會繪畫”“個個懂欣賞”“時時有體驗”“處處有創新”四大特色課程群,打造“綜合美術課程”“欣賞型德育課程”“大學先修課程”“科藝自創課程”“毽球球類課程”五大課程特色品牌,自編了《高考美術讀本》《高中生美學基礎讀本》《AVR單片機軟硬件開發與應用初步》《賞畫知史》《江山如此多嬌》《一畫一故事》等近百本校本教材,讓學生的多元智慧、情感智能、興趣愛好得到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培養擁有繪畫基本技能、懂得審美、人格完善、勇于創新的人。
▲校本課程農民畫
學校在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之余,提升辦學品位也有現實作為。學校在教師中也組織繪畫、攝影、音樂、舞蹈等豐富多彩的才藝活動,并注重反思美育在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中的作用,落實雙向選擇師徒帶教等舉措。注重激發教師內驅力,開展“學科工作室、教育能手、教壇新秀”評選,成立“顧世雄美術教育工作室”“陸以鋒科技教育工作室”“甘興云數學學科工作室”“申淑敏德育研究室”和“程十發國畫班”等“四室一班”,培養了一批審美教育骨干教師和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學科帶頭人。
▲顧世雄美術教育
工作室
▲陸以鋒科技教育工作室
設立 “中學審美教育研究工作室”,引入上海市美學學會專家,指導美育理論與實踐,建立“教壇新秀—教育能手—工作室導師—外聘專家”組成的教育教學骨干引領團隊,形成校本師資自培模式。漫畫大師丁聰先生、國畫大師程十發先生生前也非常關心學校的藝術教育,多次來校指導。校友畫家畢頤生、謝天錫、曹明華、趙崢嶸等也不定期回母校指導教育教學。農民畫傳承人曹秀文受聘擔任校外專家。
▲丁聰先生、程十發先生多次來校指導
擴大校際溝通,學校還與國內外兄弟學校定期開展相關交流合作。皖南西遞、宏村以及江西婺源、龍虎山等一方壯美成為了學生陶冶情操、提高藝術修養的寫生基地。
美,其實是發現和理解。從“美術”到“美育”、從“美育”到“融合”、從“融合”到“素養”、從“素養”到“品位”,經典藝術之“美”、人文底蘊之“厚”里的審美文化,已經成為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楓涇中學師生發現生活、理解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
(文中視頻、照片由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楓涇中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