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年前朱元璋大軍征南和隨后的調北填南,明朝軍隊在征服南方后,為了加強統治南方,明朝大軍就地屯田駐扎下來。隨著歷史的變遷,他們在亦兵亦民的繁衍生息,最終使明代江南的文化生活習俗,與當地的文化結合,形成"屯堡文化”。
“屯堡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云峰八寨”,云峰是地名,所謂八寨是由云山屯、雷屯、本寨、小山寨、吳屯等八個屯堡村寨組成。
“云山屯”始建于明代初年,深藏于安順七眼橋鎮云鷲山峽谷中,寨前古樹濃蔭,兩山夾峙,山勢險峻,僅有一條盤山石階可進入屯門,由東、南兩屯門為前后關口。
2000年,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將它認定為:“最大的、最完整的明初屯堡文化村群落”;2001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命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之一,也是貴州省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前屯門也稱為“大屯門”,初建于明代弘治年間,是用巨石壘砌而成。兩旁的寨墻高大約7-8米,厚約1.5-2米,上面有炮眼和垛口,各處制高點還有眾多的哨棚,一旦發生戰爭,即構成了一套系統、完善的指揮和作戰體系。正德五年,安順州發生西堡兵變,戰禍殃及云山屯,寨墻被毀壞;清朝同治年間,重新修建并增加了它的長度和垛口疊層。
疫情過后屯堡正大面積維修中,住戶基本都搬出了,來此的游人非常少。
明清一條街,這條全長大約六百余米、寬約3到5米的古街,全部由青石板鋪設而成;
屯堡正在維修中,古街上大小數十家店鋪均未開門經營。
由于長期失修,屯堡里的建筑很多都已破舊,根本住不了人,這次維修估計時間不會短。
屯堡人以石頭寨墻或村民房墻連體,再配上碉樓、碉堡,形成了易守難攻的建筑群體。屯堡村寨平面布局以一條主巷道和多條支巷道,將各家各戶連成片,形成城堡式的結構,各支巷道只有一個口通往主巷道。屯堡人的建筑觀念,把防衛放在首要的位置上。
洋房 建于民國二十四年。房屋及附屬設施(包括碉樓)占地面積約120平方米;洋房建筑面積約316平方米。
該房因由上海工程師設計,上海人施工,故稱為“洋房”。房內共分三層:一層為堂屋,左右為臥室;二層中間為客廳,左右為閨房;三層曾辦私塾,招有數名學生,請先生講學,教材為四書五經之類。
天井以青石鋪就,工整美觀;門前石階做工精致,臺階兩側曲形圖案,形若盤龍,打磨如玉。房左有魚池,池邊懸巖流出一股水,長年不涸,因勢而建。隨天氣冷暖,魚或進或出,浮上浮下,勃勃生機。花園以冬青作圍,芍藥、牡丹、龍菊、丹桂、臘梅,交替吐艷,各展風姿。
該房系金耀堂公率子所建。此公生于前清同治癸酉。因秉性豪爽,樂善好施,熱心公益,故其墓銘志云:“云山蒼蒼,河水茫茫,我公之風,山高水長。”
民居沿襲了江南三合院、四合院的特點,由正房、廂房、圍墻連成一門一戶的庭院。結合特定環境的需要而加以改進成全封閉式的格局,從燕窩式到城堡式到城堡碉連結體式。在各種式樣的獨立庭院中,天井不僅是家庭活動的場地,更是防止進犯敵人縱火的措施。
屯堡四合院主體建筑一般稱正房,是敬神、祭祖、會客、起居的主要場所。居于縱軸線上,砌有一至三尺高的臺基,左右兩廂的臺基稍降,倒座的臺基更降,幾乎與天井石院平齊。分三間、五間、七間不等。其立柱有五柱落腳九個頭和七柱落腳十一個頭等,其頭、腳數均為單數。正房一般面闊三間,明間為堂屋,正壁設香案神龕供奉祖宗天地牌位。堂屋是一家人祭祀、聚餐和議事的重要場所。堂屋的邊房由家中主要成員父母、祖父母居住,左右兩廂則為子女、兒孫輩居住。
戲臺位于云山屯主街上最寬闊的地方,是這個村非常重要的古建筑,與財神廟隔街而望。為伸出式單層建筑,整體建在離地1.2米高的石臺基上三面敞開可三面觀戲,在臺口兩側還有“美人靠”的木座椅。此樓一旦開鑼唱戲,四鄰屯寨無不聞聲而來。“三兩步山遙路遠,七八人將廣兵多”,既是此樓的楹聯,也是對地方戲曲藝術特征的高度概括。
這座財神廟建于清代。因為云山屯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躲避匪患的理想之地,于是各地商人慕名而來,云集于此,出于求財保平安的目的,便修建此廟,供奉趙公明之帥。后來,又將觀音菩薩請入廟中。每逢正月初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觀音盛會,這里就成了念佛比賽場地。
底下井
二屯門較小,旁邊開了一家餐館。
二屯門和后屯門之間則是菜地,住戶較少。
后屯門,
屯門為歇山頂式建筑,平時兩扇木門,白天打開,晚上關閉;一遇緊急情況,哨兵擊鼓為號,則防御戰開始,大門隨之緊閉。難怪《明實錄》寫道“兵團聚,春耕秋練,家自為塾,戶自為堡,倘賊突犯,各執堅以御之”。
清朝同治七年,云山屯的寨墻及屯門在戰斗的洗禮中經受了考驗,并發揮了它特有的防御功能。據史料記載,大土匪陳小五率賊攻打村寨,鄉紳金次甫帶領村民防守自衛;最后,土匪們落得:“有越墻者盡死;不能越墻者,皆逃”的下場。
后屯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