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穴是五臟六腑原氣在體表表現的位置,是本原的意思。原穴有兩個特點,第一,是它的位置,基本在腕踝的附近。第二,陰經的原穴是以輸代原,陽經單有一個原穴。所以,我們就引申出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陽經比陰經多出來一個原穴?歷代醫家論述很多,主要認為陽氣的脈氣偏盛,所以它單有一個原穴。那好,我們知道《內經》中有“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之說。那么臨床當中如何運用原穴?大家記住,凡是臟腑的原穴,臟腑疾病在原穴上都有相應的反應。當你診斷某一個臟或某一個腑有疾病時,在原穴的附近就有壓痛點,或者是空虛感或者是結節,總之它有一個異常的表現。這也是我們辨證準確與否的檢驗。當你認為是這個臟腑的問題,可是你去找原穴時,沒有任何反應,可能這個辨證就不是很準確,你把病位歸到這個臟腑,可是這個臟腑的原穴上沒有反應點,那你的辨證可能就是錯的,就需要修正你的辨證。所以原穴是臟腑疾病的反應點,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 ,五臟有病 ,它在原穴上有個反應點,在治療五臟疾病包括六腑疾病時,我們在那個位置就可以進行針刺。手法上基本就是采用“實則虛之,虛則實之”,“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的補瀉手法,這是比較主要的。
另外,陰經以輸代原,我們將來還要復習五輸穴。五輸穴,是按照五行排列的,與臟腑關系較為密切,其中輸穴在五輸穴中有的是本臟本穴,有的是本臟母穴,有的是本臟子穴,有的是跟本臟相克的或相侮的。在這種情況下,有些人提出來了,在學五輸穴的時候,有一個“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原則;原穴上我們又講“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那么實證的時候,原穴為本經的母穴,根據五輸穴的補瀉原則,不應該應用母穴,但原穴是虛實都是可以用的,如何理解?同樣的,原穴有的時候是本經的子穴,子穴應該是根據“實則瀉其子”,應只用于實證,但從“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來講,虛證實證都可以取,這又怎么理解?那么大家記住一條,這里面原穴與五輸穴理論不是一個層面,原穴是臟腑的本原之氣反應在體表的位置,而五輸穴指的是經絡之氣,是經氣。這兩個并不是相悖的,所以說在取原穴的時候,有一個特點,根據虛證還是實證,施用不同的補瀉手法,但如果病人是個虛證,這個原穴是本經的母穴,那么肯定要用補法;如果既是原穴,又是本經的子穴,我們應該“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在虛證的情況下應用本經的母穴而不是子穴,但從原穴的角度上來講我們還是要用的,而且要配合針刺補法。這種情況下,既用本經的母穴,又用本經的子穴,本經的子穴可能是個原穴,那么我們在解釋的時候,這兩個不是相悖的,因為體系層面是不一樣,一個穴,當它既是原穴,又是輸穴,它在本經上可能是個子穴也可能是個母穴,這時候,它的身份不一樣,對它的解釋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如上例,虛證取用本經子穴,這時候我們的解釋,就用原穴去解釋,而不是用它是子穴去解釋。
我們臨床中,中醫里診斷分為望、聞、問、切,切診里面主要分幾種切診方法,第一是切脈,無論三部九候都算這個范疇之內;第二是切肌膚;第三是我們針灸治療中特有的,就是切腧穴。原穴就是切腧穴選取的特定穴之一。切腧穴不只應用于原穴。第一,五臟六腑有疾在原穴上都可以找到它的反應點,除此之外,五臟有病時,還可以在背俞穴找到反應點。相應的,六腑疾病在募穴、下合穴大部分都有反應點,所以我們臨床的切診并不是單純的切脈,切肌膚。切腧穴的時候,除了一個原穴以外,還有背俞穴、募穴、下合穴。
在臨床中,有時我會在以上特定穴的附近去找,因為有時反應點未必就在穴位上,找到其反應點進行治療,這樣我們臨床效果才能更好。所以切腧穴時,除原穴是五臟六腑都可以用,臟病和腑病分別可以用背俞穴和募穴、下合穴。臨床中應用對這些特定穴的切診,我們的診斷會更準確、療效會更好。
膽囊穴位于陽陵泉下2-3寸,但有的時候就在陽陵泉上,因為陽陵泉是膽的下合穴,所以一般的腑病在下合穴都有壓痛點。闌尾穴在足三里下2-3寸,足三里下3寸是上巨虛,是大腸的下合穴。我們看好多病人,背俞穴的壓痛也是很明顯的,我們再看一個,如果大腸有病了,天樞穴很多有壓痛,胃有病,很多是在中脘有壓痛。所以說把這些結合在一起,原穴以及背俞穴、募穴、下合穴的觸診,對于疾病的診斷有很大的幫助,這幾個都應用到的話,診斷水平會提高,應用這些特定穴針灸的話,治療效果會明顯提高。
背俞穴和募穴的定義是什么?背俞穴是臟腑經氣輸注于背部的反應點。募穴是臟腑經氣聚集或者匯集于胸腹部的反應點。所以這兩個是不一樣的,一個是輸注,一個是匯集。背屬陽,腹屬陰,臟屬陰,所以臟病取背俞穴,這叫陰病取陽;腹屬陰,腑病取募穴,這叫陽病取陰。古人都是很聰明的,所以我們要把這些配伍關系弄清楚。
綜上,原穴是五臟六腑疾病的反應點,另外,我們取穴的時候,原穴的“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與五輸穴的“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并不矛盾。另外,切原穴是一個疾病診查方法,如果掌握了它的理論,就會發現在臨床上非常實用,輔助驗證我們的診斷是不是正確的一種方法。
問:同一穴位既可是原穴,也可是五輸穴。那我們在取穴針刺時,針刺同一個穴位,會不會因為把它當做原穴或五輸穴而在刺法上有所差異?
答:沒有太大區別,在針刺深度上沒有區別。
引申一下,之前我們提到過“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則瀉之虛則補之”沒有爭議;但是“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歷代醫家解釋為在這條經脈上找一個穴位,但是具體找哪個穴位,歷代醫家都沒有提到。這個情況下,大家記住,找的是本經本穴?!耙越浫≈痹谶@里指的是本經本穴,如果原穴同時是本經本穴的時候,針刺手法以平補平瀉為主。如果原穴為輸穴,且為本經母穴,這種情況下,主要看疾病的辨證,虛證的時候,肯定要用補法,如果辨證為實證,哪怕這時原穴為本經母穴,也要用瀉法。原穴比五輸穴的價值要高。從特定穴的作用和淵源上來講,五輸穴的作用沒有原穴的作用那么強大。從辨證選穴上看,以考慮其為原穴為主。
問:腑病可以取原穴么?
答:六腑疾病也可以取原穴,比如一些腹部疼痛,以大腸病變出現疼痛的疾病,我們可以取合谷穴。六腑有病并不是不取原穴,但因“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的論述,所以五臟疾病用原穴較多,六腑疾病應用原穴相對較少,事實上,五臟六腑疾患都可以選用原穴。雖說歷代醫家應用原穴的時候,臟病為多,腑病為少,其實我們可以在腑病中也可以應用原穴的。
問:五臟原穴的補瀉是否優于五輸穴的子母穴的補瀉?
答:原穴的補瀉方法是優于五輸穴的補瀉法,因為原穴直接反應臟腑機能的表現,而五輸穴的補瀉是根據五行生克歸納出來的一個規律,它的效價低于原穴的效價,這種情況僅出現在陰經之上。
問:原穴的效價高于五輸穴,那在肺熱的患者,瀉太淵是否療效優于瀉尺澤?
答:不一定,太淵是本經母穴,如果是肺熱的患者,太淵與尺澤都可以應用瀉法。在“虛則補其母”的取穴原則下,肺氣虛的情況下才應用太淵。但實證的情況下,根據“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也可以應用太淵穴,但必須要重瀉,所以說,原穴的效價優于五輸穴。
但是現在,很多針灸臨床大夫操作過程中不應用手法,針灸治療像插秧似的,不作手法,不行補瀉,臨床反應效果不好,經常出現一個問題:一個醫生辨證、取穴都沒有錯誤,針刺之后效果不好,另一位經驗豐富或是注重手法的醫生再去治療,有時候連針都不用拔出來,應用捻轉等一些手法之后,立刻起效。所以說針灸的手法其實相當于藥物的劑量,大家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問:若是辨證為濕邪困脾,為外邪所導致的疾患,而臟腑本身沒有明顯的病變的情況下,應用原穴是否還有積極的意義?
答:也可以,但是在外邪侵襲的情況下,臟腑會出現相應的癥狀,但是針刺原穴并不是主要的。一般外邪侵襲的,我們以疏散外邪為主,臟腑本身并沒有太大的病變,例如濕邪困脾,脾臟被濕邪所困,而脾臟的功能并沒有問題,而是由于外邪導致脾臟功能障礙,這時候我們以祛濕為主。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治療應該以“運脾”為主,而不是“健脾”?!斑\脾”與“健脾”有所區別,但該證的治療重點還是在于“祛邪”。
例如:同是一個腹瀉的患者,一個患者為濕邪困脾,我們臨床中就會應用胃苓湯治療,如果是脾虛泄瀉的患者,我們就會應用參苓白術散治療,這兩個治療原則一個是“運脾化濕”,一個是“健脾利濕”,胃苓湯中有白術、茯苓,這兩味藥主要以利濕為主;但是在參苓白術散里面,白術選用炒白術與茯苓一起,再加用黨參,作用為健脾。在針灸治療的時候,道理是一樣的,取的穴位是不相同的,如果是脾虛的患者,他的脾俞、太白都可能會有壓痛,但是如果是濕邪困脾、濕阻脾陽的患者,在太白穴附近可能就沒有壓痛,這就是區別。在取穴之外,針灸手法上也是有區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