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世界糧食發展的歷史,排名前6位的主要產糧國(中國、美國、印度、巴西、俄羅斯、阿根廷),除中國外,只有美國在1975~1979年、印度在1966~1970年實現過“五連增”。
根據海關總署數據,2012年我國糧食(包括谷物、大豆等)進口量總計8025萬噸,進口額421.4億美元,同比增幅超過25%。以2012年我國全年糧食產量約5.9億噸來計算,進口量占糧食總產量的比重達到14%。
其中小麥、玉米、稻谷和大米等谷物進口量大幅上升,凈進口1296.7萬噸,增長3.1倍。但是從進口總量來看,玉米、小麥、大米這三種糧食的進口量占國內生產量的比重不足2%。從需求來看,主要是為了滿足工業和飼料用糧等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4月8日,在博鰲亞洲論壇農業圓桌會議中,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水稻、玉米和小麥三大主糧的自給率達到98.1%。“13億中國人的飯碗還是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不過,如果算上大豆,我國糧食自給率低于90%。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高帆解釋說,這種大豆主導型的糧食進口格局意味著,中國在稻谷、小麥、玉米等三種主要糧食產品上的自給率是高的。
2012年,按照常住人口計算,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52.57%,比2011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也就意味著又增加了2103萬城鎮常住人口。
陳錫文也表示,2012年是我國歷史上糧食進口最多的一年,這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并且坦言,雖有“九連增”,但當前主要農產品總量基本平衡、結構矛盾突出,由于農民工進城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供給增長速度趕不上消費增長速度。
隨著城鎮化的加速,農業的任務非常艱巨。一方面是糧食產品供給的不足,另一方面就是需求增長的過快。由經合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日前共同發布的《2013~2022年農業展望》報告稱,受農村勞動力投入質量下降、人力成本漸高,以及耕地質量下降等因素影響,未來10年中國糧食產量增速將有所放緩,但主要糧食作物仍可以保持自給自足。
不過,未來10年,農業生產每年增長1.7%,消費每年增長1.9%,也就意味著農業領域存在一個不斷擴大但適中的缺口。土地和水資源問題是制約農業產量最為主要的因素。
中國雖然擁有世界第三大可耕作土地面積,但是人均可耕作面積低于世界平均值(0.22公頃/人)的一半,只是OECD國家的平均值(0.35公頃/人)的四分之一。
近年來,盡管政府三令五申,但耕地面積仍在持續減少。根據國土資源部的統計,全國耕地面積從1997年的1.289億公頃減少到2008年的1.217億公頃,減少了6.2%。
陳錫文曾表示,如果糧食全部自給,需要再增加6億多畝的土地,中國若要自己保障糧食,需要有30億畝以上的土地,現在大約有20%的缺口。
這就意味著,中國對糧食安全的定位面臨嚴酷現實,土地資源自給率只有80%,只能滿足國內90%谷物、油料等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其余的10%需要從國際市場進口。從戰略上看,今后進口國外農產品、利用境外農業資源將不可避免。
5月25日,在2013年中國農村發展高層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認為,即使今年糧食總產十連增,糧食線性增長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途徑,但不是唯一的內涵。“從立足國內來講,還是要保證口糧主食的供應。全球供應,主要是指非口糧農產品,應該建立全球供應網絡,也就是該放的放,義無反顧,不需要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