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悲劇的皇帝,最努力的皇帝,最愛民的皇帝,也是大明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禎帝
他二十多歲頭發已白,眼長魚尾紋,可以說是宵衣旰食,夕惕朝干。史志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對手李自成《登極詔》也說“君非甚暗(崇禎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煬灶恒多(即便他被孤立,卻頗能為人民國家做出許多打擊貪官污吏好事);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明思宗先用楊鶴主撫,后用洪承疇,再用曹文詔,再用陳奇瑜,復用洪承疇,再用盧象升,再用楊嗣昌,再用熊文燦,又用楊嗣昌,除楊鶴、熊文燦外,其他皆為撼世之名將,功名顯著華夏。
他六下罪己詔,勇于承認錯誤.
“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尸,勿傷百姓一人。”
這是崇禎在1644年三月十九日凌晨于煤山自縊前,留在衣服上的那份遺詔。別說是一位至高無上的帝王,就算是孤苦伶仃的百姓,也希望自己死后留有全尸,使自己的靈魂得到安寧。
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崇禎作為一代帝王,為了保護全國百姓的安全,做出了“任賊分尸”的割舍。自己的生命危在旦夕,但他依然是他,依然心系百姓。
當農民起義軍在鳳陽燒掠明皇陵時,他毅然下《罪己詔》,檢討自己的過失,為大臣們背黑鍋。他僅僅是希望他們可以更加努力工作。
他很節儉,衣服都打了補丁。
他很努力,白天上朝,晚上加班,每天要工作七八個時辰(十四至十六小時)。
他很堅定,即使知道自己的結局,卻依然盡心盡力、任勞任怨,直到最后,也沒有放棄。十七年間,曾六次下《罪己詔》。檢,你對得起你的名字!
大明祖訓曰: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在最后時刻,用生命詮釋了大明祖訓——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溥儀說,我不管日本人在東北殺多少百姓,運走多少糧食和煤,只要不讓我當大清皇帝,我就不甘心。
十七即位,三十四殉國.17歲,談笑間斬殺魏忠賢的閹黨集團.果敢,機智.
然而現實讓崇禎幾乎人格分裂,大明似乎必亡,多努力都沒用,接手這個爛攤子久了,崇禎似乎人格分裂,社會學家說過童年沒有父母充足的愛,成人后會性格有嚴重缺陷.崇禎是苦命的孩子,朱由檢因父親明光宗是皇祖父明神宗所厭的太子,母親是太子所薄的婢妾,幼年非常痛苦。五歲時,其母劉氏得罪,被其父下令杖殺,朱由檢交由庶母西李撫養。數年后西李生了女兒,照管不過來,改由另一庶母東李撫養至成人。他后為親生母親再次下葬,哭得幾乎暈厥.
他決事果斷,雷厲風行,如處理閹黨一案,也有心細多疑,優柔寡斷之一面,比如先攘外抑或先安內,一直拿不定注意,遂誤國家;既有刻薄寡恩、翻臉無情之一面,也有多情柔腸之一面,對周后互敬互愛;他自制極嚴,不耽犬馬,不好女色,生活簡樸;他也經常征求左右的意見,但剛愎自用,不能做到虛懷納諫;他知人善任,如袁崇煥、楊嗣昌、洪承疇等具一代文武全才,任用他們時,言聽計從,優遇有加,一旦翻臉,嚴酷無情,果于殺戮,導致用人不專,出現崇禎朝五十相局面;他憫恤黎民疾苦,常下詔罪己;他勵精圖治,經常平臺招對,咨問政之得失,與臣下論討興亡之道,為政察察,事必躬親,欲為中興之主,但求治心切,責臣太驟,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斷絕常謂所任非人,終成孤家寡人,至煤山殉國,從死者唯一太監耳。
“嗟爾明朝,氣數已盡!”
槐花無知離人淚,
白綾無奈空寂廖。
磐石寡言孤月對,
寒風凄瑟毅魄消!
天命不可違阿
人倒霉,啥壞事都碰上,偏偏崇禎時期是20年的小冰河期,干旱,歉收,偏偏歐洲出了戰爭,不進口瓷器\茶葉\絲綢了,木有銀子,啥也做不了.關寧鐵騎沒銀子調不到北京.關外還出了牛人努爾哈奇,命運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