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去同一家醫院77次,最后查出肺癌:紹興患者質疑病情被耽誤(圖))
- 潘某的就診記錄。
- 近一年半時間,浙江紹興市48歲的潘先生在當地某醫院就診77次——最后一次被檢出左肺有腫塊。
- 隨即,他在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被確診患小細胞肺癌。
- 從中醫科看到精神科,醫生說“沒關系是小病”
- “我一直覺得不舒服,喉嚨痛、肩膀酸、咳嗽、頭暈,要求醫生全面檢查。從2014年3月到2015年8月,醫院各科室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查出我有脂肪肝、胃炎、咽炎、支氣管炎等17種病。直到我強烈要求拍片、做CT,才發現得了肺癌。”5月25日,潘先生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
- 潘先生家住這家醫院附近,平時很注重身體,有點頭疼腦熱就到該院就診。前幾年,妻子檢出肺癌,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他的焦慮,老是懷疑自己“得了不好的病”。
- 2014年3月,自覺頭疼、乏力的他到該院中醫科看病,配了中藥。幾天后,覺得病情沒有好轉,又多了喉嚨痛,就去該院耳鼻喉科,被診斷為咽炎。
- 因為常表現出焦慮情緒,潘先生被建議看精神科,被診斷為焦慮癥。
- “自從被診斷為焦慮癥,我再和醫生說哪里不舒服,醫生都說是精神問題,放松心情就好。但我確實不舒服,想做全身檢查,醫生也不肯開單子。”潘先生告訴澎湃新聞,2015年9月前,他看過中醫科、神經內科、精神科、耳鼻喉科、皮膚科、消化內科、骨科、呼吸內科……幾乎跑遍所有科室,被診斷出17種“小病”,“每次都問醫生是不是得了不好的病,他們都說沒關系,是小問題。”
- 醫院:主訴病情沒針對肺部,就診次數和確診效率沒有直接關系
- “他確實來過那么多次,但就診次數和確診效率沒有直接關系,因為在2015年8月之前,他的主訴病情都不是針對肺部的。”該院醫務科科長胡偉良告訴澎湃新聞。
- “我喉嚨痛、咽不下食物、胸悶、咳嗽,都和醫生說了,有的病歷上沒寫清楚,但確實說過。這些都是肺癌的表現,為什么不做進一步檢查?”潘先生說,直到2015年8月25日,他在呼吸內科就診時提出有咳嗽,要求拍片。胸部X光片顯示,其肺部有纖維化改變。
- “醫生看到拍片結果,說我是支氣管炎,配點消炎藥就好,主要還是焦慮情緒導致。”他告訴澎湃新聞,因為一直咳嗽,9月1日、3日、7日、10日、12日、17日、20日,他連續在多個科室就診,直到9月26日的第77次就醫,中醫科醫生才進行CT檢查。
- CT結果顯示,潘先生左肺有45毫米*53毫米的腫塊,考慮肺癌可能。
- 否認耽誤病情,建議走醫療糾紛解決途徑
- “看到CT結果,我在醫院大廳大哭,然后挨個找科室,質問他們為什么不早檢查?”潘先生說。
- 隨即,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確診他患小細胞肺癌,目前處于局限期,需要化療。
- “我們很同情患者,小細胞肺癌確實是很嚴重的疾病。但客觀情況是,小細胞肺癌的初期表現不明顯,且發展非常迅速,早做CT也不一定能查出病灶,醫院沒有耽誤病情。”胡偉良表示。
- 澎湃新聞咨詢了浙江省腫瘤醫院相關醫生。該醫生表示,小細胞肺癌的特征之一是腫瘤生長速度快,一個月可增長一倍,“肺癌診斷與醫生的水平、檢查的仔細程度、病情發展速度都有關系,是否有耽誤病情的情況,不詳細了解很難判斷。”
- 潘先生表示,經過化療后,目前病情暫時有所緩解,所以想和醫院要說法。
- “我們建議患者走醫療糾紛解決途徑,由第三方鑒定機構判定是否存在不當醫療。如果鑒定出來,醫院要承擔責任,絕不推諉。”胡偉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