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傳統概念:使用特定致病原通過注射或者粘膜途徑,誘導機體產生對特定病原體的保護防御功能。實際上疫苗的療效就是脫敏,反復多次使用疫苗就是讓免疫系統建立對該疫苗的免疫耐受,當遇到相應病原體感染時,機體就不會發生劇烈的免疫排斥反應。如果疫苗不能建立免疫耐受,就不能起表觀上的預防效果,且會導致疫苗的不良反應發生。
接種艾滋病毒疫苗導致接種人群更易感染艾滋病病毒、接種了乙腦疫苗會得乙腦、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就是接種疫苗所致等等,皆是疫苗不能建立免疫耐受,疫苗導致發生的不良反應。
若遵循脫敏療法規律設計疫苗就不會發生不良反應:1,疫苗和脫敏療法,患者年齡越小越有療效,且年齡越小就越有遠期效果。年齡越大,接種HPV疫苗后抗體滴度濃度越低,與16-26歲的人群相比,9-15歲接種疫苗后,抗體滴度可達到前一人群的2倍。2,免疫耐受是疫苗的前置條件,沒有免疫耐受何談免疫防御。
二.成年人難以脫敏,導致疫苗失敗
人體成年后很難對人類乳頭瘤病毒和艾滋病毒(HPV和HIV)建立免疫耐受,即使能對病毒疫苗產生免疫耐受,而維持免疫耐受的時間卻很短(約72小時?)。所以無法通過疫苗預防和治療成年人人類乳頭瘤病毒和艾滋病毒,相反接種艾滋病毒疫苗導致接種人群更易感染艾滋病病毒,接種HPV疫苗后將導致約10%的人出現HPV感染病狀,極可能轉換成癌癥。
免疫耐受是疫苗的前置條件,沒有免疫耐受何談免疫防御。人體成年后很難對人類乳頭瘤病毒和艾滋病毒(HPV和HIV)建立免疫耐受,即使能對病毒疫苗產生免疫耐受,而維持免疫耐受的時間卻很短(約72小時?)。
乙肝病毒經母嬰傳播后(相當于接種活疫苗):
乙肝病毒經母嬰傳播后(相當于接種活疫苗):
附文:HPV疫苗安全嗎 (引自:科學公園)
HPV疫苗:日本的統計數據顯示,接受疫苗接種后,有不到10%的人出現注射部位疼痛、腫脹、全身多發部位疼痛,包括腹痛、關節痛、頭疼;1-10%的人出現局部皮疹、發熱;不到1%的人出現注射部位感覺異常、全身無力;極少數人出現恐怖、興奮等等癥狀。極端罕見的注射后反應,有過敏導致的呼吸困難、兩手兩腳無力感,甚至還出現過急性散在性腦脊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