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湯為清·王清任《醫林改錯》諸活血化瘀方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古方,由當歸、生地、桃仁、紅花、枳殼、赤芍、柴胡、甘草、川芎、牛膝、桔梗組成,有行瘀活血、疏肝行氣、緩急止痛之功,主治胸中血府血瘀。近年來,臨床應用廣泛,現概述如下。
1 在內科疾病中的應用
1.1 血管神經性頭痛孫氏
以當歸、生地、牛膝、紅花、枳殼各9g,桃仁12g,赤芍6g,川芎、桔梗各5g,柴胡、甘草各3g為主方,左側痛甚者加梔子、黃芩、羚羊角粉;右側痛甚者加獨活、細辛;痛連巔頂者加藁本、細辛;挾痰熱者加膽南星、法半夏、天竺黃;肝陽上亢者重用牛膝,加鉤藤、石決明;久病氣虛加太子參、黃芪;久病入絡者加全蝎、蜈蚣、細辛。治療103例,顯效49例,有效44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達91%。
1.2 瘀血頭痛畢氏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157例,痊愈145例,好轉12例。
1.3 冠心病耿氏等
給治療組(30例)服用血府逐瘀湯:桃仁12g,紅花、生地黃、當歸、牛膝、赤芍、川芎、枳殼各9g,桔梗、柴胡、炙甘草各6g,4周為1個療程。較對照組(20例)常規服心痛定、消心痛,嚴重發作含服硝酸甘油為優,P<0.05。
1.4 腦萎縮冀氏
給治療組(58例)每次空腹口服血府逐瘀膠囊2.4g,每日2次,1個月為1個療程;對照組(60例)每次口服喜得鎮2mg,每日3次。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73%,對照組為43.2%。
1.5 高脂血癥徐氏
給治療組(32例)每次服用血府逐瘀膠囊6粒,每天2次,對照組(30例)每次服用藻酸雙酯鈉,每次50mg,每天3次。2個月為1個療程,經統計學處理,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張氏
2 在傷外科疾病中的應用
2.1 頸椎骨質增生岳氏
予桃仁、紅花、川芎、柴胡、枳殼各9g,熟地黃24g,當歸、赤芍、白芍、桔梗、牛膝各12g,葛根30g,威靈仙18g,甘草3g,治療1例,效果滿意。
2.2 腦外傷后遺癥宋氏
以當歸、生地、赤芍、川芎、紅花、桃仁、牛膝、桔梗、柴胡為基本方,血瘀阻絡者加白芷、三七、土鱉蟲、蘇木、澤蘭、遠志、菖蒲、炒酸棗仁、乳香、沒藥;血瘀兼氣血兩虛者加丹參、首烏、黃芪、白術、枸杞、竹茹、砂仁;血瘀兼肝郁火旺者加膽草、梔子、黃芩、杭菊、生龍骨、生牡蠣、代赭石、天麻、鉤藤、葛根;血瘀兼腎氣虛損者加黃芪、黨參、升麻、枳殼,同時配服附桂地黃丸,4周為1個療程,治療72例,治愈52例,顯效14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7.8%。
2.3 慢性前列腺炎姜氏
用桃仁2g,紅花、當歸、生地黃、皂角刺各9g,川芎、赤芍各10g,牛膝、柴胡、枳殼各6g,甘草3g,加減:少腹會陰部或睪丸脹痛加橘核9g;尿道澀痛或有尿不盡感加木通9g,澤蘭10g;尿三杯試驗示有紅細胞加白茅根30g;尿末時有白濁滴出加貫眾10g。治療86例,痊愈26例,顯效34例,有效16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88.4%。
2.4 腰椎間盤切吸加膠原酶溶核術后腰痛孔氏
以當歸、生地、桃仁、赤芍各15g,川芎、枳殼、牛膝各12g,紅花、柴胡、炙甘草各8g,桔梗10g為基本方,疼痛劇烈者加延胡索12g,田七12g;瘀血明顯者加丹參15g,穿山甲15g,蜈蚣2條(去頭足);下肢麻木者加獨活15g,木瓜10g;氣虛者加黃芪30g,黨參20g,減柴胡、枳殼。7天為1個療程,治療50例,顯效41例,有效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2%。
另外,上官氏
報道用血府逐瘀膠囊治乳腺增生、面部黃褐斑、慢性泌尿系感染獲顯效;吳氏
報道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治乳腺增生,外傷性精神病,輸尿管結石,頑固性蕁麻疹效果顯著。
3 在婦科疾病中的應用
3.1 子宮內膜異位癥林氏
以血府逐瘀湯為基本方藥并隨證加減:月經先期加黃芩;月經后期生地黃改熟地黃,加白術;月經期酌加肉桂、炮姜、小茴香、香附;月經有血塊、盆腔有包塊加三棱、莪術、丹參;腹痛甚加五靈脂、炒蒲黃、延胡索;乳房脹痛重用柴胡,加川楝子;心煩加梔子、蓮子心,20天為1個療程,治療28例,痊愈16例,顯效6例,有效4例,無效2例;有效率達92.8%。
3.2 產后缺乳鄭氏等
用桃仁、紅花、赤芍、當歸各10g,川芎、桔梗、柴胡、枳殼、香附、炮山甲、王不留行各8g,甘草3g,治療1例,療效極佳。
4 在五官科疾病中的應用
4.1 視網膜靜脈阻塞鮑氏等
用血府逐瘀湯為主方(桃仁、川芎、牛膝、枳殼、柴胡、桔梗各10g,紅花12g,當歸尾、生地黃、赤芍各15g,甘草6g,另三七粉5g沖服)加減:年老體虛伴頭痛頭暈、腰膝酸軟、耳鳴、五心煩熱者去枳殼、柴胡、桔梗,加熟地黃、山藥、山茱萸、知母等滋陰補腎;伴心煩易怒,口紅舌干者去枳殼、桔梗,加石決明,夏枯草、草決明等清肝瀉火;伴眼脹、心煩悶、脅脹痛者去桔梗,加郁金、澤蘭、白芍等疏肝平肝;有視網膜水腫者加澤瀉、車前子等利水消腫。治療32例,顯效17例,有效11例,無效4例;有效率為87.5%。
4.2 慢性喉喑李氏等
予柴胡、紅花、牛膝各12g,枳殼、生地、赤芍、木蝴蝶、桃仁各15g,浙貝、海浮石、南沙參各20g,桔梗10g,甘草6g,一般20劑后,諸癥消失。李氏等還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治耳脹耳閉,鼻窒,療效亦頗佳。
5 在疑難重癥中的應用
徐氏[19]治療肺癌切除術后合并心房顫動1例,用藥:血府逐瘀湯注射液100ml靜脈點滴,每日2次,用藥2天后,諸癥悉減,復以參麥注射液益氣養陰,扶正固本調治而收功。徐氏還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頑固性眩暈,白血病合并左臀血腫收佳效。
6 小結《醫林改錯》中的“血府“是指胸心部位,胸心為上焦,是心肺之所居客處,是人體血液生成和運行的大本營,是貫注全身血脈之源,血脈的運行依賴心之所主,肺氣之動,氣血在脈道中的循行靠心肺二臟所主氣血功能來完成。血府逐瘀湯所治病證可歸納為5大類:(1)瘀癥病變:如頭痛、胸痛、腰痛等;(2)情志病變:胸脅病癥、干嘔、呃逆、焦躁、心煩易怒等;(3)睡眠改變:夜眠夢多、失眠、心悸等;(4)發熱汗出:如午后低熱、發有定時,心中煩熱、汗出等;(5)組織或器官腫塊:如乳腺增生、前列腺肥大、皮下血腫等。以上5個方面病證分析其病理變化均為氣滯血瘀,氣為血帥、血為氣母,血府逐瘀湯可醫治全身各個部位之血脈瘀滯病證,只要有瘀可據,就可用本方治療,因而廣泛用于內外婦兒各科疑難病證、久治不愈之癥,但臨床時需要隨癥靈活加減,切中病機,標本兼治,雖非原方主證,卻往往收到顯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