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麻杏石甘湯名醫驗案

麻杏石甘湯名醫驗案

2016-12-13 | 藏家:中醫愛好
 
病理:寒束于表;熱郁于肺
特征:咳喘、口干口渴
“熱喘”二字實為本湯之主證。《經方實驗錄》
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與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063)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162)——《傷寒論》
本方臨床可治肺炎等病,但因其為發汗解表之劑而不可長用。非但汗出而喘可用此方,無汗而喘者只需加大麻黃用量亦可用之。
點評:無汗而喘、身惡寒,口不干、不渴,主要用麻黃湯,以辛溫散之;有汗而喘、身大熱,口干口渴,主要用白虎湯,辛寒來清之;若有汗、或無汗、口干口渴,身無大熱而喘,則宜用麻杏甘石湯兩解。
一、咳喘
劉渡舟醫案:張某某,男,18歲。患喘證頗劇,已有五六日之久,詢其病因為與同學游北海公園失足落水,經救上岸則一身衣服盡濕,乃曬衣掛于樹上,時值深秋,金風送冷,因而感寒。請醫診治,曾用發汗之藥,外感雖解,而變為喘息,擷肚聳肩,病情為劇。其父請中醫高手服生石膏、杏仁、鮮枇杷葉、甜停藶子等清肺利氣平喘之藥不效。經人介紹,延余診治。切其脈滑數,舌苔薄黃。余曰:肺熱作喘,用生石膏清熱涼肺,本為正治之法,然不用麻黃之治喘以解肺系之急,則石膏弗所能止。乃于原方加麻黃4克,服1劑喘減,又服一劑而愈。(《劉渡舟臨證驗案精選bl 996:21》
按語:肺喘一證,從外邪論有寒、熱之分;從內因言則有虛、實之不同。本案為肺熱作喘,以表證已解,舌苔薄黃,脈象滑數而為驗也。本當用麻杏甘膏湯清熱宣肺以止喘,可借前醫不識本方運用之真諦,一見熱象,便棄去麻黃,只用石膏清肺熱,不用麻黃宣肺氣,肺系之急不得解,則氣喘終不能愈。故劉老于原方中補入麻黃一味,全其仲景之意,故僅服兩劑即安。足見仲景方配伍之奧妙也。
劉渡舟教授認為,麻黃為治喘之良藥,寒熱咸宜。與干姜、細辛、五味子相配則治寒喘;與石膏、桑皮配伍則治熱喘;與杏仁苡米相配則治濕喘。除心、腎之虛喘必須禁用外,余則無往而不利。
二、小兒遺尿
彭憲章醫案:張某某,男,8歲,1976年7月22日初診。家屬代訴:患兒夜間遺尿已4年余。近4年多以來,每夜必遺尿l一2次,經常咳嗽,口渴,大便正常,小便微黃。診查:舌苔黃而微白,脈數,右脈偏大。根據咳喘、口渴、舌苔黃白、右脈偏大而數,乃肺熱郁結之遺尿。由于肺熱郁結,肺氣宣降失常,使肺氣無權,因而影響腎水不攝,膀胱的開合失司所致。宜治以宣肺清熱之法。
擬麻杏石甘湯: 麻黃6克  杏仁9克  生石膏18克  甘草3克  水煎服,2劑。
7月25日二診:服上方后,昨晚未遺尿,胃納減少,余癥同前。
原方加山藥6克,谷芽6克。二劑。7月28日三診:近三夜已未遺尿,咳嗽與口渴減輕,食量增加,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脈略數,右脈已無大象。原方再進兩劑以清肺之余熱。以后隨訪,得知患兒自服前方后,遺尿癥己痊愈,未見復發 (新醫藥學雜志1997;<11):31)
按語:本案遺尿緣于肺熱,其辨證眼目是遺尿伴有咳喘、口渴、苔黃、脈數。《素問·經脈別論》云: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肺治節著水液的運行,若肺熱蠻盛,宣降失常,則水液運行紊亂,加之小兒腎氣不充,固攝不足,更使膀胱開臺失司,則致遺尿頻頻,治當清泄肺熱為法,疏麻杏甘膏湯,候肺熱清,則氣宣降,水道固,而遺尿自愈。此案辨證準確,用藥不疑,故雖不用塞泉之法而泉自縮也。
另一參考醫案:小兒尿頻 麥某,男,8歲,2001年9月21日初診。患“肺炎”2周,突發尿頻尿急1周,加重2天。刻下尿頻每日10余次,伴尿急,但尚無腹痛、尿痛,尿檢:尿蛋白(-)、白細胞(++)、紅細胞少許。面黃形瘦,咽部紅赤,口干喜飲,大便不爽,納差腹脹;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啰音;舌苔薄黃膩,舌質紅,脈滑。證屬下焦濕熱,初用八正散加減未效,即用麻杏甘石湯加味:炙麻黃6g,杏仁9g,甘草3g,生石膏15g,瞿麥10g,通草9g,桑螵蛸9g,車前草12g,連翹12g,梔子8g,土茯苓15g。服3劑癥狀減輕,再進5劑,尿頻消失。1周后復查尿常規正常,余無不適,告愈,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該患兒風邪犯肺在先,致肺氣失于宣降,節制無主,則水之上源失控;加之水濕內停,日久化熱,水道不利,膀胱失約而尿頻。以麻杏甘石湯專疏肺郁,宣泄氣機,“提壺揭蓋”,開郁利水,助膀胱氣化而尿頻自止。
三、水腫
博叔明醫案:李某某,男,35歲。主訴:患水腫已三個月。開始因感冒風寒,咳嗽氣喘,骨節痛,惡風寒,小便減少,逐漸全身浮腫。現仍惡風,口渴,尿少,全身骨節痛,難于轉側,胸滿氣急,汗多,經常濕透衣食。檢查:體溫38℃,呼吸40次/分,苔白,脈浮緩。呈慢性病容,全身浮腫,漬漬有汗,腎區無叩擊痛,心律齊、無雜音,肺部有濕性羅音。此病先喘后腫,責當在肺,今醫不宣肺,徒知投利尿之品,于事當無濟。……法當開腠理,導水速行。遂用麻杏甘石湯合越婢湯去姜、棗加姜皮與服。
麻黃15克,杏仁15克.甘草6克,石膏24克,生姜皮9克,3劑。
服藥后汗出更多,小便亦多。第二日汗減少,小便仍通利。體溫36.8℃,呼吸正常,腫脹全消,喘平汗止,羅音消失,能下床慢行。惟全身乏力,消瘦。遂處以調和脾胃,增進飲食之品,又半月而安。 (遼寧中醫雜志1979;(6);22)
按語:本案水腫由外感引發,先喘后腫,又小便不利而汗多,乃肺不能通調水道,膀胱氣化不利,水無出路,反從汗孔逼出,此水腫兼見“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必用麻杏甘膏湯宣通肺氣,開發腠理,俟肺腠一宣,則水道自通,而小水自行。此“提壺揭蓋”之法也。
四、高熱不退(肺炎)
俞長榮醫案:邱某,患肺炎,高熱不退,咳嗽頻劇,呼吸喘促,胸脯疼痛,痰中夾有淺褐色血液,間有譫妄如見鬼狀,請我及某醫師會診。患者體溫40℃,脈象洪大。我擬給與麻杏甘石湯,某醫師不大同意。他認為痰中央血,難勝麻黃辛散,主張注射青霉素兼進白虎湯。我說,此證注射青霉素固未嘗不可,但用之少量無效,大量則病家負擔不起(時在50年代中期一編者注)。至于用白虎湯似嫌太早,因白虎湯清熱見長,而平喘止咳之功則不若麻杏甘石湯。此證高熱喘促.是熱邪迫肺;痰中夾血,血色帶褐,胸脯疼痛,均系內熱望盛肺氣閉塞之故。正宜麻黃、杏仁宣肺氣,疏肺邪,石膏清里熱,甘草和中緩急。經過商討,遂決定用本方:
石膏72克,麻黃9克,杏仁9克,甘草6克,水煎,分三次服,每隔一小時服一次。
服1劑后,證狀減約十之七八。后分別用蔞貝溫膽湯、生脈散合瀉白散2劑,恢復健康。
(《傷寒論匯要分析)1964,52—53)
按語:高熱不退,脈象洪大,雖似白虎湯證,但思考突出表現有咳嗽頻劇,呼吸喘促,胸服疼痛,又不見大汗和口渴,仍為內熱郁閉于肺之病機,斷用麻杏甘石湯而取卓效。若誤用白虎,非但喘不能平,且會導致熱遏不散,而變證諸端。
五、麻閉危證
陳玉銘醫案:陳某某,男,7歲,1959年11月1日就診。發熱咳喘已六天,前天在保健站診為“麻疹”初期,服藥后汗出很多,早晨面部即現紅點。嗣因不慎受涼,致疹點忽隱不見,惡寒發抖,氣喘,煩躁不安,熱甚渴飲,譫語神昏,面及胸部疹點宛若蚤斑,疹色紫暗不澤,喘促鼻煽,顴赤、口干,舌質紅,苔薄白燥而不潤,唇紺,嗆咳聲嘶,喉有痰聲。按之身熱肢厥,體溫4l℃。此是正虛邪實,熱毒內閉。急宜扶正法邪,清泄熱毒。處方:
麻黃4.5克,杏仁9克,生石膏18克,甘草4.5克,葦莖15克,玄參15克,生地15克,一日一劑,勻四次分服。
次日復診:喘逆已平,疹點漸現,色赤紅活,以原方去杏仁,加銀花、連翹各6克。服后疹透腳底,病得轉危為安,漸次痊愈。 (福建中醫藥1965‘42);38)
按語:麻疹閉證,見證不一。麻杏甘石湯適用于麻毒閉肺,正盛邪實者。其辨證要點是:持續高熱,胸高氣促,咳喘痰稠,鼻翼煽動,甚則面唇及肢端發維,口干而渴,舌紅,苔白或黃,指紋青紫,脈多浮數有力。
六、脫肛
劉洪鈞醫案:翟某,女,24歲,1989年9月4日初診。患者因分娩后繼發脫肛已一年多,合并有內痔,經常肛脫痔垂,肛門腫痛。服過中西藥均無效。來診見:口渴低熱,胸悶不適,舌質紅,苔薄白,脈浮滑而數。處方:
麻黃6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先煎),甘草10克,升麻、黃芩、黃柏各10克,水煎后,—半藥液剛內服,一半藥液乘熱熏洗,坐浴15分鐘,1日2次。
服用3劑,紅腫消退,肛門末見脫出。一年后隨訪,未再發作。 (黑龍江中醫藥1993;45):28)
按語:肺與大腸相表里,肺熱下移大腸則致肛腫痔痛,直腸下治但宣散肺熱,下病治上可也。
七、痔瘡
陳忠旭醫案:李某某,男,48歲。有痔瘡病史,兩天前肛門疼痛,痔瘡脫出,行走不便。檢查肛門左側臥位,內痔脫出嵌頓11點處,痔核暗紫色,肛緣水腫,有粘液及血液滲出。診斷為內痔脫出嵌頓。處方:
內服麻杏甘石湯加玄胡l0克,丹皮10克,桃仁l0克。
服2刑,疼痛減輕,水腫漸消。繼服上方8劑,癥狀消失。后隨訪末發。
(湖北中醫雜志I g88;<1>;封三)
按語:肺熱移于大腸,腸絡淤滯,誘發痔瘡。本案敘證不祥,除此之外,當有咳嗽、口渴、舌紅、苔黃、脈數等脈證為憑。治宜麻杏甘石湯清宣肺熱治本,佐以玄胡、丹皮、桃仁化淤行氣。此腑病治臟之法也。
八、風熱牙疳(急性牙髓炎)
嚴學群醫案:徐某某,男,34歲,1988年5月20日初診。牙服腫痛,伴惡寒發熱,口渴。在廠醫務室用青霉素等消炎止痛藥3天未效,要求中藥治療。脈浮數,舌質紅,苔薄黃而干。余試意用麻杏石甘湯加薄荷,宣郁法風,清熱解肌消腫,服2劑病愈。
(江蘇中醫19N;<2),30)
按語:本案牙疳,為陽明郁熱與風寒之邪相博,循經上客所致。初期紅腫疼痛,發熱或寒熱交作,宜解表宣散郁熱,麻杏甘石湯具有發散陽明、太陽郁熱之功、又加薄荷辛涼透散,以增消腫止痛之效。
九、風癮疹(蕁麻疹)
陳玉銘醫案:周某某,男,24歲,l959年2月11日就診。患風癮疹已歷八年之久,時愈時發,發時皮膚突感瘙癢,續即出現紅色塊疹,隨搔隨發,瞬即蔓延全身。疹塊呈圓形或橢圓形,有時發生寒熱或喘息。曾在其它醫院治療,注射氯化鈣、葡萄糖酸鈣,進行封閉療法、組織療法及內服鹽酸苯海拉明等,均不見效,而來我院診治。處
麻黃3克,杏仁6克,生石膏9克,甘草3克,蟬衣3克。
服1劑,癥狀減輕一半,翌日再進1劑,全身疹塊完全消退。患者為防復發,繼進原方8劑而痊愈。后經隨訪數次,未見復發。
(福建中醫藥1965E(2>138)
按語:蕁麻疹,中醫謂之“風隱疹”,多因內蘊濕熱,外感風寒而發。本案雖患疹數年,但氣血不虛,又每見寒熱或咳喘,為外寒內熱,肺氣閉郁之證機。肺主皮毛,郁熱在肺,則見皮膚瘙癢起疹,用麻杏甘石湯清散肺中部熱,令隱疹隨之而消。
十、痧疹不透
陳玉銘醫案:張某某,男,19歲,1962年12月13日就診。患者因發熱四天,經當地保健站診為爛喉痧。現癥:咽喉紅腫,自項至胸而至背及腹部皆現紅色疹子,惟不透下肢。咳嗽,氣喘,脈數,舌赤如楊梅,頸部淋巴結明顯腫脹。按此病以痧疹為主癥,咽喉紅腫乃次要癥侯,宜宣解痧毒使疹透發,則病可解。擬仿丁甘仁治療疫痧不透之法,用麻杏甘石湯。處方:
麻黃3克,杏仁6克,生石膏12克,桔梗、馬勃各3克。
藥后汗出,疹透腳底,氣喘消失,咽喉紅腫消退,病亦減輕以銀翹散以善其后。
(福建中醫藥l 965;(2):38)
按語;本案先思爛喉痧,疹后至發不透,現咳嗽、氣喘,咽喉腫痛,舌紅,脈數,乃郁熱在肺之征明矣。肺氣郁閉,榮衛不暢,至痧疹不透,治療“先須解表透達為宜,即或宜兼清散,總以散字為重,所謂火郁發之也”(《吳醫匯講》)。故以本方清散肺熱,使邪從肌表而散,郁開熱除,則痧疹自透。
《經方實驗錄》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其一
鐘右 住圣母院路 初診十一月初三日 傷寒七日,發熱無汗,微惡寒,一身盡疼,咯痰不暢,肺氣閉塞使然也。痰色黃,中已化熱,宜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加浮萍。
凈麻黃三錢 光杏仁五錢 生石膏四錢 青黛四分同打 生草三錢 浮萍三錢
【按】據史惠甫師兄言,鐘姓少婦先因外出探望其父疾,心滋優戚,歸途白雪紛飛,到家即病。曾經中西醫師雜治未痊,又因身懷六甲,家人憂俱萬分。耳師名,叩請出診,惠甫兄隨侍焉。初診時,病者面赤氣喘,頻頻呼痛,腹部尤甚,按脈浮緊。師謂此證易治,不足憂,徑疏本方。
二診十一月初四日 昨進麻杏甘石湯加浮萍,汗泄而熱稍除,惟咳嗽咯痰不暢,引胸腹而俱痛,脈仍浮緊,仍宜前法以泄之。
凈麻黃三錢五分 生甘草二錢 生石膏六錢 薄荷末一錢同打 光杏仁四錢 苦桔梗五錢 生薏仁一兩 中川樸二錢 蘇葉五錢
【按】據史惠甫兄言,二診時病者已能與師對語,神情爽適,不若初診時之但呼痛矣。稔知服藥后,微汗出,一身盡疼者悉除。惟于咳嗽時,胸腹部尚覺牽痛耳。師謂本可一劑全愈,適值天時陰雨,故稍纏綿,乃加苡仁、厚樸、蘇葉等與之。自服第二方后,又出微汗,身熱全除,但胸背腹部尚有微痛,游移不居。又越一日,病乃全瘥,起床如常人。
==========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其二
馮衡蓀嵩山路萼廬帳房 十月廿九日 始而惡寒,發熱,無汗,一身盡痛。發熱必在暮夜,其病屬營,而惡寒發熱無汗,則其病屬衛,加以咳而咽痛,當由肺熱為表寒所束,正以開表為宜。
凈麻黃三錢 光杏仁四錢 生石膏五錢 青黛四分同打 生甘草二錢 浮萍三錢
【按】本案脈案中所謂營衛,蓋本《內經》“營氣夜行于陽,晝行于陰,衛氣晝行于陽,夜行于陰”之說。余則謂本案乃麻黃湯證化熱而為麻杏石甘湯證耳。觀其惡寒發熱無汗身疼,非麻黃湯證而何?觀其咳而咽痛,非由寒邪化熱,熱邪灼津而何?方依證轉,病隨藥除。
桂枝湯證,或以服藥故,或以病能自然傳變故,可一變而為白虎湯證。同理,麻黃湯證可一變而為麻杏石甘湯證。此可證之以大論。曰:“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此言本屬麻黃湯證,予麻黃湯發汗,孰知藥劑太重,竟致肺部轉熱,雖汗出,而仍喘。淺人無知,見無汗變為有汗,疑麻黃湯證轉為桂枝湯證。初不知身無大熱,熱反聚于肺藏,而肺藏之邪,并非傳于腸胃也。經文俱在,可以覆按。
余前謂白虎湯為桂枝湯之反面,今當續曰,麻杏甘石湯為麻黃湯之反面。此說當更易明了。何者?二湯中三味相同,所異者,一為桂枝,一為石膏。而后知麻黃湯證為寒實,麻杏甘石湯證為熱實。攻實雖同,寒熱不一。麻黃湯證有喘,麻杏甘石湯證亦有喘。其喘雖同,而其喘之因不一。喘為肺閉,而其所以閉之因不一。人當健時,肺部寒溫調勻,啟闔合度,無所謂閉。及其受寒,則閉,受熱,則亦閉。閉者當開,故均用麻杏以開之,甘草以和之,而以桂枝石膏治其原。于是因寒而閉者開,因熱而閉者亦開,仲圣制方之旨,于焉大明!
==========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其三(附列門人治驗)
前年三月間,朱錫基家一女婢病發熱,請診洽。予輕劑透發,次日熱更甚,未見疹點。續與透發,三日病加劇,群指謂猩紅熱,當急送傳染病醫院受治。錫基之房東尤恐懼,慫恿最力。錫基不能決,請予毅然用方。予允之。細察病者痧已發而不暢,咽喉腫痛,有白腐意,喘聲大作,呼吸困難不堪,咯痰不出,身熱胸悶,目不能張視,煩躁不得眠,此實爛喉痧之危候,當與: 凈麻黃錢半 生石膏五錢 光杏仁四錢 生草一錢
略加蘆根竹茹蟬衣蚤休等,透發清熱化痰之品。服后,即得安睡,痧齊發而明,喉痛漸除。續與調理,三日全愈。事后婢女叩謝曰,前我病劇之時,服藥(指本方)之后,涼爽萬分,不知如何快適云。
【按】夫麻疹以透凈為吉,內伏為兇,盡人所知也。而透之之法卻有辨別。蓋痧毒內伏,須隨汗液乃能外出。而汗液寄汗腺之內,須隨身熱乃能外泌。故痧前之身熱乃應有之現象。惟此種身熱亦有一定之標準,過低固不可,過高亦不佳。事實上過高者少,過低者多。故用藥宜偏于溫,萬不可濫用涼劑以遏之。及痧毒正發之時,小兒身熱往往過度,與未發前成反比。不知身熱過重又妨痧毒之外透。此時熱迫肺部則喘急,熱蒸汗腺則汗出,熱灼心君則神昏,熱熏痰濁則干咳,此為麻杏甘石之的證,重劑投之,百發百中,又豈平淡之藥所能及哉?
疹病之兼喉病者,中醫謂之爛喉痧,西醫稱之曰猩紅熱。丁甘仁先生擅治此病,其治法大意,略曰喉痧當以痧為本,以喉為標,但求痧透,則喉自愈,可謂要言不繁。而本湯之治喉痧所以得特效者,即此故也。
本湯條文曰:“發汗后(又曰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云云。而或者欲易之為無汗而喘,大熱者。不知麻黃湯證,由或未發熱進為發熱,其證勢為由郁而發。麻杏甘石湯證,由身大熱轉為身無大熱,其證勢為由表入里。惟其逐漸由表入里,由寒化熱,故無汗漸轉為汗出。獨其喘則必不除。然后知“熱喘”二字實為本湯之主證。得此一隅,庶幾三反。而經文何必涂改之耶!
==========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其四(附列門人治驗)
王左 乳蛾雙發,紅腫疼痛,妨于咽飲,身熱,微微惡風,二便尚自可,脈微數,舌微絳,宜辛涼甘潤法。
薄荷一錢后下 杏仁三錢 連翹二錢 象貝三錢 桑葉二錢 生草錢半 赤芍二錢 蟬衣一錢 僵蠶三錢炙 桔梗一錢 馬勃八分 牛蒡二錢 活蘆根一尺去節 另用玉鑰匙吹喉中
【按】當九十月燥氣當令之時,喉病常多,其輕者但覺喉中梗梗然仿于咽飲,其略重者則咽喉兩關發為乳蛾,紅腫如桃。西醫稱此為扁挑腺腫,但須照上列方隨意加減,可以一劑知,二劑已。蛾退之后,悉如常態。至若乳蛾漸由紅腫而化白腐,或生白點,可加玄參一味以治之,其效如神。若更由白腐而化膿,乃可用刺法,使膿出亦愈。然使早用辛涼甘潤,必不至如此地步,此辛涼甘潤法之所以可貴也。
有一派喉科醫生治喉,喜用苦寒之藥,如板藍根、川連、地丁、人中黃之屬。服后,雖可暫折邪氣,每致郁而不宣,牽延時日,甚或轉變重癥,至堪危慮。凡患乳蛾因服苦寒藥不解,續進辛涼甘潤藥者,則見效必較緩,甚或初劑二劑竟毫不見效,余試之屢矣。又有一派醫生治喉,喜用重膩育陰之藥,如生地、麥冬、石斛、沙參之屬,竟重用至八錢一兩者。以此治乳娥,亦不能速愈。友人謝君維岐籍隸吳縣,患喉痛小恙,名醫與以育陰重劑,多費而少效。余卒用辛涼輕劑,一服見功,二服全愈,此辛涼甘潤法之所以可貴也。辛涼甘潤乃仲圣大法,溫熱家不過伸言之耳。
葉氏《幼科醫案》曰:“春月暴暖忽冷,先受溫邪,繼為冷束,咳嗽痰喘最多。……夫輕為咳,重為喘,喘急則鼻掀胸挺。”此實麻杏甘石湯之的證,使及時投以麻杏甘石湯重劑,則藥到病除,何致有“逆傳心包”之危?依佐景臨床所得,本湯證以小兒患者居多,且多發在冬春之間,與夫白虎加桂枝湯證之多發于夏日及大人者,悉相反,與葉氏所言頗合,是葉氏乃明知麻杏甘石湯者也。吳氏鞠通亦知之,故雖在《條辨》上焦中焦二篇隱而不言,及在下焦篇第四十八條,即不復藏匿。曰:“喘,咳,息促,吐稀涎,脈洪數,右大于左,喉啞,是為熱飲,麻杏甘石湯主之。”然則溫熱諸家果能識宜施用辛涼甘潤法之麻杏甘石湯證,并即以為基礎,更從而變化之,擴充之,欲自成為廣義之溫病學說,實無疑義。惜乎不肯道破根源耳。故余敢作公平之論,曰:溫熱家立說并非不可,時方輕方并非全不可用,但當明其與傷寒經方間之師承貫通處,然后師經方之法,不妨用時方之藥,且用之必更神驗,此為親歷之事實,所可忠告于同仁者也。
或曰辛涼甘潤是溫熱家法也,今乃娓娓稱之,姜佐景殆神昏譫語乎?豈其舍經方實驗錄,而改作時方實驗錄乎?敬答曰:非也。辛涼甘潤乃仲圣大法,溫熱家不過伸言之耳。何以謂辛涼甘潤乃仲圣之法?曰:辛涼甘潤四字乃麻杏甘石湯之別稱也。謂吾不信,請察下表。
麻黃 辛
石膏 涼
麻杏甘石湯  甘草 甘  辛涼甘潤法
杏仁 潤
應用舉例:
[1麻杏甘石湯出自《傷寒論》,由麻黃、杏仁、甘草、石膏組方。原方用于: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此條明言汗后熱邪迫肺作喘之證治。方中麻黃配杏仁,目的為平喘止咳;麻黃伍石膏,則能發泄郁熱,無論有無汗出皆可用之,猶如越婢湯之能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麻黃不與桂枝同用,能泄肺邪而不至大汗,故該方非辛溫發汗劑,實為辛涼解熱劑。本方重點在發泄里熱,而非發散表寒,雖能發汗,但力量微弱,對發熱汗出者適合,若惡寒無汗者,非此方可解。這里的“無大熱”不是不發熱,只是無壯熱而已,“無大熱”是疾病的過程,若汗不出,熱邪自然鴟張。用麻黃透表,是給邪以出路,配石膏清里,是為杜絕邪熱之源,后賢所用麻黃定喘湯,亦因之立法也。筆者以該方清里透表之特點,運用于多種疾病之中,每能應手取效,舉例如下。
1.小兒尿頻 麥某,男,8歲,2001年9月21日初診。患“肺炎”2周,突發尿頻尿急1周,加重2天。刻下尿頻每日10余次,伴尿急,但尚無腹痛、尿痛,尿檢:尿蛋白(-)、白細胞(++)、紅細胞少許。面黃形瘦,咽部紅赤,口干喜飲,大便不爽,納差腹脹;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啰音;舌苔薄黃膩,舌質紅,脈滑。證屬下焦濕熱,初用八正散加減未效,即用麻杏甘石湯加味:炙麻黃6g,杏仁9g,甘草3g,生石膏15g,瞿麥10g,通草9g,桑螵蛸9g,車前草12g,連翹12g,梔子8g,土茯苓15g。服3劑癥狀減輕,再進5劑,尿頻消失。1周后復查尿常規正常,余無不適,告愈,隨訪半年未見復發。
該患兒風邪犯肺在先,致肺氣失于宣降,節制無主,則水之上源失控;加之水濕內停,日久化熱,水道不利,膀胱失約而尿頻。以麻杏甘石湯專疏肺郁,宣泄氣機,“提壺揭蓋”,開郁利水,助膀胱氣化而尿頻自止。
2.不寐 姜某,男,31歲,2002年4月11日初診。自訴失眠2個多月,每晚僅能睡2~3個小時,頭昏頭重,口苦而干,平素喜食辛辣肥膩,易感冒。刻下頭重目眩,身痛心煩,噯氣嘔惡,不思飲食,舌紅苔稍黃膩,脈弦滑。證屬痰熱內蘊,治以清化痰熱、和中安神。方用麻杏甘石湯去甘草加味:麻黃8g,杏仁15g,生石膏30g,黃芩15g,陳皮9g,竹茹10g,土茯苓30g,半夏15g,云苓12g,合歡皮30g。服6劑后睡眠好轉,每晚可睡3~4小時,時有心煩,仍用上方服用1個月,諸癥消失,失眠告愈,隨訪1年半,未見復發。
平素肥甘厚味,積濕生痰,固痰生熱,痰熱互結,擾動心神而不能寐。肺主一身之氣,氣機不利,則濕濁難行,以麻杏甘石湯去甘草合溫膽湯,開上通下,使濕去痰滑,熱無所附,神志安寧而不寐可愈。
3.風濕熱痹 王某,女,44歲,2001年5月17日初診。不慎外感咳嗽1周,近3天來右踝關節腫痛,屈伸不利,行走困難,局部皮膚有灼熱感,口干苦,小便黃,大便不爽,腹脹納差,舌苔黃膩,脈滑。診為痹證,屬風濕熱痹。治宜宣肺祛風、清熱除濕、活血通絡,以麻杏甘石湯加減:麻黃9g,杏仁15g,生石膏30g,滑石30g,黃柏9g,木瓜15g,葛根20g,土鱉蟲9g,海桐皮15g,川牛膝15g。每日1劑,服5劑腫痛基本消失,再進5劑,屈伸行走自如,以上方去滑石、黃柏、海桐皮,再服7劑以鞏固療效。隨訪1年未復發。
古代醫家按病邪之偏勝,將痹證分為風痹、濕痹、寒痹和熱痹。但諸痹很少單獨存在,常常是各邪相兼。本例感受外邪在先,繼之濕熱內蘊,下注關節,氣血瘀滯。治宜宣肺散邪,祛濕透熱,用麻杏甘石湯開肺氣之郁閉,則邪散、濕去、熱除,痹證自能痊愈。
4.病毒性心肌炎 池某,男,21歲,1999年11月23日初診。因頭暈、胸悶、心悸、乏力半月余,加重3天來診。患者平素體健,半月前因感風寒,惡寒發熱,咽痛而干而服藥并輸液,癥狀好轉后即感心悸、乏力、頭暈,3天前癥狀加劇,不思飲食,心煩失眠,大便不爽。刻下體溫38.2℃,心律不齊,早搏6~8次/分,胸部X片提示肺紋理增強、紊亂,心電圖示S-T改變,心肌酶譜指標增高,診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屬中醫心痹、怔忡,乃肺氣閉郁,脾腎兩虛,治宜宣肺解熱,健脾益腎,方用麻杏甘石湯加味:炙甘草8g,杏仁15g,生石膏30g,甘草9g,山藥30g,蒲公英20g,黃芪20g,白芍20g,桂枝6g,桑寄生20g,菟絲子15g,赤芍30g。水煎每日1劑,服7劑諸癥減輕,再進7劑,癥狀消失,復查心電圖未見異常,去麻黃再服10劑鞏固療效,再查心肌酶譜已屬正常。隨訪年余未再復發。
病毒性心肌炎屬中醫學“驚悸”、“怔忡”、“心痹”、“虛勞”等范疇。感受外邪是其病因,同時人體正氣受損。用麻杏甘石湯升宣肺氣,既祛外邪,又助氣血之通暢,為正氣回復創造條件,有安內攘外之功,故能取效。
5.小兒夏季熱 唐某,男,4歲,2002年6月下旬患夏季熱,發熱無汗或少汗,煩渴多尿,納呆神倦,齒發干燥不潤,大便或溏或不爽。曾用西藥退熱、抗炎及激素治療,熱度反增。刻下面色萎黃,雙目無神,舌苔薄黃微干,舌質淡,脈細無力。證屬邪熱郁肺,津氣大虛,治宜清肺散熱、化濕固陰,方用麻杏甘石湯加減:麻黃3g,杏仁9g,生石膏15g,甘草6g,太子參9g,五味子8g,云苓9g,扁豆9g,石斛10g,葛根9g,陳皮6g。每日1劑水煎服,3劑后渴飲、小便均減,夜寐可安靜入睡2~3小時。守方再進5劑,熱退渴止,小便正常,夜安。仍有納差便溏,上方去麻黃加山藥、黃芪,再調理半月,胃納增加,大便正常,體溫無波動,告愈,當年夏季結束未見復發。
夏季小兒起居不慎,加之貪涼而致暑邪兼寒濕內侵,肺氣閉郁,脾為濕困。小兒純陽之體,津氣易傷,津液不布,則煩渴多尿等癥蜂起。以麻杏甘石湯開肺郁,清邪熱,則能助脾運津除濕。
參考資料 1 麻杏甘石湯臨證舉隅-《中國中醫藥報》總2355期   2 麻杏石甘湯的現代藥理研究及臨床應用-《廣東藥學院學報》2004年10月22卷5期  
【麻杏石甘湯】
【7.32】
發汗若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碎、棉裹)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
<<神農本草經>>
麻黃: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疼,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
杏仁:   味甘溫,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產乳,金創,寒心,奔豚.
石膏:  味辛微寒,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除邪鬼,產乳,金創.
甘草:   味甘平,主五臟六府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解毒.
第63條: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063)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碎,綿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
第162條: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162)
=====================
傷寒論中其它治喘的條文: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035)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036)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235)
----------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040)
----------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018)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043)
----------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一作縱)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034)
----------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致大泄下。(208)
傷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哺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一云順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后服。(212)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242)
----------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221)
【方解及其應用范圍】
本方是麻黃湯去桂枝加石膏而成。麻黃辛溫開泄肺氣;杏仁苦降,宣肺平喘;石膏辛甘寒直清里熱;甘草以和諸藥。四味配合,有清肺定喘之功。此方除治本條所舉之證外,適用于邪熱壅肺各種病證,如風熱感冒,氣管炎、哮喘、百日咳、肺炎等。筆者常用此方治寒包熱之咳嗽、哮喘、肺炎,以及風溫初起,無汗而喘者,屢用屢效,獲得滿意效果。
63。 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與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
(此處略去條文后方藥組成、煎服方法等若干字)
麻黃湯治無汗而喘,今以熱壅于內反使汗出,故去桂枝加石膏,消熱以止汗,增麻黃用量,是由于喘劇的緣故。
講解:發汗后,表未解,依法當與桂枝湯。汗出而喘,雖有似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證,但這里汗多,而喘也劇,此為既有表邪復有內熱,并非桂枝湯所宜,故說不可更行桂枝湯。無大熱,是身無大熱,并非無熱。假如汗出多,身大熱,則是熱實與里的陽明病。今無大熱,是說表邪內熱兼而有之,故與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解表以清里。
本條說明發汗不得法,表邪未徹,里復有熱。
第3章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162。 下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講解:下之后表不解,一般應服桂枝湯,但是表不解而作喘,里有熱而汗出,則不可更服桂枝湯及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故以麻黃湯去桂枝之辛溫而治喘,加石膏清里熱而止汗,且石膏兼有下氣定喘之功。陽明病為大熱,則麻杏石甘湯不可用之,但此時并沒有蒸蒸發熱,未到承氣湯證程度,故云“無大熱”。
本方臨床可治肺炎等病,但因其為發汗解表之劑而不可長用。非但汗出而喘可用此方,無汗而喘者只需加大麻黃用量亦可用之。
我的兒子四歲時,發熱出疹,誤服安宮牛黃丸后,疹回熱稍降,但旋即無汗而喘,胸悶短氣,顏面脹紅,大有轉為肺炎之勢,與服麻杏石甘湯加大麻黃用量,即轉危為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郭生白傳習錄精要(35)
麻杏石甘湯組成
麻杏石甘湯
今日學習一個藥方: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湯類方(三)麻杏石甘湯
至簡經方:麻杏石甘湯!(原創)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杭县| 嘉义县| 佛学| 襄汾县| 成安县| 锡林郭勒盟| 平谷区| 绥滨县| 盐边县| 平武县| 静安区| 东方市| 金溪县| 布拖县| 运城市| 商城县| 磴口县| 仙桃市| 博湖县| 溧水县| 苍山县| 德钦县| 阳原县| 红原县| 景德镇市| 洪湖市| 循化| 珠海市| 石渠县| 苏尼特右旗| 温宿县| 托克托县| 涡阳县| 马龙县| 康乐县| 宜兴市| 山西省| 绥滨县| 微博| 吴忠市| 大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