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XX
2015-3-19首診
患者因發現血壓波動2年余就診,伴頭暈昏沉,目脹,心煩,眠差多夢,口干口苦,咽部不適,納可,小便調,排便不盡感,已絕a經兩年,少腹部不適。平素血壓波動于140-155/85-100
母親有心梗病史。
舌質暗,苔黃膩,脈細短,兩尺弱。
辨證屬于沖任失調,腎中陰陽失調,虛火上炎,肝旺痰阻。治法當以調理沖任,溫補腎陽,滋陰瀉火,平肝化痰。處方以二仙湯合暈可平加味。
仙茅3g
當歸15g
代赭石40g
血壓漸達標,時側血壓135/75mmHg平素自測血壓控制在130-135/75-85mmHg左右,口苦頭暈均罷,痰少,頭昏沉,目脹漸消,咽中似有痰阻。脈弦尺弱,苔薄根膩質淡暗。
以二仙湯合半夏厚樸湯調理善后。
【按】該患者為更年期女性,以發現血壓波動就診,高血壓發病率,在50歲以前,男性高于女性,在女性絕經期后,其發病率逐漸上升,且其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亦顯著增加,其原因與女性從圍絕經期開始,卵巢功能逐漸衰退,雌激素水平逐漸下降有關系。
現代醫學認為,更年期高血壓,是女性在絕境前后,由于卵巢功能的衰退,引起下丘腦-垂體-卵巢分泌軸的功能失調,出現以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為主的癥候群,屬于神經性高血壓,特點為血壓隨臨床癥狀的加重而波動。
更年期高血壓在中醫學系統中,可以歸屬為“絕經前后諸癥”的范疇,《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所云:“女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在女性七七經斷之年,腎氣衰竭,天癸將絕,沖任虛損,精血不堅,陰陽失調而出現各種癥狀,真陰虧損,陽失潛藏,可出現血壓升高、頭昏、目眩等癥狀,陰虧火旺則可見心煩易怒、情志異常、失眠健忘、潮熱汗出等癥狀。
具體該患者,除上訴更年期高血壓癥狀表現外,尚見頭昏沉,目脹,眠差多夢,口干苦,苔黃膩,小腹不適等肝陽亢盛夾痰上阻的表現。故綜合辯證為沖任失調,腎中陰陽失調,虛火上炎,肝旺痰阻。處方以二仙湯合暈可平調理沖任,溫補腎陽,滋陰瀉火,平肝化痰。
二仙湯為上世紀50年代,由海派名醫張伯訥教授針對更年期高血壓在臨床中反復篩選驗證研制而成,針對陰陽俱虛于下而又有虛火上炎的癥候熱點而設。該方由六味藥物組成:仙茅、仙靈脾、巴戟天、知母、黃柏、當歸。其中仙茅、仙靈脾為君,巴戟天為臣,三者性溫而不燥,具有補腎壯陽之功,知母、黃柏為佐,性寒而入腎經,瀉火堅陰,當歸為使,溫潤而補血和血。方中辛溫與苦溫并用,壯陽與滋陰并舉,溫補與寒瀉同施,特點在于既溫而不燥,既寒而不凝滯,既補而不溫熱,強腎而無燥熱之偏,益精而無凝滯之嫌,全方溫腎陽、補腎經、瀉相火、滋腎陰、調理沖任、平衡陰陽,使更年期高血壓諸癥自除。
暈可平為史老經驗用方,目前已制成為“國準字號”制劑,其功效平肝潛陽,化痰利濕,適用于治療肝旺痰阻型內耳眩暈癥,以及肝旺痰阻型高血壓。方由夏枯草、代赭石、半夏、車前草四味藥物組成,方中以代赭石為君,平肝潛陽、重鎮降逆,夏枯草、法半夏為臣,夏枯草與代赭石相伍,共奏平肝降火之功,法半夏與代赭石相伍,共奏降逆蠲痰之效,車前草為佐,利水滲濕,清肝瀉熱。
兩方合用,則調理沖任,溫補腎陽,滋陰瀉火,平肝化痰。加味白蒺藜疏肝解郁,山萸肉補益肝腎,共助斂肝潛陽之功。
史老評語:此例為單純中藥降壓,不但癥狀大部解除,血壓也達標,且平穩。核心為整體辨證,既有腎陰陽不足,又兼肝旺痰阻,脈細短,兩尺弱,苔黃膩,個體化治療,是中醫診療的優勢,與當下的“精準醫學”一致,可見中醫理論體系雖古老,但很前衛,對高血壓中醫治療,應樹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