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讀據世衛組織統計,中國2型糖尿病發病率在過去數十年中呈“爆炸式”增長,發病率世界第一,1980年只有不到5%的中國男性患有糖尿病,而目前這一比例超過了10%。糖尿病的并發癥可導致心血管病變、腎功能衰竭、失明、截肢等,讓不少人談“糖”色變。
特邀專家謝健主任醫師、教授,現任云南省中醫醫院老年病中心副主任,云南省中醫醫院滇池院區老年病科主任。師承全國名中醫趙淳教授。現任云南省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云南省中醫學會老年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擅長治療高血壓病、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支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腦梗塞、腰腿痛等疾病,癥見頭昏、眩暈、心悸、胸悶胸痛、咳嗽、喘促氣短、水腫、失眠、便秘、神疲乏力、腰腿痛、肢體麻木、口干咽痛、烘熱、出汗等。
超重和運動量不足為主要誘因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中醫稱“消渴”。多因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欲過度為其主要病因,陰虛燥熱為其主要病機。在治療時要結合生活調理,以提高療效。
我們國家糖尿病數量是全世界第一,確診糖尿病人有近一億,高危人群有1.5億。其主要誘因為超重和運動量不足。世衛組織指出,國際社會要采取行動,加強對糖尿病的預防和治療。主要是50歲以上的老年人,肥胖、身體免疫力差的人易患,也有遺傳原因。對于個人,預防糖尿病,要注意健康進食、積極活動,避免體重增加過多。
常見癥狀為“三多一少”
糖尿病最常見的癥狀為“三多一少”,即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輕。
隨著糖尿病的進一步發展,由于慢性并發癥的出現可以表現為各種不同的臨床癥狀。如疲乏無力,性欲減退、月經失調、麻木、腰腿疼痛(針刺樣、燒灼樣或閃電樣疼痛)、皮膚蟻走感、皮膚干燥、瘙癢、陽痿、便秘、腹瀉、心悸、體位性低血壓、出汗、視物模糊、黑朦等。難治性癤腫,足部破潰等。
常見急性并發癥有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高血糖高滲狀態,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低血糖癥等。常見的慢性并發癥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失明,糖尿病腎臟病變,糖尿病足,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腎病等。
綜合治療可較好控制病情
糖尿病一旦確診,即應對患者進行包括糖尿病的一般知識、自我血糖和尿糖的監測。合理的綜合治療可以使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并可防止或減緩慢性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
中醫對糖尿病辨證論治,將糖尿病辯證為五個證型:1.燥熱傷津證,治法:清燥泄熱、養陰生津,方選養陰潤燥湯加減;2.脾虛濕滯證,治法:健脾益氣、化濕運牌,方選藿樸夏苓湯加減;3.氣陰兩虛證,治法:益氣養陰,方選生脈飲加味;4.瘀血阻滯證,治法:活血化瘀,方選桃紅四物湯加減或血府逐瘀湯;5.脾腎陽虛證,治法:溫補脾腎,方選金匱腎氣丸加減。
中醫特色療法包括以下方式。1.針灸治療;2.中藥浴足:治療糖尿病末梢神經病變、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引起的腫脹、疼痛癥、皮膚干燥、瘙癢癥。3.中藥涂擦:中藥藥物酊劑涂擦患處,每日一次。治療糖尿病末梢神經病變、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引起的腫脹、疼痛癥、皮膚干燥、瘙癢癥。4.穴位貼敷:腎俞、涌泉、太沖、足三里,每次任選3-4穴,治療10-12小時。適用于血糖波動及乏力、頭昏癥。5.艾灸:腎俞、足三里、三陰交。每穴15分鐘,每日1次。治療糖尿病末梢神經病變、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引起的腫脹、疼痛癥、頭昏癥。
飲食和運動不可或缺
中醫認為,調攝護理非常重要。飲食治療是所有糖尿病治療的基礎,應該指導患者控制體重在正常范圍內;對于老年患者,提供合適的能量和營養并要考慮到心理和社會因素。膳食總熱量中20-30%應來自脂肪,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應占總能量的55-65%,對碳水化合物總能量的控制比種類更重要。蛋白質不應超過需要量,即不應超過總熱量的15%。要限制飲酒。可用無熱量非營養型甜味劑。食鹽控制在6g/日以內。
運動可以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可改善血糖和減少降糖藥物的用量。運動治療是糖尿病患者管理方案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體力活動為每日至少30分鐘中等強度的活動,如慢跑、快走、游泳。指導患者自我監測血糖。所有胰島素和胰島素分泌劑的患者應該每日檢測血糖3-4次。血糖﹥17mmol/l時要同時檢測血酮或尿酮。
其他如指導患者定期到醫院就診,復診等。調攝情志,適宜平淡靜志,避免七情過極和外界不良刺激。
氣陰兩虛證型患者最多
云南省中醫醫院滇池院區老年病科是在云南省中醫醫院光華院區老年病科(干保科)的基礎上成立的。為醫院重點打造的拳頭科室,現為云南省中醫名科、云南省老年病重點中醫專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繼續教育基地、國家“十二五”在建國家級老年病重點中醫專科及學科。
自2011來,統計云南省中醫醫院老年病科住院入組的消渴(2型糖尿病),共分為5個證型,分別是燥熱傷津證,脾虛濕滯證,氣陰兩虛證,瘀血阻滯證,脾腎陽虛證。
統計各證型收治病人數量,氣陰兩虛證型最多,多數患者兼有瘀血阻滯證型,而其他單一證型較少。執行中醫診療方案后,患者反應良好。
記者彭惠玲通訊員宋艷麗攝影報道
來源: 昆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