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體檢時都會查出“動脈斑塊”“血管斑塊”,而“斑塊”一旦脫落很大概率就造成了“栓塞”的風險。
血管遍布人體的各個地方,而身體內大部分的動脈血管都有可能形成斑塊,到底哪里容易長斑塊?
這項研究發現:
1. 中老年人普遍存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研究發現,我國中老年人普遍存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且不止一處;約四成人存在某一處動脈血管狹窄程度達到50%或以上。
2. 血管“斑塊”最容易長在這幾個地方
研究人員根據8個血管部位(顱內動脈、顱外動脈、冠狀動脈、鎖骨下動脈、主動脈、腎臟動脈、髂股動脈和外周動脈)存在的受累情況,評估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并將存在2個及以上受累部位者,定義為多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病變。
結果顯示,2870例受試者(93.6%)至少1個血管區域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主要見于:①
主動脈(79.6%)
髂骨動脈(75.8%)
鎖骨下動脈(49.8%)
冠狀動脈(44.9%)
顱外動脈(36.4%)
腎臟動脈(28.7%)
顱內動脈(17.7%)
長在這兩個地方最危險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姜正明2022年4月在百家號刊文介紹,血管遍布人體的各個地方,而身體內大部分的動脈血管都有可能形成斑塊,但其中容易危及生命的動脈血管就是心血管和腦血管。
1. 危險地方一:長在心血管里
如果斑塊在心血管里,造成心血管的狹窄或者堵塞,可能導致血液流向心血管的血液不夠充足,造成心肌缺血和缺氧。當心肌缺血缺氧時,就容易出現胸悶、胸痛的癥狀。嚴重時會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心律失常等,治療不及時,極有可能危及生命。
2. 危險地方二:長在腦血管里
斑塊在腦血管里,就容易造成腦血管狹窄或者堵塞,引發腦缺血缺氧。情況不嚴重時,可能會出現頭暈、眼花、耳鳴、記憶力減退等情況。如果腦血管狹窄情況嚴重時,可能會誘發腦梗、出現暈倒等情況,危及生命。
如果身體的四肢血管出現這種情況,情況不嚴重時,四肢可能會出現麻木,發涼等癥狀。如果血管堵塞情況嚴重時,容易造成四肢缺血性壞死。②
這些不良習慣加速血管堵塞!
1. 長期壓力大
現在的中青年太繁忙、長期處于高壓緊張的工作中,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黃進宇2016年接受健康時報采訪時表示,高壓力和高強度的工作以及經常熬夜時,人體生物鐘可能會被打亂,交感神經長期處于興奮狀態,導致體內過多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進而導致血管收縮,血壓和血糖升高,加速了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③
2. 長期熬夜
2019年2月《自然》雜志的一項研究發現,睡眠不足會增加炎癥細胞,這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原因。他們用小鼠做了實驗,結果發現,與其他小鼠相比,睡眠不足的小鼠動脈斑塊逐漸變大,血管中某些炎癥細胞(如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水平是正常小鼠的兩倍。④
3. 長期吸煙
經常抽煙的人群,抽煙導致血管壁的損害,給了膽固醇沉積的溫床,加速斑塊的產生。⑤
4. 長期久坐
北京地壇醫院骨科主任醫師張強2017年在健康時報刊文表示,久坐少動者,血液循環減緩,血液黏稠度增高,心肌收縮乏力,久而久之,動脈硬化、冠心病等都會伴隨而來。⑥
5. 慢病、肥胖
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或者血糖異常的人群,以及肥胖的人群,都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高危人群。
做對3點,能讓斑塊縮小或消退
河北省人民醫院副院長、老年心臟科主任郭藝芳2022年6月在“ 郭藝芳心前沿”微信公號刊文表示:⑦
第一,要想實現斑塊縮小或逆轉,首先要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即控制飲食、改善飲食結構、增加運動、減輕體重、戒煙限酒,這些措施是防止斑塊進一步增長或增多的有效方法。
第二,若患有高血壓或糖尿病,還要積極合理地控制血壓血糖。高血壓和糖尿病都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重要因素。高血壓患者應將血壓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如果耐受良好的話還可以降到130/80毫米汞柱以下。糖尿病患者要在醫生指導下將血糖控制好。
第三,應用他汀類藥物治療。他汀可以抑制膽固醇合成,降低血液中膽固醇水平,從而防止斑塊的增長。血液中膽固醇水平越低,斑塊就越不容易增長。當膽固醇低到一定程度時,部分患者的斑塊可以縮小。不過,并不是所有發生頸動脈斑塊的人都需要應用他汀。如果斑塊很大,使得頸動脈出現明顯狹窄(堵塞血管超過50%),應該及時接受他汀治療。如果頸動脈沒有明顯狹窄或者僅出現輕度狹窄,則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特別是膽固醇水平確定是否需要他汀治療。不經醫生指導、自行服藥的做法是不對的。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