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一份上市險企年報比往常來得更早了一些。
3月13日,中國平安2018業績發布會召開,以7.1萬億的總資產、1200億的凈利潤率先亮相。
同日,各色看得懂與看不懂的數字中,平安市值破1.3萬億,超越農行成為國內金融股老三、保險股一哥。
保險,終于有比肩國有四大行市值的公司了。聯想近日“老大人保”市值的強勢崛起,及與2017年相似的保險股行情,《今日保》忽生一問,“平安能成金融第一股嗎?”
前兩位工行、建行市值分別為1.99萬億元、1.74萬億元,平安1.31萬億元的市值與之尚有數千億元差距。
何以趕之,2018年報是否可覓得幾許馬跡蛛絲?
先看最亮點:千億利潤
光環之下,第一個聚焦點當屬凈利潤。這一次,平安亮出的“大招”是:跨越千億凈利平臺、多板塊實現百億級盈利。
隨之而來的回購、分紅,皆在巨額利潤支撐下刺激股價。今日大盤下探一個百分點的行情中,其實現了3.3個百分點的漲幅。
數據一:3個千億利潤
2018年,平安年報最亮眼的數據當屬超千億的凈利潤,這也是平安30年以來,凈利潤首次超越千億大關:
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營運利潤1126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74億元;凈利潤1205億元。
千億級的凈利潤背后,平安一年納稅1213億元,同樣挺進千億量級。
具體而言,平安每日可凈賺2.94億元,納稅3.3億元,該體量足以覆蓋一家小型險企一年的保費收入。
數據二:3個“百億級”矩陣
從平安年報看,保險、銀行、金融科技板塊凈利潤均在百億以上:
壽險及健康險凈利潤588億元,財險業務凈利潤123億元;銀行業務凈利潤248億元;科技板塊凈利潤150億元。
除以上三大業務板塊外,信托、證券等業務也分別有數十億凈利潤收入。以保險、銀行、科技為核心的多重板塊疊加,組成平安千億利潤源。
數據三:100億回購
分紅與回購,刺激股價的一大法寶。
平安年報介紹:2018年全年股息1.72元/股,同比上升14.7%,合計分紅314億元。同時,平安30周年,還派發了特別股息每股現金0.20元。
此外, 平安還披露了備受關注的A股回購方案實施進展。
金額方面,50-100億。
價格方面,不超過101.24 元/A股,不超過董事會審議通過A股回購方案相關決議當日前30個交易日交易均價的150%。
再看最粗的大腿:壽險
作為金融領域最市場化、最不“金融”的保險,是這家金融巨擘真正的底色。
無論平安戰略如何演進,1.0階段、2.0階段、3.0階段,支撐其開疆拓土的利器始終是那只百萬級的銷售團隊。即便有著金融全牌照、有著傳統金融企業少有的科技布局,保險依舊是其營收、利潤、獲客最粗的大腿。
數據四:55%
710億元,六成的凈利潤占比,是2018年平安保險板塊對集團的貢獻。其中,壽險板塊凈利潤588億元、財險凈利潤123億元。
如果單獨計算,壽險板塊凈利潤對平安集團貢獻達到55%。
對此,分管個人業務的平安集團聯席CEO李源祥如是評價:
“壽險是集團最核心的業務,集團營運利潤里面87%來自零售業務,62%的零售業務營運利潤來自我們壽險,所以(據此推論)集團營運利潤的60%是來自壽險,壽險是集團內的核心”
數據五:7866億
2018年,平安集團凈利潤999.8億元;2019年,為1205億元,利潤增量205億元。其中,壽險2018年凈利潤588億元,2017這一數字為361億元,增量226元。
壽險凈利潤增量高于集團凈利潤增量,壽險何以取得如斯業績?
答案在于7866億剩余邊際余額。
壽險公司的利潤由剩余邊際攤銷、投資回報偏差、經營偏差(包含風險邊際釋放)和會計估計變更四部分組成。其中,剩余邊際攤銷是會計利潤的主要來源。
2015年,平安人壽剩余邊際余額3308億元,2017年到6163億元,2018年這一數勁升27.6%,優于其保費增速。這意味著平安壽險板塊未來稅前利潤釋放空間近8000億元。
什么保單可以持續大幅貢獻剩余邊際?只有長期類、保障類產品才可以。比如終身壽險、定期壽險、疾病險、意外險等保障類產品。
中國人壽8000多億元的市值,也從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擁有深厚個險底蘊的巨型壽險公司的市場價值。
數據六:142萬
傳統個險時代,人海戰術依舊是主流險企的主流打法。憑借領先同業的銷售能力,及超百萬的人力規模,平安建立了一條寬闊的護城河,傳統金融年代所向披靡。
2018年,平安壽險銷售人力達到142萬。國壽2018年中數據為144萬人。
2014年,平安壽險板塊銷售人力僅有64萬人,如今實現翻番。銷售人力的激增,對于浸淫多年代理人營銷體制的老牌公司而言,既是銷售隊伍,也是客戶,抓住了粗放時代最后的增員紅利。
個險,也是壽險公司最有價值的渠道,是平安零售金融的底氣。
一個殺器:銀行
銀行,傳統金融年代“塔尖”上的存在,無數大佬的夢想,或夢魘。
從福建亞洲銀行,到深圳市商業銀行,再到后來的深圳發展銀行,平安銀行的演進幾乎是一部史詩。對志在綜合金融的平安,期間的困苦與坎坷,可能只有身歷者才能體會。
奈何,傳統金融年代的巨獸——銀行成為金融科技火力攻擊點,利潤增速緩慢。慶幸的是,樹大根深,依舊有著其他金融領域可望不可即的利潤。
數據七:248億
248億,平安銀行2018年的凈利潤,占集團凈利潤20%。平安納入深發展之初,平安銀行凈利潤可達半壁江山。
2014年,平安銀行凈利潤198億元,占比約51%,彼時壽險172億元,占比44%。2018年,平安銀行凈利潤占比約20%,壽險達到55%。
受累于利率市場化導致凈息差收窄、經濟下行引發資產質量壓力陡增,金融脫媒與互聯網金融的沖擊等多重作用的影響,銀行已經告別暴利的時代,走下神壇。
這是整個銀行業的通病。
數據八:1家理財子公司
“我們在積極申請理財子公司,理財子公司是非常好的牌照,集團對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高度重視,多次會議研究理財子公司的戰略定位”
分管銀行的平安聯席CEO謝永林提到了當下火熱的“銀行系理財子公司”。聯想平安的零售金融基因,及平安銀行近兩年大力扭轉的“從對公業務為主轉向零售業務為主”的戰略轉型,即當前保險行業幾乎無法進入5年期以下儲蓄業務的現實,這塊牌照對于平安系銀行而言,價值更甚。
“理財子公司能為集團零售業務擴大C端客戶,及為未來的金融同業提供好的產品和服務。”
壽險營銷出身的謝永林,或許已經看到了平安銀行系理財子公司的未來。
未來的底蘊:科技
從“保險 銀行 投資”的logo到“金融 科技”的標示,平安屬性之變化一目了然。
無論是綜合金融版圖的布局,還是聯席CEO的設置,“科技”正在成為這家傳統金融巨擘的標志。這也被視為,平安與傳統金融企業的區別所在。
數據九:5.83億用戶量
網絡的發展,擴大了業務的覆蓋面。
5.83億,是平安以金融、醫療、汽車、房產、智慧城市為生態圈串聯的互聯網用戶規模。
9.9萬,平安金融科技與醫療科技業務從業人員的數量;2.9萬,平安科技系統的研發人力。
背后還有12051項專利,3397項PCT及境外專利;有平安好醫生覆蓋的86個城市,平安醫保科技觸達的兩百多個城市,五千多家醫院......科技串聯的各傳統金融業務線,“科技 ”似乎成了平安當前唯一的主題。
是故,有觀點認為,“在大眾眼里,平安一直是一家保險公司,其股價及估值體系中,并未將互聯網、科技這類因素納入。”
數據十:700億
金融壹賬通完成A輪融資,估值75億美元 ;平安醫保科技完成A輪融資,估值88億美元;陸金所控股再度融資,估值394億美元;平安好醫生2018年登陸港交所,市值504億(3月13日數據)……
分管金融科技板塊的聯席CEO陳心穎介紹,“新科技業務中的11家公司,其中五家的市值估值加起來超過700億美金。”
系列的金融科技布局之后,不斷地虧損與質疑中,平安似乎進入收獲期。據之2018年報顯示,金融科技與醫療科技業務凈利潤達到150億元。
平安自身也認為,經過設立平臺、流量及數據積累、收入爆發式增長后,部分金融科技項目到了利潤貢獻階段。如陸金所和汽車之家。
但更多的項目還處于設立平臺、流量及數據積累階段,如平安醫保科技、平安好醫生,及資源協同的壹賬通與壹錢包。
后記
三大板塊,千億凈利,亦是三大聯席CEO的競技場。
百萬的代理人、金融全牌照、巨獸銀行的變革,船至中流的科技布局,平安的金融第一股會否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