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貧窮”對一個人的思維有多大的影響?
貧窮≠小氣,也不一定沒見識,見識跟一個人的知識架構更有關系一些。那么想回答上面的問題,就要搞清楚問題出在哪兒?
窮人,就是沒錢、缺錢的人。
通過比較產(chǎn)生多跟少的映像,如果你是那種賺錢再多都覺得不夠花的人,那你就乖乖的往下看。
經(jīng)濟學上講,你缺少什么,那么就會特別看重什么。有時,你可能為了一本當當、亞馬遜上幾十塊的書,花費許久在各大站點、網(wǎng)盤找著免費的電子資源。既然能夠花費時間省下幾十塊錢,何樂而不為呢?
免費的可能不是真正的免費,你花費的時間其實已經(jīng)給你支付了這本書的價值。這就是,窮人和富人擁有的時間完全一樣,但窮人是那種,擁有金錢”絕對“少,但時間相對“多”的人。
“窮人思維”,不是“窮人”的思維!
窮人思維的一個影響就是喜歡用時間換錢。
比如,看了部爛片,卻不愿中途離場,老實在座位上消費完這價值幾十塊錢的一個多小時。因為,窮人的時間不值錢,所以愿意用時間來換錢。這是一種“經(jīng)濟行為”。“沉沒成本”并不是每個人能夠倘然接受的。
網(wǎng)上有段子調(diào)侃:“你不是選擇困難癥,你只是窮而已。”當你的口袋已走出窮困,卻仍然把自己的時間、別人的時間看得太不值錢的話,說明你的腦袋依然停留在“窮人思維”中。
作為對立面的“富人思維”,花錢要么為了賺錢,要么為了享受,兩樣都不搭調(diào)的事情,對不起,我不干。
“貴”,怎么能是一個產(chǎn)品的缺點呢?
難道不是你的缺點嗎?價值判斷上,“窮人思維”容易出現(xiàn)問題。
我希望購物、吃飯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我的需要、我想吃的,而不是先看價格。“窮人思維”的第二個影響:人們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會變得更為專注,但注意力過度聚焦會導致判斷力下降。
什么意思呢?因為“窮人思維”讓我們過于關注于擁有的資源本身,所以常常忽略了另外一些更重要的東西,比如——你的目標。
“窮人思維”特點是量入為出,“富人思維”則是目標導向。
談談買房這件大事。窮人思維買房,先考慮我有多少錢付首付,月收入多少還貸?再倒過來推算,自己該不該買房,買什么房。
富人思維買房,首先問,我要不要買房,想買什么房?然后再算,還差多少,怎么解決。如果一項任務的目標是合理的,那么我們就不能以“資源不足”為理由,去否定這個目標。這就是有錢人告訴我們的,至關重要的一條做事原則。
“窮人思維”,消耗我們有限的自控力。
經(jīng)濟學上有個”決策疲勞“的概念,短時間內(nèi),你做出的決策越多,你的精力越疲憊,內(nèi)心越不愿意再一次權衡利弊,導致你的決策越來越隨意。這或許可以解釋你為什么老上那么幾家商場、飯館,買那么幾個牌子的東西。
”把垃圾賣給垃圾人,因為錢在我們手里,總比在他們手里更能發(fā)揮價值。”電影《華爾街之狼》講了一個專門騙窮人的股票經(jīng)紀人,他發(fā)現(xiàn)窮人在長期的消費決策中,形成了一種思維慣性——便宜的東西更有吸引力。當他們把這種思維慣性帶到了投資中,就成為“垃圾股”的目標客戶。
那些利率高得嚇死人的垃圾P2P,那些根本不可能上市的“內(nèi)部原始股”,還有無數(shù)次崩盤又卷士重來的“3M騙局”,都是抓住了“窮人思維”的致命弱點——既無判斷力,又無自制力。
有個有趣的現(xiàn)象,如果平時經(jīng)常喝的一種幾塊錢的飲料漲了一兩塊,你會琢磨著要不要換另外一種;如果前段時間看上的一款上千塊的3C產(chǎn)品,貴了幾十塊錢,因需要你還是不加思量的買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