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寫作計劃 第12天
文/于水水小玩子
朋友圈總有人在堅持每天閱讀1小時打卡,可有這么幾種人似乎一直沒轍:
一類是大忙人,比如每天下班就已經超過晚上10點,到家已經只剩最后一絲真氣,只想趕緊洗臉睡覺;或者是給自己安排了別的階段性任務,像我是寫作,有人是畫畫,有人是運動,和閱讀計劃基本沒法并存——畢竟已經那么忙的情況下,空余時間就那么點兒,只能暫時讓閱讀的優先級靠后一點點。
但是這種人不讀書很焦慮,明知道沒有輸入就沒有輸出,但是每天安排時間閱讀又真的有點不太可操作——要1小時吧,有點難,覺還是要睡的;半小時吧,也就小說能這么讀,工具書的話這么讀太零碎,讀完很難記住啥,反而把讀書搞成形式主義了。
還有一類和大忙人相比,其實幸福的很,時間大把,甚至也做了很多次閱讀計劃,只是有太多誘惑比讀書更吸引他。電影、游戲、朋友圈,哪一樣都比讀書更欲罷不能。以致于每次堅持讀個兩天半,就又放棄了。
但是這種人不讀書很沮喪,讀書在他們看來是證明自己在努力在成長的方式——其實也真的是。只要還在讀書,總會慢慢變好。所以每次放棄,他都會對自己失望那么幾秒鐘,而且為了逃離這種失望,也許又一頭扎進韓劇里了。
其實還有一類人,“忙”和“懶”是他的兩面,上班消耗太嚴重,晚上就是沒法拿起書繼續奮發圖強,只想抱著手機不動彈。這其實是也再正常不過的事——精力是有限的,無論身體還是精神,人總得休息啊。
然后——你也應該知道結論了——他/她又焦慮又沮喪。
作為一個基本經歷過以上所有狀態的人,今年終于找到了適合我的閱讀方法——而且,工作、愛好、睡覺,啥啥都不耽誤。
其實這個方法簡單的我都不忍心介紹,因為它的全部玩法已經說的明明白白了——每周,一次,6小時,斷網,閱讀……就這十一個字。
但是說起來簡單,卻很少有人想到過。我也是參加了一場龍龍同學在鼓樓西劇場咖啡廳舉辦的閱讀活動,才恍然大悟原來可以這么玩。
為什么如此推薦,它有什么好處呢?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上班族,應該也早就習慣了用下班后零散的時間讀書;朋友圈里流傳的,也都是每天閱讀1小時這樣的口號。
所以我之前的所有策略,都是在努力想辦法各種提高效率、調整狀態,讓每天能有機會用高質量的一小時來讀書——只是失敗不是兩次三次了。
聽到這個方法我才轉念一想,對啊,如果難以保證每天都有一些時間讀書,為什么不換成每周搞一次大的呢?——凡屬每天需要堅持的,都是難的,每周可就靈活多了啊。
如果我們就按每天能讀一小時算,一周就是7小時,不過1小時里需要有進入狀態的時間、回想昨天讀到哪讀了什么的時間……其實差不多就是6個多小時,和我們的“6小時斷網閱讀法”在時間上差不多。
而據我的經驗,6小時的大塊時間,基本上普通的工具類應用類書籍(比如運營方法論啦、精益創業法啦、自我管理術啦,都屬于這類)能讀完2-3本;比這類書內容更深刻或篇幅更長的書籍,也大概應該能讀完1-2本。
這樣完整的閱讀,能更深入的理解整本書的體系和邏輯。如果你的書搭配的不錯,說不定還能一起亂燉出更美妙的靈感火花。
這里還有幾個注意事項要提醒:
1. 一定要離開家到另一個空間去進行,在家里容易東鼓搗西磨蹭,6小時的利用率就太低了。
2. 書要提前備好,最好多備幾本,到時候看心情看狀態看需求再選擇,免得好不容易找到的閱讀時間只能看本想砸墻的書。
3. 一定要斷網,不然你結束之后會覺得這6小時還不如踏踏實實玩了。斷網之前和1分鐘找不到你就會急死的各位大人打好招呼即可。
4. 建議讀夠6個小時,不要太多借口提早結束。起碼第一次嘗試時要讀夠,這樣你能體會到第3、第4、第5小時時你分別是什么感受,就算調整也知道到底多長時間適合你。
5. 如果喜歡,可以呼朋喚友一起去咖啡廳進行這個活動,結束之后和他們/她們互相談談感受聊聊收獲,也是很好的體驗。
以上~希望對你有啟發。
如果你也用這個方法,基本上就不太會有缺少輸入的焦慮感和沮喪感了。但是依然建議你在這個的基礎上,在平時的時間里能慢慢把讀書作為養精蓄銳的手段。
其實作為知識工作者,我們工作一天往往不是身體累,而是精力嚴重不足。這種精力的消耗,睡覺和玩游戲看電影都是很難補充的,反而是無目的的看看書更容易讓大腦放松下來。
這就是我作為一個小白鼠的閱讀實驗報告,如果你也有好的閱讀方法,歡迎在評論里介紹給我哦~
希望我們的靈魂都一直在路上。
一直不想寫這個,因為覺得只有自己有這個問題……昨天偶然被連岳的文字打動到了——“就寫你真實的想法,即使只有你一人這么想。”于是就立刻把它寫了。
話說不寫東西還真沒發現,自己這一年最大的成長,就是突然發現找到了很多適合自己的“兵器”。關于如何自控自驅、如何管理時間、如何閱讀學習、如何好好生活……都慢慢的從千篇一律的內化、演變成了適合自己的。
真為自己開心~
我是于水水小玩子,做過各個種類的運營,熟悉個人成長&在線教育領域。
熱衷于讓產品在手里從0.5到100,也熱愛去學習一切能傳遞美的表達方式。
歡迎留言,歡迎勾搭。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