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一過,意味著秋天悄然來臨。
秋天向來是歷代文人歌詠感慨最多的季節,多情傷感,悲緒戚戚,或者義薄云天、豪情萬丈,以前者偏多。蘇軾就說,“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雖未言秋字,但心境蒼涼,感覺身處秋的季節里。
在不計其數的古代經典墨跡中,有些與秋相關的法帖傳世,讓今人得以一飽眼福,讀出不一樣的秋的況味。
東漢 張芝《秋涼帖》
《秋涼帖》刻帖,亦稱《八月帖》。章草。筆跡高古,冠絕古今。用筆古樸含蓄,圓潤健勁,結體隨行氣的趨勢而變,自然流暢,少有夸張形式的“燕尾”,收筆含蓄,大多作點或捺點,或者回鉤下連,具有今草氣息,是張芝代表作。
張芝(?-192),字伯英,善章草,后脫去舊習,減省章草點畫、波磔,成為“今草”,上下牽連,氣勢連貫,一筆呵成,開后世狂草之先河,被稱為“草圣”。張芝刻苦練習書法的精神,歷史上已傳為佳話。晉衛恒《四體書勢》中記載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后人稱書法為“臨池”,即來源于此。
釋文:八月九日。芝白。府君足下。不為秋涼平善廣閑。彌邁想思無違前。比得書不逐西行。望遠懸想。何日不勤。捐棄漂沒。不當行李。又去春送舉喪到美陽。須待伴比。故遂簡絕。有緣復相聞。餐食自愛。張芝幸甚幸甚。
東漢張芝《秋涼帖》為章草,字字獨立,不相連屬,卻又顧盼生姿,呈現出高古意態。開篇點明“八月九日”,其實和現在公歷所標注的立秋時間不一樣。過去用的是陰歷。按照現在的時間推算,大致接近白露,當是深秋時節。開篇四字“秋涼平善”點明主題,“平善”就是平安、安康之意。合起來就是說,深秋到了,要平安、安康啊。對朋友一聲不經意的問候,很是感人。
西晉 王衍《麥秋帖》
《麥秋帖》刻帖,和很多瑯琊王氏書家類似,王衍行書書風妍麗,用筆流利,結體險峻,雖為刻帖,風格奇逸,前人評價所作“行、草尤妙,初非經意,而酣然痛快見于筆下……其自得于規矩之外。”
王衍(256-311),字夷甫,出身瑯琊望族,喜談老莊,倡導玄學,著名清談家,在當時有較大影響。
釋文:王衍。大將軍十六日復。至項。麥秋得小遲之遠近以為佳。知足不來,度不能已吾,亦無如之何?時事故□□耶。
東晉 王羲之《麥秋帖》
《麥秋帖》刻帖,王羲之精通諸體,嫻熟各家筆法,并在此基礎上大膽對傳統性的程式筆法進行改革,以不斷變化書勢和表現不同手法,使其愈加絢麗、豐富多彩,避免千篇一律。雖為刻帖,仍風姿綽約。
王羲之(303-379),字逸少,有“書圣”之稱。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釋文:大都夏冬自可足,麥秋輒有違,此亦人之常。期等平安,藪在此羸小差。知諸賢佳,數見范生,亦得玄近書為慰。又得孔郗王書,亦云不能數,何爾須江生,可耳斷絕也。尚未見傅女,足下言極是。有懷甚佳。
王衍和王羲之都有《麥秋帖》傳世。兩人有很多巧合。首先,帖的名稱相同。關鍵在“麥秋”二字,意思是“大麥成熟的季節”。夏可以分成孟夏、仲夏、季夏三個階段,如果按公歷算,孟夏大概在五月,仲夏在六月,季夏在七月。大麥成熟一般在六月份左右,不過,各地稍有不同,像青藏高原裸大麥區則要到七月下旬至九月上旬才能成熟。秋天是谷物成熟的季節,古人引申稱仲夏前后為麥秋。看來,夏和秋在表述上是可以轉換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國文化名詞存在極大的豐富性和復雜性。
其次,王衍和王羲之分屬西晉和東晉,其實來自同一個家族——山東瑯琊王氏,曾經顯赫一時。“八王之亂”歷時十六年。在這場變亂中,很多王室子弟丟了性命,更多的名士文人成了隨葬品。不過王氏中很多人的官職不降反升。最重要的是,在變亂中,新的一批王氏子弟在長者的庇蔭下和斗爭的鍛煉下成長起來。這其中就有王衍的弟弟王澄和王覽的孫子王敦、王導等。最終王澄被任命為荊州刺史,王敦被任命為青州刺史。王衍當時很是得意:“荊州有江、漢之固,青州有負海之險,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為三窟矣。” 后人對王衍的“狡兔三窟”非常看不上。此間,王衍還對王羲之的父親王曠和叔父王導做了安置。再次,王衍是前輩,王羲之居后,兩人書風還有些近似,見證了時代的烙印。
唐 張旭《殘秋帖》
《殘秋帖》刻帖,草書。《絳帖》乃宋太宗淳化年間,尚書郎潘師旦于絳州摹刻,為宋朝四大名帖之一,因刻于絳州,故名。另三種分別為《淳化閣帖》、《大觀帖》和《汝帖》。現存于山西,見《絳帖》第十卷。
張旭喜飲酒,往往大醉后揮毫作書,或以頭發濡墨,如醉如癡,世人稱之為“張顛”。用筆如駿馬奔馳,倏忽千里,連筆如云煙繚繞,變幻多姿,貌似怪而不怪,關鍵在于點畫用筆完全符合傳統規矩,最終把書法藝術升華到用抽象的點線去表現思想情感。可以說,張旭是用傳統技法表現自身個性,無愧于身處的時代,博大清新、縱逸豪放之處,展現出強烈的盛唐氣象。
張旭(658-744),字伯高,號季明。官至金吾長史,曾任常熟尉。善書法,以草書為最,時人稱為草圣。以草書著名,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稱為“三絕”;與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蘇晉、焦遂,并列“飲中八仙”;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書法與懷素齊名。
釋文:殘秋入洛謁明君,身事成來愧黍□。若說此生勤苦甚,心閑之走是何人?此迥重入洛陽城,又蒙皇恩陽一名。又(仍)白□師□清住,如斯誰□將來情。
從東漢張芝到西晉王衍,再到東晉王羲之,可以看出書風尤其是草書的發展變化,到了唐代張旭,狂草出現了。從《殘秋帖》可以看出天馬行空、先聲奪人的力量。標題中的一個“殘”字,點明了主題。“殘秋”從字面上來說,指秋天將盡的時節,臨近冬天了。唐權德輿《舟行夜泊》詩中曾寫道:“蕭蕭落葉送殘秋,寂寂寒波急暝流。”幾乎也能感受到民國秋瑾所寫的“秋風秋雨愁煞人”句子同樣的況味。古今同理,面對離別和感傷,總是難免會有一些心緒起伏。但《殘秋帖》整個書風并沒有給人以肅穆蕭殺之感,畢竟是大唐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