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鳴金句
1、我講明白了嗎?
2、兩個理論界的觀點比較時,設公式關注相同和不同處。
3、了解心理學的歷史很重要,只有了解歷史才知道來龍去脈前因后果。
4、幾乎所有來訪者都有人際關系和情感的問題......不是情感就是人際.......但這是表現歸類主題還要診斷病源,分離焦慮人格恐懼譬如人際是男性認同還是女性認同還是自體客體,就像看病要分內外科.......
5、依戀出了問題都表現為人際問題。
6、兒童期的這些這些都是成人期的那些那些。
7、你們都好像聽過都好像忘了......似就如新.......精神分裂的特征。
8、中文有時候缺乏想象力.......
9、神的距離不能用人的距離衡量。
10、合伙人是異性......就很難說清楚了.......
11、sex只是親密關系的一部分。
12、soul不理解.......嗖.......
13、常見語法錯誤,如男閨蜜,有男沒閨有閨沒男.......就像植物人,有植物沒人,有人沒植物.......
14、有些不是閨蜜,是一起蹭飯的.......
15、思維貧窮限制了你的想象.......
16、非洲的角馬生下來5分鐘就會自己走了,人類這方面能力退化到極致了。
17、安全感secu是一種心想事成,不是不被打不被殺的safe維度。同理,錢可以在一定界限內解決問題。
18、上海人沒有兩套房,兄弟你拖了整個地域的油瓶。
19、遇火才能重生。
20、父母本身是孩紙成才的條件。很少有父母早上起來看父母學習手冊.......
21、我們不能避免錯,只能識別錯。
22、try-fail,行為主義描述人的行為進化模式。
23、謊言分善意的謊言和真實的謊言......
24、養孩子的一生是學習成長的一生。
25、孩子是你保持謙虛的理由。
26、在孩子面前你永遠的輸家。計較輸贏你已經輸了......你怎么能贏呢.......?平局罷......上上策。
27、大多數人聽的是聲音,而不是內容.......所以寶寶10個月就能辨識(dontplaygamewithme)
28、語錄的存在本身證明了還沒有深入人心。
29、語言有的時候是一種束縛,把思維裝進語言的牢籠注定.......重要的東西可以用比喻,嘿嘿
30、我們總是對最愛的人破口大罵.......有時候聽不懂反而對了。
31、喜歡藝術的人心里總有東西。沒有的早就睡著了.......
32、一個沒有我的人是無處不在的。所有的你都是昨天的你。
33、評判不是來自過去就是來自于將來。
34、存在主義說,人表現出的行為即為人。
35、每一天才是你的人生。
39、治療師是心智化的典范。特質是反思,和提問題。
40、提問題會讓你發現錯誤的幾率是很高的。
童年早期與人交往的真實關系,是造就今天的我們的真正緣由,我們的人際關系模式與早年的依戀關系模式息息相關。
統稱精神動力學,屬于分析理論的一部分。經典精神分析理論強調0-5-7對人的影響;自體心理學略淡化強調0-3對人的影響;依戀學說開宗明義0-18個月對人的影響,越來越強調兒童期的重要性。都強調潛意識對人的影響。
來訪者往往是有人際問題,源于早年依戀受阻或發育不良。幾乎所有來訪者都有人際關系和情感的問題......不是情感就是人際.......但這是表現歸類主題還要診斷病源,分離焦慮人格恐懼譬如人際是男性認同還是女性認同還是自體客體,就像看病要分內外.......
關于人際客體理論的解釋:與客體關系的缺陷
關于人際自體理論的解釋:自戀結構的缺陷
兒童期的這些這些都是成人期的那些那些。
人類都有和他人建立強烈情感紐帶的特征,人類都有依戀特質,有意識建立依戀行為的本能,終身保留,6-18個月是發育形成重點。替代了弗洛伊德的本能一說。
人際層級:friend-closefriend-privatepartner(合伙人/配偶)-intermercymate(閨蜜)-attach(新生兒和母親)
相對獨立,客體關系理論包括經典精神分析理論是遙遠的源頭。與行為主義理論更接近,涵蓋大量認知學說與主體間理論內容。更多實證,比較少推論和假設。常應用于親子教學。用作治療時改變原有的依戀模式建立新的依戀模式,解構重構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視角,改變來訪者對外部的體驗。
好的治療師和父母功能有一定程度重合。
a、辨識治療態度中有利于來訪者和促進其發展相適應的成分。(考慮法律規范......)
b、修復創傷,矯正行為,幫助其走出困境。
c、覺察和改變。治療師自我的改變才能產生影響。
實證導向,可操作性強。認為在意識層面我們塑造了自己。
1、體驗的非語音層面
重要的情感都是非語言范疇的。
重要的情感在比喻,象征里找尋。譬如繪畫、詩歌、舞蹈、音樂。
古生物學家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源自求偶。
a、喚起。非語言的體驗真實存在,存在意識里面,一定時間就會被喚起。
b、活現。行為表現。做attach的行為,身處于這類關系中。
c、具身。來訪者已經不是當年的ta,而是attach的ta。
2、體驗的轉化
a、心智化。俗稱反思。體驗是一種認知。對認知進行認知,稱為元認知。至少不再前進,可以轉化。改變元認知。改變對認知的姿態。
b、覺察。俗稱正念。第一步從認知出來反思行為,第二步從我出來反思自我。消除以前的體驗。消除過去和未來的判斷,活在當下。治療師常用提問,識別是否是有利要素。
3、治療關系。排除自我的姿態本身就有療愈作用,類似早年的自體客體,這種類似早年兒童期的互動有治療作用。創造安全互動環境,消除不安全依戀帶來的人際困難。
1、象征.......
A:象征無處不在。
2、來訪者突破我底線.......
A:底線的意思是不能逾越。如果侵犯了,就是人和人的關系,而非咨詢關系。治療不能超越法律。治療師首先是個人。
3、6-18個月......
A:關鍵期。終身。
4、治療師和來訪者的依戀關系會不會有依賴性吖......
A:不要建立一個更病的關系。參考你媽,在不在都跟你說依戀關系。
5、依戀對象找不到怎么辦?
A:........人一生都相對沒有找到.......
6、辨識的依據.......
A:根據背景判斷大概缺啥,后面會說。
7、我為什么要焦慮?誰在焦慮?誰在問?.......邏輯......
A:第一層跳出來,從焦慮出來,人在外界,焦點集中在。
.......tobe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