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自然科學領域,倒不是有很多人糾結關于方法、工具的使用問題。相反,很多糾結這個問題的人,大都是社會科學領域的作者。在人文科學里面,比如,文學、哲學、藝術、歷史等領域中的作者,他們也不是很糾結方法的使用問題。但是,在社會科學領域中,有很多人都在糾結這個問題,我給大家總結了五個常常出現的研究方法陷阱,供大家一起探討。
第一個陷阱,將文獻資料法等這類方法也當作研究方法。這個問題在學位論文中經常出現,在很多學位論文中,經常有作者把文獻資料法寫在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中。在學位論文中,我們可以把它當作一種研究方法寫上,但在其他論文中,千萬不要這樣寫,因為就算作者不說明,大家也會知道你在論文中使用了文獻資料法,這個方法就不要寫在論文中了,這是一個低級的陷阱,寫論文經驗比較豐富的人是不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的。但是,也有一些剛開始學習論文寫作的人,比如,一些碩士研究生,尤其是受學位論文寫作誤導的學生,是很容易犯這樣的錯誤的。
第二個陷阱,為了方法而方法。我發現現在有很多的作者都是為了方法而方法,這種行為會嚴重導致作者自身并不關心自己寫了什么,也不關心自己最后得出了一個怎樣的研究結論。作者只會關心自己的這篇論文使用了什么方法,尤其是使用了什么軟件,自己論文的數據是怎么做出來的,數據是怎么分析處理的,把大多數精力都放在了這個環節,這就有點本末倒置了。我反復地講,一篇論文的寫作,應該把50%的精力和時間都放在選題環節,怎么去寫、用什么方法去研究是因人而異的,這并不重要,大家不要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放在這個環節,不要為了方法而方法。
第三個陷阱,方法工具化,甚至過度迷戀軟件工具。這點跟第二個陷阱有點相似,但區別在于第二個陷阱其實還是在講研究方法的,還是在探討你所使用的這個工具背后的一些理論性的東西的,這是這兩者的區別。比如,你在做數據處理時,你用SPSS,還是用其他各種各樣的流行軟件,它們有什么不同?在第二個陷阱中,作者其實還是關注的。但到了第三個陷阱這里,方法變得工具化了,也就是說,作者連方法本身的一些東西、背后的一些東西都不再關注了,真的把方法變成了一種工具,尤其是那些已經習慣使用軟件的同學,真的會把這個東西簡化為一種數據處理工具,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任何一種軟件、任何一種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在寫作時,是不可以直接拿來就用的。如果你真的這樣做了,是會有非常大的危險的,這可能會導致你鬧很多笑話。我親眼看到過這樣的例子,在使用一些方法時,由于不考慮方法選取的適用性問題,只考慮把方法工具化,把方法簡單變成一種數據處理的過程,導致鬧出了很多的笑話,最終導致自己的研究結論可能是不準確的。比如,我之前看過好多這樣的論文,尤其是在經濟學領域中,這樣的論文特別多。有些人去研究怎樣提高居民的幸福感,他的研究結論是我們要提高收入水平,要提高健康保障,要提高各方面的各種東西,這就是一些很可笑的結論。這些東西需要你去研究嗎?你不研究大家也都知道,如果要提高居民的幸福感,首先要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居民的社會保障,這是不需要去研究的,為什么你要花費這么多的功夫來研究這些內容呢?顯然,這就是真的把方法工具化了,還自認為自己的研究非常科學,因為他的論文不管是從形式上、內容上,還是從論證的過程去看,都是像模像樣的,很像一篇論文。我經常這樣取笑這部分人,我說:“你的論文怎么看都像一篇論文,就是選題不好,你的論文從頭到腳看起來都是一篇非常好的論文,就是選題有問題。”這樣的論文不在少數。
第四個陷阱,不會某種軟件,下功夫去學。近兩年來,我發現有很多人都存在這個問題,他們明明不會使用某種數據處理軟件,但是還偏要去學,這些人的精神可嘉,但是我一般不推崇大家這樣去做。比如,我有位學生,他也遇到了這個問題,他需要某個處理數據的軟件,但是他不會使用任何數據處理軟件,因為他既沒有數學基礎,也沒有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的基礎,他在本科階段學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所學專業也不是與數學相關的,博士學的是政治偏行政管理方向的一個專業,因而他并沒有任何數學、經濟學之類的基礎。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他要不要學習數據處理軟件呢?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可以學,因為這個東西一旦學到手,你就可以長期使用了,在很多時候,它畢竟還是一個很好用的工具。但是,如果你已經開始寫論文了,就不要再現學這個軟件了。這是沒有必要的,也沒有多大的意義。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選擇和別人進行合作,找一個會使用這個軟件的人,跟他合作一下,兩人共同完成這篇論文。可以這次你署第一作者,他署第二作者;下次再讓他署第一作者,你署第二作者,合作完成一篇論文的寫作。當你們合作兩三篇文章的時候,基本上這個軟件的使用你也就會了。因此,不要特意地為一些你不會使用的軟件和工具發愁,甚至是為了學習這些軟件去花錢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博士四年、碩士三年期間,在平時,如果你不寫論文,但是就想掌握這樣一項技能,這是可以的,因為你只要學會了,它就會有用,所謂技多不壓身。但是,如果你已經開始論文寫作了,就不要再考慮這個問題了。
第五個陷阱,整篇論文中沒有或不用方法。聽到這一點,可能很多人覺得有點好笑,但實際上,現在的很多論文真的存在這樣的問題,尤其是人文科學領域中的很多人,他們就是這樣寫論文的,沒有使用任何方法。甚至在社會科學領域中,也出現了一批這樣的論文,這種論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論文作者自己怎樣理解所研究的問題,他們就怎樣去寫,他們有自己的觀點,但就是沒有理由,也沒有論證,整篇文章就只是在闡述自己的觀點,不提供理由,不提供論證過程,不涉及論證,就更不會涉及方法了。像這樣的論文,其實非常像一篇自言自語的文章。我們在之前講過,學術論文的寫作其實是一場學術對話,特別強調對話意識,哪怕是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你也要有一個假想的對話方式,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你把論文寫成一篇自言自語式的、沒有方法的文章,那么,你的這篇論文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尤其是在期刊論文中,更是說不過去的,因為它既影響到論證的嚴謹性,又會造成別人在讀你這篇論文時,不能判斷出你的專業性以及你對研究問題思考分析的路徑。這些別人是不容易看出來的,因為你沒有遵循大家在研究過程中的一些通用標準、路徑,那么,別人就很難看出你的結論到底是怎么得出來的。
關于研究方法的陷阱,大都是因為對“論文專業性”的極端重視或極端忽略,這兩種情況都容易造成我們在論文寫作過程中,關于用不用、怎么用一些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這些方面的一些問題。從寫作的角度來講,論文的專業性與論文的理論性是可以通用的,但是,如果你過度關注、過度重視這個東西,就會出現類似為了方法而方法的問題,甚至會出現將方法簡化為一種工具的情況。如果你不重視論文的專業性,而是直接把它忽略,那么就會出現第五種情況———下意識地不用方法,寫出來的論文就沒有論證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