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就是庶子,當初他已是直隸總督位高權重,誰料他母親去世時,卻因為只是個妾室,袁家嫡長子袁世敦便以妾室不能入祖墳正穴、不能與其父同葬一穴為由,只允許袁世凱將其母安葬在陵園的邊緣,哪怕袁世凱再三說好話,袁世敦也沒有允許。最后,萬不得已,袁世凱只得單獨給母親挑了個墳地,此后他也再不肯回老家。
袁家兄弟六人,除了大哥袁世敦是嫡子外,其余兄弟五人都是袁世凱母親劉氏所生,此前兄弟幾人的關系也算得上融洽,加上袁世凱當時大權在握,他怎么也沒有想到,自己母親去世后,自己會遭遇如此冷落。
即便在官場上,袁世凱一言就可以決定大哥袁世敦的命運,但在這種理法問題上,袁世凱最后卻選擇了妥協,足可見得封建時期的嫡庶之別,影響究竟有多大,連袁世凱尚且要受這樣的氣,更何況別人呢?
接下來,咱們就從法律、財產分配、古代嫡庶子政治地位的變化來詳細介紹一下,古代的嫡庶之別。
一、在長達二千多年的歷史發展歷程中,嫡庶之別一直是非常突出的現象,甚至于庶子的母親都隨時有可能成為被自己父親隨意送人的禮物;
古代嫡庶之分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程,直到民國時期,正妻依然卻妾室擁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和監督權。
翻遍兩千多年的封建史,我們不難發現,從春秋戰國到明清時期,不乏有贈妾、賣妾的記錄,例如清代著名詩人袁枚就曾做過將廚娘贈給朋友做妾的事情。
袁枚在隨園隱居期間,經常邀請當世有名的才俊名人來家中作客,他有一個習慣:喜歡讓自己的妻妾們在宴席上和文人們吟詩作對。
其中,有一位叫做劉霞賞的人因為喜歡袁枚家的飯菜口味(袁枚是著名的美食家),便在酒宴中夸贊了幾句。
當時袁枚酒足飯飽正在興頭上,當場便做主將年輕貌美的廚娘娘招姐贈給了劉霞賞,后來,袁枚還曾開玩笑地夸耀道:“鄙人口服,被夫已氏平分強半去矣?!?/p>
古人贈美女,除了袁枚這類被古代文人視為“風雅”的行為外,還有諸如田戚畹將陳圓圓贈給吳三桂換取利益聯合的行為。
可以說,在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制度下,絕大多數妾在古代的地位都極低,在家中她們的地位和奴婢相差無幾,連基本的人生自由都沒有,只是傳宗接代、取悅丈夫的工具罷了。
可悲的是,如果沒有雄厚的娘家做支撐,作為妾室,生下來的孩子也只能稱呼正妻為“娘”,哪怕在族譜上也只是以某某氏的只言片語一筆帶過。
雖然同為家主的女人,嫡庶之別的差距遠比我們想象中更大,體現在其子女的規矩上來講,包括但不限于:
1,庶母死后,其親生子女不得將其供奉在祖祠祭祀,并且服喪只有一年,穿齊衰,而主母去世,庶子必須要穿斬衰,服喪三年(清朝時有調整);
2,嫡妻若在,正妻享有妾室子女的養育、教導和財產管理權,可以說,在封建制度下,妾室和子女的關系是處于分割狀態的;
3,家主去世之后,妾室不享有財產分割權,只有使用權,但同時主母又有權將其驅逐,如果其子女偏向主家,妾室的晚年待遇往往比較凄慘。
傳統的儒家禮教將嫡庶之分規劃得明明白白,在一些家族的家訓中寵妾一事,甚至上升到了家族興衰的程度,實在諷刺至極。
與禮教文化相對的是,古代的律法在保護嫡庶利益均分這塊卻是在不斷進步的。
二、財產分配方面,受西周嫡長子繼承制的觀念影響,長久以來,古人都推行嫡長子繼承大部分家產的做法,到了唐宋時期,這一觀念有所改變,法律開始淡化嫡庶之分,推行均分制;
咱們知道,嫡庶之分,最大的根源在于西周時期的嫡長子繼承制,當時的統治者認為,只要用這種方式確立了長幼尊卑,就能保障內部穩定、權力有序傳承。
在這套模式下,嫡長子自動升任為大宗的宗主,其余次子分化出去成為依附主宗的小宗宗主,以此不斷擴大主宗的勢力范圍、影響力。
嫡長子繼承制配合分封制,在最初的幾百年里,確實非常有效地擴大了周朝的勢力范圍,但伴隨著小宗實力的擴張,等到原本的主宗無法約束小宗時,共守形式立刻發生了變化。
漢武帝推行的推恩令,便是利用主宗和小宗的矛盾,解決了諸侯強大的問題。
但即便是周王朝早已化作了歷史,這種嫡庶之別卻很頑強的傳承了下來,尤其是在世家貴族之中。
嫡庶之別,這種不合理的區分,往往存在于大家世族中,尋常百姓家即便有這樣的現象,也會因為古代強制分家的命令被淡化,遠沒有世家大族中那么復雜的紛爭。
世家大族內部的財產分割,作為嫡長子往往能比庶子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包括爵位、家產、人脈的繼承,而庶子往往只能得到很少的錢財。
到了唐宋時期,這一現象出現了變化,原本不受重視的庶子也因為科舉制的興起開始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與之前嫡子通吃的情況不同,唐宋時期的法律出現了這樣一種規定:兄弟均分應分財物與田宅者。
即在法律層面,法律承認庶子和嫡子在瓜分財產時,擁有了均分的資格,這不得不說是一種社會的進步。
唐天復三年,敦煌就遇到了這樣一起財產瓜分的典型案件,當時董加盈兄弟三人因為財產分割的問題發生了矛盾,在其舅父、村中長老的調解下,其族中長者對他們的家產進行了均分:
“今對親姻行巷,所有些些貧資,田水家業,各自別居,分割如后?!?/p>
這次分割案例雖然是出現在兄弟三人都是同一個母親的情況下發生的,但唐宋時期的律法將這一策略推行到嫡子和庶子之間,確實也是維護了庶子的權益,提升了庶子的社會地位。
三、政治地位方面:魏晉南北朝以后,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興起,打破了門閥士族對上升渠道的壟斷,伴隨著重才學輕門第的觀念逐漸興起,唯才是舉的社會氛圍下庶子的政治待遇也與嫡子相差無幾;
上文我們提過,嫡庶之別,最核心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家族的穩定,保證家族財產的傳承,這里面家族財產包含的范圍主要就是權力和金錢。
在科舉制度出現之前,世家掌握著士族的晉升渠道,普通人想要晉升難如登天。
歷史發展的規律告訴我們,一旦某個家族掌握了社會的上升渠道,那么整個社會都會淪為他們隨意操控的工具,普通人畢生追求的改變命運也只是他們取樂的玩具。
到了隋唐時期,科舉制的出現打破了士族壟斷社會各階層的局面,所以歷朝歷代的既得利益者都會排斥試圖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人——他們將這種行為視作對自己“私有財產”的侵占。
而這種唯血統論,在科舉制度的“唯才是舉”觀念下,顯得格格不入,腐朽的士族擋不住成千上萬不甘心被壓榨的讀書人。
讀書這種事,最有意思的是它不嫌棄你的長相、年紀、貧富,只要你肯努力,你就有機會實現逆襲,當越來越多的普通人通過考試改變命運之后,他們才猛然發現原本制度告訴他們的嫡庶之別,宛如一個笑話:誰會因為母親是正妻還是側室,就該一輩子低人一等?
當第一個人意識到這點的時候,一場耗時悠久的啟蒙運動也就拉開了序幕。
文/腦洞趣味歷史
感謝大家的閱讀,祝朋友們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萬事如意,覺得文章好的朋友們,記得給文章點個贊,關注一下,每天都會給您帶來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