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文學家蔣士銓在《雞毛房》一詩中寫道:
“黃昏萬語乞三錢,雞毛房中買一眠。
牛宮豕柵略相似,禾稈黍秸誰與致。”
這首詩直白地描繪了雞毛店的特點:便宜、臟亂,卻是無數窮苦人唯一的棲身之所。
雞毛店的作用很簡單:為那些流落街頭、身無分文的人提供一個暫時的避風港。店內擁擠不堪,空氣污濁,衛生條件極差,但對于饑寒交迫的人來說,這里卻是難得的溫暖之地。沒有華麗的裝飾,只有一地雞毛鋪就的床鋪,卻成了無數無家可歸者最后的依靠。
雞毛店的住客形形色色,有衣衫襤褸的乞丐,有滿身汗臭的轎夫,有疲憊不堪的戲子,還有拉洋車、趕馬車的苦力。他們來自社會的各個角落,卻在這里找到了共同的歸宿。
推開雞毛店的門,撲面而來的是一股混雜著汗臭、霉味和雞毛腥氣的濁氣。昏暗的油燈下,十幾個人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有的蜷縮成一團,有的干脆把自己埋進厚厚的雞毛堆里,只露出一個腦袋。每當有人翻身,雞毛便像雪花一樣飛舞起來,空氣中彌漫著令人窒息的塵埃。
民國小說家劉云若在《湖海香盟》一書中寫道:
“……房內橫倒豎臥,約有十余個人,有的伏身而睡,有的把身體埋在雞毛底下,只露一個頭兒;最妙的是每有人移動,雞毛便飛舞起來。一個側身面壁睡的,口中所噴的氣,把雞毛吹得來回亂滾……”
這樣的環境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絕對和旅店是聯系不到一塊的,說實話,我以前外公家養豬牛的地方還比這雞毛店居住環境要更好一點。
據說,早期的雞毛店是養雞的老板可憐無家可歸的底層人民,用雞毛給他們鋪就的簡單棲身之所,后來就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廉價旅店”。
某種程度上來講,雞毛店是舊社會的縮影,它見證了無數從鄉村到城市打拼的人的悲歡離合,也見證著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