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起
第一次襄陽大戰中,郭靖、黃龍、黃藥師等人采取“二十八宿大陣”對抗蒙哥率領的蒙古大軍,郭靖雖然精通《武穆遺書》且有武林黑白兩道同仁相助,但在絕對實力之下,還是陷入了險境當中。
在這危難關頭,楊過挺身而出,于萬軍叢中刺殺了自己好朋友拖雷的長子——蒙哥可汗。
1259年8月11日,蒙哥可汗死于襄陽城下,第一次襄陽大戰以蒙古大軍撤退告終。
楊過的武功、郭靖的俠義在第一次襄陽大戰中都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如果說古代的大俠在國家面臨危難時,能夠發揮出最大的作用是什么,那郭靖、楊過算現身說法了。
如同燕國危難之時,太子丹會請求荊軻去刺殺秦始皇一樣,楊過的斬首行動也算短時間內化解了南宋的危難。郭靖則是憑借其高尚的俠義精神,充分發揮了自己在黑白二道的威望,招攬來了大批武林同道前來助他守住襄陽。
棄天帝見到這樣的情景,一定會忍不住說一句:人間的大俠,你們盡力了。
大俠真的盡力了,江湖里的事情,倘若不是正邪相斗,正派之間總是講求一個單打獨斗的規矩的。若是打不過,甚至可以坦然承認,然后拱拱手,彼此也算認識了,比斗的事情就此揭過。但蒙古人對宋朝卻不是這樣,他們是擺明了帶著征服的欲望來的,在這個層面上,大俠們輸了。
單打獨斗,武林中人各個是好手,但戰陣之事,他們委實不適合。蒙古軍隊擅長群戰,特別是騎兵沖擊、遠程射擊上,而這兩點對于連配合都成問題的武林人士而言,簡直是致命威脅——因為他們雖然武藝高強,肉體防御卻不比普通人高上多少,中了弓箭還是會死。
南宋朝廷又是一個很沒有戰斗積極性的政府,他們總是喜歡求和多一點的,因為這樣總不至于讓當權者失去享受的機會,戰爭要是敗了那就可能面臨亡國了。
第一次襄陽之戰后,拖雷第四子知道大哥蒙哥死后,便趕回來繼承了大汗的位置,他便是元朝的開國皇帝忽必烈。
當時南宋宰相賈似道派出使者請求議和,并愿意繳納“歲幣”以表誠心。
1267年,距第一次襄陽之戰八年后,忽必烈再一次率大軍南下,打算一鼓作氣滅掉南宋政權。
這一次,郭靖沒有等到他渴望的援軍——宰相賈似道為了討好忽必烈,選擇了隱瞞戰報,襄陽在缺兵缺糧,無人救援的情況下,堅守了六年。
如果說第一次襄陽之戰,是江湖人士最輝煌的戰果,那第二次,便是江湖陣營完敗于朝堂陣營了。不是說郭靖不強,而是孤掌難鳴,他無法喚醒“賈似道”這樣腐朽的靈魂。所以,在襄陽城破之前,郭靖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他將《武穆遺書》的秘密放入了倚天劍、屠龍刀之中,希望后世有人能夠繼承他的意志。
而他,選擇了和襄陽城共存亡,這是一名大俠用一生去踐行——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道理。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范仲淹。
郭靖殉國、楊過歸隱,預示著江湖的失敗。
那么江湖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這個問題郭靖想過、楊過想過、張三豐想過、張無忌想過,于是——倚天劍、屠龍刀的傳說便開始在江湖中流傳。
比起老一輩的江湖,這時候的武林人士太弱了,趙敏便可以輕松玩轉幾大名門正派。也難怪,九十八年前的第二次襄陽大戰中,各門各派的精英人士都選擇了捐軀赴國難。
但郭靖埋了個伏筆,他寄希望有人能夠將岳飛的意志發揚光大,重新建立一個富強的國家。這個愿望本來是由張無忌繼承的,他有這個聲望、實力,按照江湖中的輩分,怎么也輪不到他手下的朱元璋來稱帝。
可江湖規矩就該一直遵守嗎?從來如此,就是對的嗎?
顯然,并不是,張無忌也發現江湖那一套不適用了,不僅是江湖人用來約束彼此的規則并不適用于管理國家,還有江湖中人的勢力太弱了,弱到根本無法去阻止危難的到來。
所以,張無忌退讓了。
在他被朱元璋用迷藥迷倒的那一刻,他知道江湖并不適用于管理層面,也不適用于去領導革命。于是,后來他把《武穆遺書》交給了徐達,他很清楚這本書只有敢于用心機謀劃自己、并且有野心去實踐的朱元璋才能發揮出最好的作用。
不然以他的實力,為何不殺了朱元璋,反而去用這種落寞的方式支持他呢?
張無忌也歸隱了,他像所有的江湖兒女一樣,只有俠肝義膽,舍棄了廟堂的紛擾,專心做自己的江湖大俠。
朝堂很好,只是并不適合于江湖兒女。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