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2月8日,成都市金沙村爆出了一條猛料:在這個寧靜的小村莊約5平方公里范圍內,埋藏著一座存在于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的古蜀王國的都邑。
這個消息一經公布后,考古學家紛紛將目光移到了這里,它是四川繼三星堆遺址以來,又一重大考古發現,因此金沙遺址被評為“2001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金沙遺址包含古蜀人的生活、祭祀、墓葬區域,它反映出了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古蜀部落在成都地區的生活狀態,具有極高的考古研究價值。
這座金沙遺址出土的文物,種類頗多:包括金器、銅器、玉器、石器、象牙器、漆器、陶器等。
其中,最吸引我的,要數古蜀人打造的——黃金大面具。
這些大面具,通常都是長方形立耳的造型,它們雙耳寬厚,有著威嚴的大眼,再加上高聳的鼻梁和表情各異的嘴型,給人以莊嚴、肅穆之感。
令人疑惑的是,在金沙遺址出土的面具中,很少有表情溫和的面具。
是何用意呢?
考古學家們提出了兩種意見:
1、這些面具刻畫的是古蜀人信奉的神靈的形象,故而表情威嚴;
2、這些面具是古蜀人祭祀用來驅邪所用,需要威嚴的表情才能鎮得住妖魔。
兩種說法各有各的道理,我們姑且先將兩種說法都當做正確的答案,然后逐一分析。
古蜀國的人民信奉萬物有靈的說法,《華陽國志·蜀志》記載古蜀國巫術信仰的文化氛圍非常濃厚:“民失在于征巫好鬼妖。”
在古蜀國的建國故事中,出現過蠶叢、柏漫、魚鳧、杜宇和開明五代蜀王,他們幾位的經歷都頗有一絲神話氣息,如“魚鳧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
蜀國開國君主蠶叢的長相,也很有意思,史書記載他“其目縱”:
【三星堆縱目面具】
史學家認為,“縱目”其實是代指的《山海經》里記載的神獸燭龍,在神話中燭龍是人首龍身可以呼風喚雨,古巴蜀人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便將其奉為了神靈。
縱目面具,就是古巴蜀人燭龍崇拜的具體體現。
這種神靈崇拜,還體現在古巴蜀人的其它金器——太陽金烏中。
金烏,我們并不陌生,在古典神話中,它居住于太陽之中,是一種神鳥。金烏環繞著太陽,表達了古蜀人眼中的世界,是由神靈控制的。
《周禮》記載,每年宮廷的官員,都要負責舉行三次祭祀驅邪的儀式。
到時候,大夫要掌蒙熊皮,戴黃金四目,衣朱裳,執戈楊盾,跳起名為“儺”的驅邪舞蹈,扮演驅疫避邪的神——方相氏。
因為祭祀的目的是為了驅除邪神,故而需要佩戴上兇惡的面具,增加自己的威嚴感。
了解了這兩點,咱們再來看古蜀國的黃金大面具,也便不難理解古人為何會刻意制造出夸張的表情了。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