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實行分封制后,導致天下大亂,為何漢朝還要實行郡國并行制?政治制度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就有不同的政治制度。在商王朝時期,商代貴族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實行宗法制;而周武王將宗族的子弟和那些有功的大臣分封于各地,讓他們成為一方諸侯,而這些諸侯在他們的封國內擁有世襲統治權,這就是分封制。分封制適應了當時周朝統治的需要,維護了政治的穩定,然而后來隨著各路諸侯自身實力的加強,周天子的權威被逐漸削弱,才導致了后來諸侯崛起,天下大亂。
后來秦朝以郡縣制作為國家的政治制度,與分封制不同的是,郡縣長官由皇帝親自任免調動,不得世襲。到了西漢時期,統治者繼續推行郡縣制,而在推行郡縣制的同時又采取分封諸侯王來形成郡、國并行的局面,用以維護政權的穩定,也就是郡國并行制。既然分封制有東周的前車之鑒,為何劉邦還要實行郡國并行制?
一、適應了漢初復雜的局勢,劉邦需要借助諸侯們的影響力穩定地方,盡快恢復生產;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一些國家就已經出現了郡、縣等新的地方行政區劃形式,而秦朝在滅掉六國之后,也曾因為實行什么政治制度進行了討論。最后經過考量,秦始皇聯想到周朝是因為分封制所導致的結果而逐漸走向滅亡,他覺得避免這個禍端,于是決定采用李斯的建議,確定了一郡縣制作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與周朝分封制不同的是,郡縣長官是由皇帝直接調任的,且不得世襲。這樣就能有效地把權力牢牢掌握在中央,這樣做的目的不外乎一個,就是為了維護國家的統治。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各地人民紛紛響應,劉邦也和一群小伙伴們加入到起義的隊伍中去了,仍然他的勢力并不強大,為了不被其他強大的勢力吞并,劉邦選擇了依附于當時勢力較為強大的項羽,一起開啟了他們的征戰之路。
后來楚懷王與群臣約定先入關者為王,于是他把項羽派去救援河北,派劉邦進攻關中,就這樣,項羽和劉邦同時出發,劉邦先于項羽進入關中,收獲了民心。項羽不滿,想攻打劉邦,雙方實力差距較大,劉邦妥協,在項羽自立為王之后,接受了項羽的分封,前往漢中,暗中發展自己的勢力。后來,在垓下與項羽一戰,項羽戰敗自刎而死。自此,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劉邦建立漢朝后繼續郡縣制,但是在借鑒前朝的基礎上,又不全是推行郡縣制,也經過了一番考量。周朝實行分封制,最后天子實權被削,大亂而亡;秦朝實行郡縣制,結果二世而亡。綜合看來,這兩種政治制度都各有其好處與弊端,于是劉邦就決定兩種制度各取一半,推行了郡國并行制,親自任命一批信得過的人去地方上擔任郡縣長官,又分封了一直追隨自己,跟自己打天下的兄弟、將領們為諸侯王,鎮守一方。這樣一來就減少了許多的社會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國家政權的穩定。
本來西漢政權的建立就不容易,為了維護國家政權的穩定,自然要選擇適應國家發展的政治制度了,而郡國并行制就剛好符合了西漢政權的延續與發展。
二、對有功之人進行獎賞,有利于滿足手下將領們封侯拜相的物質需求;
為何要對這些兄弟、將領們進行封賞呢?這既是對他們的獎賞,也是統治者的一種策略。這就得從楚漢相爭的時候說起了,項羽得楚懷王同意,自立為西楚霸王,擁兵四十萬,大封諸侯,而劉邦所擁軍隊不過十萬,怎能與項羽抗衡?于是劉邦也只得比起鋒芒,接受項羽的分封,暗中養精蓄銳。后來,項羽垓下自刎后,劉邦才建立漢朝。在這之前,項羽所分封的諸侯王們差不多在楚漢相爭中被滅了,而燕王藏茶、九江王英布、還有衡山王吳芮他們審時度勢之下,還是選擇投靠了劉邦,在劉邦與項羽的這一戰之中,他們也是幫里劉邦不少的忙,都是有功之人。
除此之外,劉邦為了分化項羽的實力,用以壯大自己的勢力,還接受蕭何的舉薦,任用韓信等將領,又封英布為諸侯王,借助他們的勢力來對抗項羽,而他們也不負劉邦的期望,這場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相爭以劉邦勝出而結束。在這一過程當中,那些分封的諸侯王和將來是出來不少的力的。待劉邦大權在握之后,對這些為他出生入死的將領們自然應該有所表示,如果沒有,那么以后還有誰來為他出生入死呢?于是劉邦結合西周的分封制,以獎賞的形式,將一些土地分封給這些跟隨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將領們。
況且,在劉邦稱帝前,諸侯和將領們請求他接受皇帝尊號,劉邦假意拒絕了,群臣皆說:“你從平民起事開始,誅暴秦、伐逆賊,平定了四海,對待那些有功績的將領分賞土地,封為王侯。如果你不接受皇帝這個尊號,那么天下萬民對你的封賞就不會相信的。”劉邦推辭一番后便順勢就接受了。同樣,在劉邦稱帝之后,韓信、彭越等將領都是有功之人,按照稱帝時的承諾,也應該對他們進行一一封賞,畢竟不能失信于人。
三、為了維護政權的穩定所做的妥協,有利于團結漢初擁護劉邦的諸侯王們;
劉邦稱帝之后,所做的一切都不過是為了穩固政權,希望能夠讓國家一直持續穩定地發展下去。而所實行的郡國并行制也不過是為了維護政權的穩定所做的妥協。
當初跟著他一起打天下的那些將領們,都被封了異姓諸侯王鎮守一方,他們的手里或多或少都還握著兵權,把他們封為諸侯王之是一種暫時性的安撫性的策略,畢竟政權才剛建立,還需要他們來維護。但是,劉邦也知道,周朝因為分封制埋下禍端,有前車之鑒,未免不會多長一個心眼,分封諸侯王之時暫時性的,后面難免不會出現周朝末年的那種情況。這也是最后為什么劉邦會清除了那些大部分的異姓王。能夠登上帝位的人,沒有點心計怎么坐得穩皇位?
而這些諸侯王中,也有一部分是劉邦親族和他絕對信得過的人。比如盧綰,此人一直追隨劉邦,深得劉邦信任,因此被封為燕王。除此之外,劉邦還封了一批自家親族里的人,一是因為當時的官員選拔制度并不完善,漢朝大體沿襲了秦朝的官僚選拔制度,也就是所謂的“三公九卿制”。
本來這一制度的推出就是為了實行中央集權,將權力掌握在少數統治者手里,結果這一制度不夠成熟,實行起來才漸漸發現中央對地方的統治還不夠,一些人對皇帝任命的郡縣長官等并不認同,在這之下還是有自己的一小股勢力。哪怕后來劉邦下令各郡舉薦有賢有才的人來擔任官職也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這也是選官制度不完善的一種體現。既然那些人依靠不了,于是劉邦就任命親族里的人去了。
漢朝之所以實行郡國并行制,說到底也還是為了維護政權的穩定。這種種措施都不過是為了江山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