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中不應該輕易地追隨激情,要學會利用工匠思維不斷積累職場資本,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使命并努力下去,成為職場中不可替代的人。在職場中,“刻意練習”是促使一個人變得優秀的必由之路。今天為大家分享“刻意練習”的5大步驟,做到這5步,你將優秀到不能被忽視。
識別出自己的資本類型
一旦確認了所處的市場類型,你就必須識別出要去追求的具體資本類型。假如你處于一個贏者通吃型市場,那么這一步無關緊要。根據定義,這里只有一種關鍵的資本類型。然而,在一個拍賣型市場里,你擁有很大的靈活性。
定義“優秀”
一旦確認了要培養的具體技能,你就可以開始按照刻意練習策略的相關研究成果來指導自己。這方面的文獻告訴我們的第一點是:你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如果不知道自己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你就很難采取有效的措施。
“拉伸”與“摧毀”
做我們擅長做的事情是令人愉悅的,但刻意練習的要求恰恰與之相反。刻意練習首先要努力集中注意力和精力。這是它的“刻意”之處,而大多數人只是在進行彈幾下琴或揮幾下網球拍這樣不需要思考的活動。
如果你按照要求去工作,能力就會達到一個“可以接受的水平”,之后便處于“高原期”。刻意練習的好處是,它會讓你度過“高原期”,從而進入少有競爭者的天地;而壞處則是,很少有人能實現這一成就,因為它具有科爾文向我們提醒的一個特性,也就是說,刻意練習通常是“令人愉悅”的對立面。
突破自己的舒適范圍只是刻意練習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積極接收真誠的反饋,即使它“摧毀”了你自認為優秀的東西。我們很容易就假設自己做完的事情都是足夠優秀的,然后把它從待辦事項上劃去。但是,只有真誠的、有時甚至是犀利的反饋,才能讓你知道該把注意力重新放在哪里,從而繼續取得進步。
要有耐性
如果不以這種耐心和意志來拒絕那些光鮮的新追求,你的努力就會脫離正軌,你就無法獲取所需的資本。我想象了一個畫面:馬丁拾起班卓琴,然后40 年如一日地彈琴。這樣的畫面令人傷感,但卻真實反映了獲取職場資本時的感受:你不斷拓展自己的能力范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然后終于有一天,你抬起頭并且意識到:“嘿,我已經足夠優秀了,人們開始注意我了。”
根據“刻意練習”的基本原則,按照5大步驟有意識地進行積累,你就可以成為職場中不可替代的那個人。
舒適區是一個自我的安全空間,由四面墻構成:固定的環境、固定的思路、固定的形象、固定的模式。所以不管是創業,還是打工,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要想有所突破,就要清楚的看到自己的不舒服,并且告訴自己,我付出了,我就一定要堅持到最后,拿回我的經驗和閱歷,定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簡單地說,舒適區是指活動及行為符合人們的常規模式,能最大限度減少壓力和風險的行為空間。它讓人處于心理安全的狀態。明顯你會從中受益:尋常的幸福感,低焦慮,被緩解的壓力。
舒適區的提法可以追溯到一個經典的心理學試驗。早在1908年,心理學家羅伯特·M.耶基斯和約翰.D.道森解釋過,一個相對舒適的狀態可使行為處于穩定水平,從而得到最佳表現,但是我們需要有相對焦慮的狀態,即一個壓力略高于普通水平的空間。這個空間被稱為“最優焦慮區”,它正好在舒適區之外。太多的焦慮和過分強調生產力導致的太大壓力,會讓人的行為表現迅速變差。
職場中應該絕對避免的幾種消極情緒是:抱怨和牢騷、不滿和憤怒、怨恨或仇恨、嫉妒、恐懼失敗、居功傲視等,這些都是影響個人職業發展的致命傷害。
調節自己的情緒有很多方式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給自己強化一個意識:在工作場合我的情緒不完全屬于我,我必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1.突破情緒舒適區:當你失去了一次本該屬于自己的長薪機會時,你就憤憤不平坐立不安,就想找上級評評理或者“討個說法”;當下級辦了一件錯事的時候,你就忍不住斥責一頓;當上級批評你時,你就很難保持一副笑臉面對,喜怒哀樂是人的情緒對外部刺激的本能反應,但是如果對消極的情緒不加以控制,往往發泄情緒的結局對自己并沒有好處。職場中應該絕對避免的幾種消極情緒是:抱怨和牢騷、不滿和憤怒、怨恨或仇恨、嫉妒、恐懼失敗、居功傲視等,這些都是影響個人職業發展的致命傷害。
調節自己的情緒有很多方式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給自己強化一個意識:在工作場合我的情緒不完全屬于我,我必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2.突破溝通舒適區:每個人的性格脾氣決定了他與人溝通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人說話快言快語,有的人卻該表態的時候也沉默寡言,有的人說話愛搶風頭,經常不自覺打斷別人的談話,有的人習慣被動等待上級的工作指示,有的人喜歡遇到問題主動請示和溝通,每個人都習慣以自己的方式與別人溝通。
要實現同理心溝通,就必須有意識改變自己平時的溝通方式,學會積極傾聽對方。良好的工作溝通不一定是說服對方,而是真正理解了對方的想法。即使是爭辯,也必須是對事不對人的良性爭論,不能進行人身攻擊和惡語相向,這是職場人際溝通中最應該避免的現象。
3.突破交往舒適區:人們都習慣和自己脾氣相投的人交往,所以無論在哪個單位組織,都存在非正式的組織和團體,這是正常的現象。但是人在職場,必須要和所有組織內的人以及外部的客戶打交道,就要學會適應不同性格的人。突破交往舒適區,就是要有意識和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比如要主動找與自己不同性格的人聊聊天。看來很簡單的事情,其實職場中大部分的人都難以做到。一旦你去嘗試和另一種不同性格的人交往,看來是一件小小的突破,卻對提升你的職場情商有很大幫助,從根本上改善你的職場人際關系。
最佳焦慮區是讓你精力和行為達到最佳的區域。盡管如此,“提高績效”和“提高生產力”聽起來只是像“做更多的事。 ”當你愿意走出舒適區時,實際上你能收獲些什么呢?
你會更加有效率。舒適感會消滅生產力,因為沒有了因期限和期望造成的不安,我們往往會心安理得,得過且過。失去對多做一點,學點新東西的干勁和熱情。也會陷入“工作坑”,用假裝“忙“讓自己呆在舒適區中,避免做新的事情。鞭策自己跨出舒適區可以幫你早些邁出步子,完成更多事情,找到更聰明的工作方式。
處理新的和意想不到的變化時你將會感到更容易。人們能做到的最糟糕的事情之一即自以為的恐懼和不確定性并不存在。以可控的方式冒點險,挑戰自己做通常不做的事情,你能從受控的,易管理的環境中經歷某些不確定的東西。選擇學習怎樣在舒適區之外生活,可以幫助你在被環境所迫時適應生活中的變化。
將來你會發現更容易走出舒適區。一旦你邁開步子,隨著時間推移,這么做會變得更加容易。
職業經理人,經濟師,企業培訓師、人力資源管理師;從事企業管理工作十數年,致力于為職場人士分享人力資源管理、職場管理、職業發展、職業規劃、職場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