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承受巨額虧損的東芝公司決定將對業務進行重大重組,計劃將主要業務拆分為四個部分:
社會基礎設施公司,從事包括水處理和鐵路系統。
能源公司,從事化石燃料發電在內的業務。
電子設備公司,從事數據存儲設備和硬盤業務。
通信公司,從事信息和通訊技術解決方案業務。
東芝公司表示,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提升管理效率,并且各自開拓商業機會,以減少2016年虧損的影響。
根據2016財年(截至2017年3月31日)的財報顯示,在未經過審計的情況下,該公司虧損額達到5325.1億日元,相當于48.29億美元。
這將近49億美元的損失,事實上有可以避免的機會。
2015年10月,東芝旗下的西屋電氣(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oration,下文簡稱西屋)因為疏忽,犯下了直接導致破產的大錯——耗資2.9億美元,收購核電站建設公司石偉(CB&I Stone & Webster)。但1年后,石偉公司隱瞞債務的事實才被發現,但局面已經難以挽回,西屋為此虧損69億美元。
西屋的本意,是通過這次收購來“整合起美國核電項目中從管理到執行的各方面能力”,成為一名總包商。而此前的項目中,西屋只承擔技術和材料部分,并不涉及工程建設。
之所以會轉變自己的模式,是因為他們堅信,可以通過對項目施工的參與,用自己推崇的“模塊化”設計提高效率,解決之前存在的拖期問題。
所謂模塊化設計,是西屋在AP1000項目中極力推崇的一種模式,它就像“搭積木”,將核電廠根據其組成的特點化整為零,在工廠多頭并進完成模塊加工,然后運抵現場整體安裝。
美國能源局曾對AP1000進行評估,并在《先進建造技術的應用》中之處,使用模塊化施工之后,50個月的現場施工工期可以縮短至36個月。
節省工期就意味著減少成本。這也是這種模式極力被推崇的原因之一。
但西屋是過于自信了。一位參與AP1000項目工作的核電人士曾指出,模塊化施工“看起來很美”,在實踐的細節上卻存在隱患。
首先是工期。
模塊化只是縮短了現場建安施工的工期,而沒有實質性縮短整個項目的時間。同時,為了保證長周期設備到貨與現場建安活動協調同步,蒸汽發生器需要在現場土建工程的正式開工前35個月訂貨,并保證在開工后15個月到貨。如果長周期關鍵設備到貨進度無法保證,工期就會延長。
其次是成本。
模塊化施工節省成本,但也在增加額外成本。僅以吊裝作業一項為例,因為模塊化施工涉及吊裝設施多、且吊裝距離遠、高度高,導致施工還需要配置大型吊車、多組液壓平板運輸車、專用大件道路和吊裝T臺,而這些設施都造價不菲。
因此,成為總包商之后,原本被寄予厚望的美國項目并未提升效率。反而,拖期問題導致西屋不得不支付承諾的大額超支費用。
無論西屋是對于合同細節的忽視,還是對于施工細節的失察,都是就像臨門一腳,把自己和母公司東芝一起帶入了破產重組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