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2月2日,德軍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元帥向蘇軍投降,持續了200余天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但取得這場決定性勝利的蘇軍并未有任何緩和的跡象,反而繼續集結部隊向前推進。
按照斯大林的作戰計劃,蘇軍以兩個方面軍共計約60萬人的兵力,準備一鼓作氣收復哈爾科夫。哈爾科夫是蘇聯第6大城市,不但是戰略重鎮,著名的T-34坦克就是從這里誕生,9個月前,蘇軍西南方面軍曾在此地遭遇恥辱性的慘敗,因此,能攻下哈爾科夫,其意義是相當重大的。
1943年2月8日,蘇軍占領庫爾斯克;僅一天后,蘇軍又收復別爾哥羅德;2月16日,沃羅涅日方面軍的三個集團軍占領了哈爾科夫。哈爾科夫的失守令希特勒非常憤怒,他命令曼施坦因立刻組織反擊,重新奪回哈爾科夫。
按照希特勒的計劃,德軍應當挖戰壕與蘇軍抗衡。希特勒非常迷信這種“挖壕固守”的戰術,正是德軍的頑強,德軍在1942年初硬是抵擋住了蘇軍的反擊,很大程度上彌補了莫斯科會戰的不利影響。然而這套戰術如今卻行不通了,首先是蘇軍人數占據絕對優勢,而德軍只有約23萬人;其次,蘇軍戰術愈發成熟,裝甲部隊可以輕而易舉地擊穿德劇防線。
在經歷了戰役前期較為慘重的損失后,曼施坦因決定違抗希特勒的命令,重新制定一套戰術。曼施坦因發現,雖然蘇軍攻勢很猛,但卻缺少妥善的計劃。因為在軍事上一系列關鍵性戰役的取勝,導致蘇軍自信爆棚,有些不顧一切地往前沖。曼施坦因把握住這一點,他決定設置一處包圍圈,用假裝撤退的方式引蘇軍上當。
這套計劃非常大膽,但因為第一階段的主要目標不是攻占哈爾科夫,而是首先要擊潰蘇軍西南方面軍,這樣的戰略安排顯然讓希特勒非常不滿。經過一段時間的猶豫后,希特勒還是決定采用曼施坦因的方案。他為此特意發表講話,要求士兵必須要發揮“勇敢、沉著而恪盡職守”的德軍傳統。
1943年2月19日,德軍增援了4個整編的黨衛軍法國師趕到前線,曼施坦因也重整了在蘇軍進攻下被沖的支離破碎的南方集團軍。此時蘇軍的將領們卻過分樂觀,西南方面軍司令瓦杜丁認為,德軍已經完全喪失了戰斗意志,此時接連的潰退是理所應當的。蘇軍因此一路瘋狂推進,卻不知不覺將補給線無限地拉長。
1943年2月20日,德軍開始反擊。蘇軍沒有做這方面的任何準備,3月2日,蘇軍波波夫坦克兵團被全殲;隨后,弗羅茲尼方面軍損失慘重,于3月5日基本被全殲。3月14日,德軍基本實現了戰略企圖,重新奪回哈爾科夫。原本守衛哈爾科夫的蘇軍第3集團軍于3月17日突圍,這個過程非常狼狽,尸體和裝備丟了一路,才好不容易撤回到頓涅茨河左岸,并就地被編入西南方面軍。
3月18日,德軍占領別爾哥羅德,曼施坦因充分利用手中一切可以利用的兵力,盡可能地奪回一些土地。直到3月22日,蘇軍一直處于潰退狀態,被德軍追著打了一路,將俄羅斯南部與烏克蘭地區的戰略主動權全部喪失,整個過程像是一場大屠殺。
此役,蘇軍占據絕對優勢兵力,卻因為戰略的失策而遭遇慘敗,一戰就損失了24萬人,而德軍僅傷亡約5萬人。哈爾科夫戰役的勝利被視為曼施坦因指揮生涯的巔峰,他也因此獲得了橡樹葉騎士十字勛章的嘉獎。反觀蘇軍,這場戰役的失敗令斯大林大為光火,在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等人的包庇下,瓦杜丁才免于受重罰,其友軍沃羅涅日方面軍司令戈里科夫替他背了黑鍋,被調回大本營再也沒有受到重用。
恐怕連希特勒自己也沒有想到,正是因為曼施坦因的“抗命”,才讓德軍一舉扭轉頹勢,在東線又茍延殘喘了2年。若非如此,恐怕德國在1943年初,就無法抵擋蘇軍的攻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