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夏商西周王位繼承制解析



 

【提要】隨著私有制和邦國的出現,相伴而出現嫡庶問題和繼承問題。從夏啟開始“家天下”以來,到清王朝覆滅,君位繼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繼,兄死弟及”。但長子因與父親一道創業與守成,繼承父親的君位具有優先權。夏朝君位繼承基本上是“父傳子”,雖然沒有明確的記載說夏朝君位繼承是實行嫡長子繼承制,但嫡長子在繼承上是有優勢的。

商朝君位繼承存在“嫡長子繼承制”,“兄終弟及”可能是為避免出現青少年君王或昏君。周公旦嚴格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立刻面臨著青少年君王問題。而在此后的幾千年里,“青少年君王”是導致王朝結束的主要原因。

 

 

 

 

   一、引言


     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私有制的發展,人類自身再生產最后通過固定性的婚姻家庭制度來進行。但人類的繁衍往往呈幾何級數增長。據統計,公元前70000年,世界人口只有1百萬人,公元1年,世界人口大約1億人(維基百科)。隨著人口的增加,成年的子女會不斷地從父母家庭析出,形成新的家庭。當父母逝世所遺留的家產,需要在從子女中分配。

在原始社會末期,開始形成一夫一妻制。同時,在以男權為中心的社會,男子因家庭條件、自身自然條件和個人能力的不同,占有的社會經濟資源不同,占有女人的數量也會不同,從而形成一夫多妻制。伴隨著禮制的發展,一夫多妻制變成了一妻多妾制。一妻多妾制也稱之為嫡庶制。《增韻》正室曰嫡,正室所生之子曰嫡子。“庶,屋下眾也”(《說文》),庶子為非正室所生子,或稱妾子。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娶西陵之女嫘祖,并立嫘祖為正妃。帝嚳、帝堯各有四妃,并立其中一位為正妃。但舜沒有立正妃,所立的三妃被稱之為夫人(娥皇、女英、發比)。說明當時的嫡庶制尚未完全建立起來。殷商已經建立起來了嫡庶制。在繼承制上重“長子”,周公旦確立了嚴格的嫡長子繼承制。

實際上,世界各民族都形成了各自的繼承制度。古希臘、古代歐洲、古代日本等都形成了長子繼承制,即父母的姓氏、家產、社會地位等都由長子完全繼承。中國古代社會的繼承制在夏商周及各方國有很大差別。西周嫡長子繼承制也與國外古代的長子繼承制有重大差別。為此,我們主要對夏、商、西周的君位繼承制做些解析。


二、夏代的君位繼承制


夏朝是中國第一個在中原地區實行世襲制的朝代。《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的夏代世系與《殷本紀》中記載的商代世系一樣明確,商代世系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得到證實,因此,《史記·夏本紀》中所記的夏代世系被多數學者認為是可信的。《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夏代大約為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

夏朝共有17位王,共計442年。始于夏禹,終于桀。其中因史料缺乏,因病而死的有13位王;國亡后桀被餓死。夏啟開啟了“家天下”,君位實行世襲制。在16位繼任君王中,只有2位是弟及兄,只占12.5%,一位是叔及侄。實際上,是帝不降的弟弟襲不降帝位,經兩任后再回傳給不降的兒子。總的講,夏朝基本是“父傳子,家天下”。但由于資料缺乏,“父傳子”之“子”是長子還是幼子、兒子中的賢者,不得而知。

 表1-1  夏朝君王列表

《史記·夏本紀》:“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湯而囚之夏臺,已而釋之。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由此夏朝結束。實際上夏朝覆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自然災害。《古本竹書紀年》:“十年,五星錯行,夜中,星隕如雨。地震。伊、洛竭。”


、商代的君位繼承制


  殷商是中國歷史上繼夏朝之后的一個王朝,相對于夏朝具有更豐富的考古發現。《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商朝取代夏朝的時間約前1600年至前1556年之間,大約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滅,共510年(或554年)。商朝的世系年代無定說,《史記》的《三代世表》和《殷本紀》有差別(王國維,2088.p.50)。根據《殷本紀》,殷商前后相傳17世31王,延續600年左右(表1-2、表1-3)。




但是,殷商君位繼承,既有父傳子,也有兄傳弟。因而,在學術界爭議較大。我們介紹主要觀點:

第一,關于商人沒有“嫡庶制”的觀點。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認為殷之前無嫡庶之制,殷商沒有嫡庶制,商末才有立嫡之制(王國維,2088.pp.52-53)。王國維講的“殷之前無嫡庶之制”是以黃帝、帝嚳、堯帝、舜帝為例。但五帝屬邦國聯盟時代,邦國內部繼承制并沒有記載,很難知道。說商無嫡庶制也是不成立的。《史記·殷本紀》講商湯立其長子為太子,其長孫為“適長孫”或“嫡長孫”[1]:“自仲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于是諸侯莫朝。”“廢適”就是廢除嫡長子繼承制。因商湯曾立其長子大丁為太子,因其早死而未繼位。商如果沒有嫡庶制,商王有很多配偶生了很多兒子,按照“兄終弟及”的方法,就不是我們在圖1-1所見的情形了。


第二,關于商王“兄終弟及”的觀點。這種觀點由郭沫若于1930年代所提出。郭沫若認為“商代的王位是‘兄終弟及’,這是在歷史上有明文的”、“據殷虛書契的研究,商人尊崇先妣,常常專為先妣特祭”及“殷虛書契中表示著在殷代末年都有多父多母的現象”,并說“商代尚未十分脫離母系中心社會,‘彭那魯亞家族’還有孑遺。”(郭沫若,2004.p.15)由圖1-1所見,在30位繼任君王中,“兄終弟及”者有14位,占46.67%。不超過半數。同時,郭沫若說“商代尚未十分脫離母系中心社會”,那么,君王有很多兒子,如果按照“兄終弟及”,同一世就有很多兄弟相繼為王。但這與事實不符。


第三,關于商王在“舅甥之間傳遞”的觀點。這個觀點由張光直提出。張光直認為,商王廟號在世系中的出現是有規律可尋的,即十干之中的五個(甲、乙、丁、庚、辛)占六分之五;甲或乙與丁隔世出現;同世兄弟諸王間,甲或乙與丁或辛不同時并存;祀典中先妣與其配偶先王廟號不同。因而,日名制跟生日、死日(張光直,1983.pp. 145~147)皆無關系,而是死后廟主的分類體系。商王室雖同為子姓,卻可在內部分成兩大組和若干小組,大組之一包括甲、乙、戊、己,以名甲乙者最多;另一組包括丙、丁、壬、癸,以名丁者最多;此甲乙組和丁組為子姓王室內政治勢力最強盛的兩支,隔代輪流執政。并認為先妣與其配偶先王廟號不同,是商王室實行內婚制的具體的證據,每隔一世行父方交表婚制,以保證王位能在舅甥之間得到順利傳遞(張光直,1983.pp.179~185)。但是,王位在舅甥之間傳遞也只是一種假設,并沒有有力的證據。


第四,關于商王實行“幼子繼承制”的觀點。這種觀點由趙錫元所提出(趙錫元,1986.pp.57-70)。其依據是《史記·殷本紀》的記載,即“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索引》:“此以啟與紂異母,而鄭玄稱為同母,依《呂氏春秋》,言母當生啟時猶未正立,及生紂時始正為嫡,故啟大而庶,紂小而嫡。”顯然,這是強調的是嫡庶制,并不是“幼子繼承制”。



綜上可見,上述觀點粗看起來似乎有些道理,但細細解析,很難成立。我根據《史記·殷本紀》制作出圖1-1。其中橫向為父傳子,縱向為兄弟相及;黑色箭頭表示繼承關系,紅色虛線箭頭僅表示相互之間的關系。在30位繼承王位的王子中,兄弟相及的有14位,占46.67%;從父親那里繼承王位的有12位,占40%;從叔父那里繼承王位的有3位,占10%。盡管“兄終弟及”所占比例高,我認為商王繼承制仍然是嫡長子繼承制。理由是:

 第一,商朝有嚴格的嫡庶制度。《史記·殷本紀》記載,商湯立其長子太丁為太子,太丁早死再由弟及,等太丁的兒子即商湯的“適長孫”太甲長大之后,王位回傳;微子啟雖然是長子,但母賤而不能繼承王位;商紂雖然是幼子,但母貴而繼承王位。商王嫡子和庶子應該很多,但“兄終弟及”王位繼承應該在嫡子之間進行。


第二,商王繼承出現“兄終弟及”的現象可能是為了避免“兒童君王”。商朝關于“成人”的年齡也應該有一個說法,但沒有記載。《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周代禮制“因殷禮”而有所“損益”。商朝也可能定男子20歲左右為“成人”。由此可推論,商朝王廷正室長子年滿20歲左右可繼承王位。所以,商湯王的嫡長孫太甲大概年滿20歲了,由叔父繼承的王位就要回傳。按照司馬遷的說法,自仲丁之后,叔父卻“廢適”或“廢嫡”而不按規定回傳。太戊、河亶甲、小乙型、祖甲、庚丁這些做叔父的沒有將王位回傳給長房長孫。這是一種特例。


  四、西周君位繼承制


西周君位繼承嚴格實行了嫡長子繼承制。西周從周武王開始,共12王,歷時275年。我根據《史記·周本紀》《夏商周斷代工程年表》制作了表1-4。在《史記·周本紀》中,關于周穆王、周共王、周懿王、周厲王的記載并沒有明確是嫡長子。但司馬遷對周幽王廢長立幼進行了批評。根據司馬遷前后行文,我們在表中的“子”后加上“(長子)”。

嚴格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就會出現青少年或兒童君王。據說嫡長子繼承制首先由周公旦提出。實際上他提出這種制度時就即刻面臨著“兒童君王”問題。周成王一歲多一點,其父周武王就病死。按照商朝的辦法,王位得傳給周武王諸弟。而周文王有十八個兒子。長子伯邑考(早卒),次子發(即周武王)、三子管叔鮮、四子周公旦(周武王的同母弟)、五子蔡叔度、六子郕叔武、七子霍叔處、八子衛康叔,等等。顯然,首先有權繼承王位的是三子管叔鮮。但周公旦沒有遵循商朝的辦法,而是由周公旦代理成王治天下。引起管叔不滿。于是管叔散布流言:“周公將不利于孺子(成王)”。滅殷后的第三年(前1024年),管叔、蔡叔鼓動武庚祿父一起叛周。后來,周公旦平定“三監”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制禮作樂,還政于成王。

    我不同意王國維所謂“中國政治和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商之際”的說法(王國維,2088.p.51)。孔子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殷于因禮,所損益,可知也。”(《論語·為政》)孔子的話更可信。商朝實行“嫡長子繼承制”,但不嚴格;周公旦嚴格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允許出現青少年或兒童君王。

 

五、魯國君位繼承制


魯國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

魯國國君為姬姓,侯爵,首任國君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魯國先后傳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歷時800年左右。《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莊公病,問其弟叔牙有關君位繼承的事。叔牙回答說:“一繼一及,魯之常也。”“繼”是子繼父;“及”是弟及兄。那么,魯國是否實行了西周的嫡長子繼承制?

   我們根據有關史料,將魯國君王列為表1-5。


為了便于解析,我們畫出圖1-2。其中橫向為父傳子,縱向為兄弟相及;黑色箭頭表示繼承關系,紅色虛線箭頭僅表示相互之間的關系。如圖1-2所示,從父親那里繼承王位的有24位,占比77.42%;兄弟相及繼承王位的有8位,占比258%。魯考公到魯孝公時期(前996年-前769年)屬于春秋時期,君位繼承呈現“一繼一及”現象。 盡管這種現象成為“常態”,但卻是不正常的繼承方式造成的。


 


根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一繼一及”現象的情況是:

   1.考公四年卒,立弟熙,是謂煬公。

2.幽公弟沸殺幽公而自立,是為魏公。

  3.厲公三十七年卒,魯人立其弟具,是為獻公。

4.真公卒,弟敖立,是為武公。

5.武公與長子括,少子戲,西朝周宣王。宣王愛戲,欲立戲為魯太子。…武公歸而卒,戲立,是為懿公。懿公兄括之子伯御與魯人攻弒懿公,而立伯御為君。

6.伯御即位十一年,周宣王伐魯,殺其君伯御。(周宣王立魯懿公弟稱,即為孝公)。自是后,諸侯多畔王命。

    綜上可見,魯前200多年的君位繼承方式是不正常的。考公君位傳弟可能是因其早夭之故,幽公君位是由其弟魏公所奪,厲公君位傳弟是由魯人共同決定的。從魯武公到孝公這一段時期的君位繼承與周宣王干擾有關。總的說來,魯國君位繼承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制”,但也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發生偏離。

 

六、結束語


夏啟開創“家天下”。這種國體隨著清王朝的結束而結束。盡管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君位繼承僅限于家族內部的傳統沒有改變。《史記·宋微子世家》:“父死子繼,兄死弟及,天下通義也。”但各個朝代的君位繼承有一定的差別,或者說表現的形式多種多樣。通過對夏、商、西周君位繼承制度的考察與解析,我最大的收獲是弄清了商朝的君位繼承制度。


第一,私有制和邦國出現之后就會伴隨出現嫡庶問題和繼承問題。

   凡勃倫指出:“所有權制度是從對人,主要是對女人的占有開始的。取得這樣的財產的動機顯然是:(1)統治與以力服人的性格傾向;(2)利用這些人作為其所有主具有威力的證據;(3)利用他們的勞役。”(凡勃倫,1964,p.43)在富有的貴族家庭,酋長、邦國首領會有許多配偶,配偶之間會形成尊卑,相襲成俗,形成嫡庶制度。而嫡庶制度和繼承制度是不可分割的。

繼承制包括宗桃繼承、財產繼承。父親的財產、身份(如爵位)是由其子女來繼承。由于中國傳統社會是農耕社會,父親遺留的可分割的財產可能在眾子女之間分配。不可分割的東西如身份,只能由一個子女繼承。而長子往往與父親一道創業,繼承父親不可分割的東西如身份,具有優先權。家庭是如此,邦國、國家也是如此。


第二,夏朝君位繼承基本上是“父傳子”。

中國傳世文獻中關于夏朝的記載較多,但成書較晚。受“疑古學派”的影響,許多先秦文獻被認為是“偽作”。近幾十年的考古發現,可證實一些傳世文獻的記載。《襄汾陶寺—1978~1985年發掘報告》提出陶寺文化大致年代為公元前2450年至前1900年,綜合史料記載和考古發掘,陶寺遺址與堯都高度契合。

夏朝君位繼承基本上是“父傳子”。雖然沒有明確的記載說夏朝君位繼承是實行嫡長子繼承制,但嫡長子在繼承上是有優勢的。


第三,商朝君位繼承存在“嫡長子繼承制”,“兄終弟及”可能是為避免出現青少年君王或昏君。

我國學術界關于商朝君位繼承制度問題存在很大爭議,形成了許多觀點。但客觀上講,這些學者卻是“鉆牛角尖”,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把現象當作規律。如“無嫡庶制”說、“兄終弟及”說、君位“舅甥之間傳遞”說、“幼子繼承制”說,等等。這些觀點既沒有確切的證據,也難以自圓其說。

商朝君王都有很多配偶,如果不短命的話,正常情況下會有很多兒子。周文王有18個兒子,商王的兒子也會有一定的數量。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嫡庶制和嫡長子繼承制會自然形成。我們現代人總是低估古代人的智商。商王繼承“兄終弟及”只是一種現象,恰恰相反,它是“嫡長子繼承制”造成的一種制度現象或“嫡長子繼承制”運行過程的偏離現象,魯國前200多年的“一世一及”現象是其有力的佐證。“兄終弟及”可能是為避免出現青少年君王。自周公旦嚴格實行“嫡長子繼承制”,立刻面臨著青少年君王問題。而在此后的幾千年里,“青少年君王”是導致王朝結束的主要原因(張念瑜,2014.p.78)。


第四,社會的發展是漸進的,制度建設不可能飛躍式發展。

我相信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設的基本論斷。社會制度的安排離不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狀況。武王克商以前的周文化被稱之為先周文化,是典型的農耕文化。先周文化落后于殷商文化。當時商朝王畿地區的國民經濟部門包括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其生產技術和勞動的組織形式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楊升南,馬季凡2010.p.2)。同時,殷商文化形成了漢字特有的音、形、義三位一體文字格式,殷商文化體現著對鬼神的信仰和對祖先亡靈的崇拜。在經濟上,殷商重視商業和手工業。周邦卻以農業經營著稱于世。武王克商,邦周取得中原政權之后,“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詩經·大雅·文王》),西周在繼承先周文化的基礎上,兼收并蓄殷商和其他華夏部族的文化,形成我國歷史上獨樹一幟的周文化。整體上講從殷商到西周,農業經濟、手工業經濟和商品貨幣關系呈現出穩定的發展趨勢,但沒有革命性技術出現。先秦社會變化最為劇烈的是戰國時期。所以,郭沫若所謂“商代尚未十分脫離母系中心社會”的說法和王國維所謂“中國政治和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商之際”的說法,有失偏頗。

 

(2017年3月17日)

 

 

注釋及參考文獻

[1]“適長孫”: 指嫡出長孫。《史記·殷本紀》:“ 太甲 , 成湯 適長孫也,是為 帝太甲 。”《漢書·齊哀王劉襄傳》:“推本言之,大王 高皇帝 適長孫也,當立。” 顏師古注:“適讀曰嫡。”

王國維,2088.王國維考古學文輯[M].鳳凰出版社。

郭沫若,2004.中國古代社會[M].河北教育出版社。

張光直,1983.中國青銅時代[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楊寬,2016.戰國史料編年輯證[M].上海人民出版社.

楊朝明,2001. 魯文化史[M]. 齊魯書社出版。

趙錫元,1986.中國奴隸社會史述要[M].吉林文史出版社.

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2001. 夏商周斷代工程[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美)凡勃倫,1964.有閑階級論——關于制度的經濟研究[M].商務印書館。

張念瑜,2014.綠色文明形態---中國制度文化[M].中國市場出版社。

 楊升南,馬季凡2010. 商代經濟與科技[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商朝王位世襲制與頻繁遷都
夏商王位流行“兄終弟及”,為何到周朝后卻以嫡長子繼承方為正統?
商代王位繼承制的特質
殷商的先王(中)
《史記》品讀04:商朝,花樣作死真心攔不住!
春秋戰國時期宗法制為什么會衰落?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综艺| 沙湾县| 余干县| 石阡县| 富顺县| 光泽县| 清水县| 富裕县| 双桥区| 乌拉特前旗| 丹东市| 隆回县| 本溪| 望江县| 兴宁市| 叶城县| 莲花县| 黔江区| 广汉市| 武胜县| 介休市| 大丰市| 红安县| 黔江区| 潜江市| 钟祥市| 渝北区| 阳信县| 湖南省| 明水县| 金湖县| 车险| 汽车| 酉阳| 前郭尔| 得荣县| 延安市| 黔西| 文昌市| 阳春市| 珠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