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王陽明,最為被人熟知的是“知行合一”。在高中教材里,因為他的“心外無物”還被扣上了唯心主義的帽子。
王陽明從小研習兵法,直到中年被貶至貴陽,在荒蕪的龍場,研讀《易經》、《大學》得以悟道。被重新啟用后,歷經藩王造反,土匪劫糧,韃坦犯邊諸多戰事,戰無不勝。被后人尊為孔孟之后的第三圣。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里面的名句,網絡上很多。《傳習錄》并非像《易經》、《老子》講道,而是講述如何學道。相當于學道的方法論。今天小編以對王陽明的了解,將其系統理出脈絡,講述一個凡人到圣人該如何學道,悟道,用道,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一 一心向圣 即為立志。
“人胸中各有個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每個人都能夠升華,只是由于自己的愚鈍、陋習、缺點,給掩埋了。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周易·困卦·象》曰:“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王守仁正因為被貶龍場,此時已是三十七歲,困境當中立志悟道。
二 研道 即格物致知 以至頓悟
“玩易窩”是陽明研習<易經>的地方,是一個地下洞穴,當年陽明就是在地下蝸居里面,讀《易》自得其樂。“不以聰慧警捷為事,而以勤確謙抑為上”
陽明格竹:以竹子為題,整整思考了七天,感覺似乎做了一篇關于竹子的大長文章。到第七天,直做的他頭暈眼花,幾乎要昏倒了。“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
“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乃以默記《五經》之言證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經憶說》。”
完全靠格物,得不到真知,于是誕生了:心學。這就是中國哲學里常說的悟道。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訓龍場諸生”中其眾多弟子對于這個理論迷惑不解,向他請教:南山里的花樹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系?他回答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于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好萊塢電影《夜訪吸血鬼》中,皮特被變為吸血鬼后,眼睛里的夜色都變得活躍起來,跟心學正是想通的。
小編以為,將哲學分為“唯物”“唯心”,實在是個錯誤。人們認識世界本來就是兩種方式,向外看人,向內看已,見自己方能見眾生。
以后有時間,單獨講一篇唯物唯心的文章。
三知行合一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知道了一個理論,并非真知,沒有踐行仍是未知。
這就是為什么古人出現了這么多圣人,現代人每天接收的信息、讀到的書遠遠超出古人,卻仍是泛泛之輩,出不了偉大的哲學家。
正如《莊子.養生主》所說: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知識是無窮的,有限的生命追逐無限的知識才是危險的。對有限的知識,用心去領悟,去踐行,才是對的。此為術業有專攻,對那些天天看手機朋友圈雞湯的人更有警醒作用。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學了一個知識,反復練習之后,才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才能將其運用,當事情發生時,才能穩如泰山,游刃有余的去處理。處理事情時,內心很清楚事情的規律,不管有什么情況,都能應對。
小編作為程序員,深知此理,學了一個設計模式,不將其編寫為可執行的代碼來驗證,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無法應用到接下來的項目中,在實際項目中反復使用,才會了然于胸。
馬云跟送去學MBA的員工說,等你們把學到的知識都忘了,就說明你們真的學到了,就是這個道理。
小編在IT公司工作,經常遇到“形而上”的上司,新官上任三把火,一般都要求寫文檔,并提出各種規范,豈不知,小編作為經驗豐富的IT小牛,早已將文檔在開發過程中寫了,那些所謂的規范,要么是給第三方評審用,要么是寫給上司邀功的。真正有用,起到效果的工作,在無形當中已然做了。
這便是無中生有,有中方無的道理。
對王陽明來說,兵法相對哲學是“行”。學習兵法其實是掌握了行的手段,由于悟道得以人事通透,所謂“天理即人欲”,以對人欲的了解,瞞天過海,攻其不備,奇兵夜襲,圍而不打,這些戰術被王陽明隨心所欲的使用,從而戰功卓著。
得以平天下,讓王陽明成為出色的軍事家,是他被尊為圣人的重要因素。
四 成為圣人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是陽明的臨終遺言。
通過自己研究的方法,讓自己終于領悟了圣賢的理論,自己也得以活了個明白。可以安心了。
“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心無外物,物以心生。”
知行合一只是修煉的手段,虛靈不昧,心外無物,是最終追求的境界!
內心大徹大悟,明白了真理,所有外物、外事都可以排出心外。靜亦定,動亦定。不管遇到何事,內心都能看的透徹,看的透徹便不需放到心里。
傳習錄的文字不像易經、老子那般文言難解,也是因為行是心學的重點。
傳習錄不是圣人寫的書,而是想成為圣人的人根據王陽明的言行寫出來,教大家如何成為圣人。所以叫傳習錄。
陶行知心慕王陽明,于是改名字叫 陶行知。
看完這篇文章,相信大家明白了何為 知行合一,希望現實當中能夠活學活用,來引導自己上進。
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