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據有關報道,約有20%的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是由于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心房內血栓栓子脫落引起的,由于房顫引起老年人腦卒中更是高達30%以上,而且房顫會使患者死亡風險增加2倍、發生腦卒中的風險增加5倍,房顫引起的腦卒中病情更加兇險、致死率更高。據估計目前我國房顫患者大約在800萬以上,但是許多患者對該病認識不足,忽略了治療的重要性,而沒有堅持積極治療,為了讓大家對該病有進一步的了解,下面小編就來說說房顫。
一、什么是房顫?引起房顫的原因有哪些?
房顫又稱心房顫動,屬于快速性心律失常,是指心房內產生不規則的沖動,心房內各部分肌纖維極不協調的亂顫,從而喪失了有效的收縮,從而不能幫助心臟內的血液泵到全身,表現為心跳過快且節律完全不規則。用通俗的話說,我們正常人的心跳頻率是60~100次/分,稱為正常的竇性心律,而房顫就是心房出現了不規則的顫動,顫動頻率高達300~600次/分,心房不能正常的收縮,心跳頻率比正常人快很多而且不規律,可達到100~160次/分。
房顫的發生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是老年人以及心臟病患者最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常見的病因有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甲亢、先天性心臟病等,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導致房顫,如大量飲酒、吸煙、勞累、情緒激動、嚴重感染或某些藥物的影響。另外,雖然目前有些文獻表明房顫跟遺傳有關,但是這種因素較弱,只能說有遺傳傾向,不必擔心會遺傳下一代。
二、為什么說房顫會引起腦卒中?
房顫癥狀雖然一般較輕,但是危害卻很大,如使患者經常出現心悸、胸悶、頭暈等癥狀,影響生活質量;會導致心臟擴大,導致或加重心力衰竭;還會導致心功能下降甚至心力衰竭等。但房顫最大的危害就是會導致腦卒中,有研究表明,房顫引起的中風30天內死亡率可達25%,一年死亡率則高達50%,而且中風急性期致殘率高達73%,中風后第一年累計復發率高達6.9%。具體的原因是因為房顫發生時,心房不能有效的收縮,導致心房內的血液不能泵到全身,進而導致心房內血液淤積并有可能產生血栓。而血栓脫落后,會隨著血液流動,停在哪里,哪里就有可能會導致相應部分血管的堵塞,從而致殘致死,如在腦血管堵塞則導致腦栓塞,在肺部堵塞則導致肺栓塞,在下肢堵塞則可能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等。而在這其中最常見的要數腦栓塞啦。另外,與其他原因引起的中風相比,房顫導致的中風更可怕,因為在心房內因淤積形成的凝結成塊的血栓,其個頭較大,極易堵塞人體較大的血管,更不用說腦血管了。
三、房顫有哪些癥狀?如何確診自己是否患有房顫?
房顫的癥狀有感到心跳紊亂或心跳加快,或感到頭暈眼花甚至昏倒;或感到胸部有疼痛或不舒服的感覺;有些患者在輕度體力活動時或休息時就感到呼吸困難等。但因房顫的癥狀與許多心律失常十分相似,常常通過癥狀無法確診,需在心電圖等檢查后才能確診。另外,對有些房顫短暫發作難以捕捉的患者還需進行動態心電圖等檢查。若是確診患有房顫,還需進行心臟超聲檢查,以便了解心房是否有附壁的血栓存在。
四、如何治療房顫?如何預防因房顫引起的中風?
一般情況下,若是時間較短的陣發性房顫,能夠自行終止者,可以繼續觀察一下,同時需要注意的原有的其他疾病的治療,如高血壓、冠心病等。但如果發作的房顫使患者感到明顯的不適,就需要及時就醫,并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適當的治療,如抗凝治療、導管消融治療、植入起搏器等。不過不幸的目前大多數房顫并不能完全消除房顫,就像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一樣,所以進行治療的目標就是控制心率和心臟的節律,并預防血栓栓塞。另外,房顫的藥物種類有許多,不能自行購買服用,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有針對性的進行藥物治療。
雖然房顫引起的中風危害很大,但是通過積極的治療可以有效的減少中風風險。所以要預防中風的發生,抗凝藥物的應用是國內外公認的預防房顫引起中風的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但需注意以下幾點:(1)在醫生的評估下看是否有必要服用抗凝藥物;(2)在醫生的建議下選擇抗凝藥物;(3)堅持長期有規律的服用抗凝藥物,不能隨意停止抗凝。需要說明的是有許多的房顫患者服用阿司匹林,但其實阿司匹林并不是抗凝藥物,它只是抗血小板聚集,預防血栓的形成,它對因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血栓有一定的效果,但對房顫引起的血栓效果不大。
綜合上述,當我們出現心悸、眩暈、暈厥、氣促、胸悶等癥狀持續時間過長時,應及時就醫進行心電圖等必要的檢查,查明原因,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另外,確診患房顫后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服用抗凝藥物外也要注意以下幾點:采取積極的生活方式,適當的運動;不要過度勞累;飲食有規律,做到低熱量、低脂肪、低膽固醇飲食;保持樂觀的心態,控制情緒,不大喜大悲;定期檢查身體,觀察病情變化。
參考文獻:《內科學》葛均波、徐永健主編。p188-191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不當,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