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
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指出:“牟子國,祝融之后,后因氏焉。”
《世本·氏姓篇》:牟,“牟子國,祝融之后。”
《路史·國名紀三》:高陽氏后國,“牟,子爵,祝融后。”
《路史·國名紀三》載,高陽氏后國131國,其中在今山東省境內有22國,為顧(范縣)、(定陶)、(濰坊)、灌(壽光)、介(膠州)、禹(臨沂)、暨(棗莊)、諸(諸城)、偪陽(棗莊)、夷(即墨)、曹(定陶)、朱(諸城)、根牟(沂水)、蒙(平陰)、牟(萊城)、鷗夷(濰坊東)還有西周后建的丘,小邾、兒夷等國。
【起源】:
夏末商初,東夷牟族在蒙山西北部今萊蕪城東12公里處趙家泉村建立牟國。其疆域范圍包括今蒙陰縣西部、萊蕪市東南部、新泰市東北部,強盛時西至今萊蕪市中部地區(qū),東至今蒙陰縣城。
《山東古國與姓氏》載:“牟國,本夏商古國。”《續(xù)志》云:“泰山牟縣。故牟國”《春秋左轉注》恒公十五年:“牟,今山東省萊蕪縣東二十里有牟城。當即其國。”其實牟應在大汶口文化時期建國,夏商因之。
《山東古國考》載:“萊字金文本作萊,來和牟即《詩思文》篇的‘貽我米牟’,《臣上》篇的‘于皇來牟’,亦即后出的辣辯。《毛傳訓》牟為麥,《說文訓》來亦為麥。辣為小麥,輯為大麥,總是種麥子的氏族,以族名名地。”牟是最早種植大麥的占國,崇拜牛。康殷先生《:文字源流淺說》載:牛,甲骨女“牛頭形,古文中的牛(和羊)都用它的特點-鮮明的頭角形式表現(xiàn)”,許氏誤為“象角頭三對尾之形。”牛篆牛形,上曲劃是牛角,直劃是牛耳,中怪劃為牛面,把牛角、耳、面瘦化形成了牛字。許慎《說文解寧》載:“牟,牛鳴也。從十,A象其聲氣從口中出。”柳宗元《牛賦》云:‘‘牟然而嗚。”厶是牛叫時發(fā)出的聲氣,牛叫洞發(fā)出的mou(哞)的音,所以牟字音mo。牟人用牛叫的圖形宋稱本族為牟姓、牟人、牟國、牟子國、牟城、牟汶河等,牛成為與牟人有‘血緣關系的標志符號,所以牟入崇拜人。牧牛。厶,是私的本字。《說文,厶部》:“厶,奸邪也。韓非曰:‘倉頡作字,自營為私。”私和牛聯(lián)在一塊,說明牟人已經會馴牛,進行牧羊,成為個人的私有財產。牛耕或用牛運麥等勞動技術,是較早用牛進行生產勞動的國家。制作青銅器。牟,通嶅,金屬。《禮記。內則》:“敦牟惡業(yè)》”陸德明釋文:“齊人呼土副為牟。”牟又通,兜。《后漢書。衡轉》“更著岑牟單絞之服。”李賢注:“岑牟,鼓角士胃也”。牟人也可能足擅長制造敦、壟、卮、匝及兜鍪青兵器的部落。
西周王朝、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魯國附庸國。春秋末期歸屬于齊,并遷至東牟。戰(zhàn)國中后期牟汶河畔的故牟邑歸屬楚國。
周初分封國較多,大國或重要國史記載,周武王分封時,“其親王、功臣、帝王后裔,共封有七十二國。”其中“牟封于泰山。”《山東古國與姓氏》載:“牟國,本夏向占國,周為附庸之國。”
系霜羅《漢書·地理志》泰山郡,縣二十四。牟,故國。注《應劭曰:附庸也,晌古曰:春秋桓公十五年‘牟人來朝’,即此也。
《春秋 桓公十五年》 (前697):“邾人、牟人、葛人來朝。”杜注:“無《傳》。三人皆附庸之示世子也,其君應稱名,故其子降稱人”。
《春秋魯僖公五年》(前655):“夏,公孫茲如牟。”
春秋時,齊國忌其地鄰近齊國國都臨淄,將其又東遷至膠東半島今煙臺市福山區(qū)古現(xiàn)鎮(zhèn)三十里堡村建牟子國。此次東遷,牟子國因禍得福,使其躲過了多次戰(zhàn)亂,迎來了長達幾百年的和平穩(wěn)定發(fā)展的繁榮期。它的疆域和勢力范圍延伸到整個膠東地區(qū),還擁有大量的鹽田,豐富的魚蝦,使它的子民衣食無憂。
《山東古國考》載“牟本在今萊蕪,齊遷之于福山,遂名東牟。”
牟子國何時東遷,史料上無確切記載,可能是在公元前567年,齊靈公滅萊子國時,牟子國遷至今沿海邊附近的日照市福山三十里堡南,在此建城。漢初,牟子國被滅掉,將牟子國貴族遷至今牟平縣城,取名“牟平”。
與其他牟國的關系:散在山東、河南等省還有兒國,如山東省壽光牟城、諸械的魚婁、沂水的根牟、安匠的根牟、福山的牟子國,河南的中牟國等。《山東古國考》載:“安丘西北之壽光,復有牟城,或謂即春秋之車子國。”《路史·齊記》:“牟,逼近臨淄,”《山東通志》有“齊獻公滅牟”的記載。況明壽光的卑城,逼近齊國都臨淄,齊獻公(前874-865年在位)時滅了牟城的牟人。
《山東古國考》載:“諸城有虐山、牟鄉(xiāng)。”諸城牟國稱牟婁國。《春秋·隱公凹豪萬二刁萬二毋取牟婁。·公元前719年,被莒國所滅。《山東古國考》載:“安丘亦有牟山、牟鄉(xiāng)。”沂水亦有牟鄉(xiāng)。安邱、沂水之牟稱根午。《路史·國名三》:根牟,高陽氏后國。”根牟,曹姓,子爵。”《世本·氏姓篇》:根牟,“出東夷,根牟小國。”《春秋·盲公九年》:“秋,取根牟。”《公羊傳讞汀謂根牟為削庸之國,可從。地在今山東省沂水縣南。公元前600年,被魯國所滅。安邱之根牟,《左傳·昭公八年》載:“秋,人覽于紅,自根牟至于商、衛(wèi),革車千乘。”公元前534年,魯昭公滅了根牟,或在打獵時,滅根牟。福山縣牟子國,遺址位于三十里堡村,出土了幾件戰(zhàn)國時期文物,主要出土了漢代器物,《山東省文物志》定為漢代遺址,但最早達戰(zhàn)國時期。河南中牟,位于鄭州市。
東,古邑名,漢置中牟縣。《論語》:佛元午(前423年)自耿(今山西劉津南)遷都中牟,皆即此。故址旋說不,《史記》張守節(jié)正義:相州蕩陰縣西五十八里,有牟山,蓋中牟邑在此山側也。”即今河南鶴壁市兩。也可能是祝融后裔一支的分封地。
牟子國,根牟國或中牟國應都是高陽氏的后國。牟國在山東境內和萊子國一樣,都有插花地。據(jù)以上敘述,趙家泉村一帶在商之前是牟國的所在地,周時被周武王分封在趙家泉村,建立了車牟子國。壽光之牟城可能是牟子國一支的居住地,逼近臨淄,此時牟子匡又屬魯國管轄,被齊獻公所滅。戰(zhàn)國時,車子國屬齊國管轄。齊威王“二十三年,殺大夫牟辛。”即公元前324年,牟子國在齊國當大夫的牟辛,囚觸犯某條例被齊威王殺掉,牟子國從此開始衰弱。楚考烈王五十四年(前249年)楚滅魯,牟人被迫東遷,至福山三十里堡村。《山東古國考》:“萊本在西,齊遷之益,逐名東萊;與牟本在萊蕪,齊遷之于福山寧海,逐名東牟,正出一例”。
【滅亡】:
《路史·國名紀》:“牟,子國,楚滅之,為附庸。”
楚考烈王五十四年(前249年),楚國滅掉魯國后其勢力達泰山以南,牟子國為楚軍所占。
牟國是在魯國被楚國所滅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48年滅亡的。楚考烈王十四年(前249年),楚滅魯,繼滅牟(《史記·楚世家》),牟國從此消亡。
【都城】:牟(山東省萊蕪市城東10公里的辛莊鎮(zhèn)趙家泉村)。
牟,周代小國。漢置牟縣,《漢書·地理志》:“泰山郡牟縣,故牟國也。”東漢、晉、宋、北魏皆因之,北齊省。隋開皇年間置牟城縣,屬兗州,大業(yè)初廢。
【考古】:牟國故城。
東周時期牟國都城遺址:位于萊蕪市辛莊鎮(zhèn)趙泉村,俗稱“圍子”。北臨汶河,地勢平坦。
故城城墻之南、西兩面已不見遺跡,東、北兩面城墻保存較好,夯筑土質純凈,高出地面3米,下寬約15米,上寬4米。城墻圓角呈弧形,南北直徑約620米,東西直徑520米。20年代城墻尚完整,50年代后逐漸被村民取土整平。城址范圍內,散布著大量瓦礫和陶器殘片,多為春秋時期遺物,采集的標本有夾砂灰陶鬲、罐等。陶鬲系尖唇、高襠,肩以下飾細繩紋,橫徑大于器高;陶罐卷沿,折肩,平底,皆具有春秋早期特征。
【世系】: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