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七在后臺時不時就會看到一些家長留言說自己的孩子不愛學習甚至是討厭學習:
“孩子小時候很愛學習,現在年紀越大越討厭學習了,是不是到了叛逆期?”
“之前孩子一直學習挺認真,最近不知道了,成績下降的厲害,昨天居然說他不想上學了。”
從家長的話語中,小七不難看出家長對孩子學習的關心。家長對孩子在學習上表現出懈怠、不耐煩、厭惡等各種情況都尤為敏感,尤其是當孩子的考試成績出現下降趨勢的時候,家長就會開始思考孩子是不是這段時間沒有好好學習或者是開始變得不愛學習了。
其實,哪個孩子不希望有一個好的成績呢?這樣他會獲得同齡人的羨慕、老師的喜愛,以及滿足爸媽的期望。孩子在某個階段開始對學習,表現出熱情減退或者出現不想學習等狀態,其實原因有很多種,家長一定要搞清楚,才能幫助孩子一起走出學習的困境。
這一類的孩子的學習成績可能是長期處于中下游,或者是因為升學等問題進入了學習的瓶頸階段。因為對學習喪失了自信心,難以在學習上獲得成就感,所以變得不愛學習了。這類的孩子基本上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這類學生學習比較勤奮努力,甚至認為自己在班級或者年級中是屬于最努力的那批人,但是成績卻不是班級或者年級中最好的學生。
這種付出了辛苦,卻得不到相應成績與回報的情況,會讓孩子心里感到十分失落。會質疑自己的付出是不是值得,懷疑自己在學習上天賦,會尋找各種方法緩解內心的落差感,比如:如果我不這么努力學習,當面對別人的質疑學習為什么不好,是不是就可以說是因為自己沒努力,而不是因為自己比較“笨”。
同樣的老師上課,有的同學聽完課就知道重點在哪,課后作業一做就對;而另一部分同學聽完課后卻搞不清重點在哪,布置的作業也有不少地方不會做或者是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才能做完。這類孩子往往就會覺得自己不是學習那塊料,所以不想學,其實這類孩子是缺乏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
還有一部分同學靠著家長與老師的監督才會好好學習,一旦家長與老師不盯梢了,學習成績就會立馬下降。老師和家長對這些孩子的評價就是,學習不自覺,不愛學習。其實這些孩子不愛學習的主要原因是以下這兩點:
當你對和這類孩子說學習很重要的時候,他們往往會舉出一大堆例子來反駁你:
我同學的媽媽是高中畢業,現在開了一個小超市,比你這個本科生掙得都多!
比爾蓋茨還不是大學沒畢業,照樣當老板!
但是這樣的事情畢竟是個例,就像是中彩票,即使有人有如此的好運,也不一定同樣的幸運的事情會降臨在你身上。況且在這些人的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也不是外人能夠想象的。
好好學習不一定是成功的必經之路,但卻是最容易走的路。
這部分學生對學習的重要性了然于心,嘴上信誓旦旦要好好學習,但是一遇到小伙伴約著一起去玩,或者面對游戲電視等誘惑,瞬間就把學習拋諸腦后了。畢竟對于大多數的孩子而言,學習如果是一件強制性的,那么不學習天然就帶著對抗性的快樂。
在最近播出的《我家那閨女》節目中,焦俊艷認為,把痛苦說給父母聽,會得到雙倍的痛苦。而父親卻認為,把痛苦告訴父母,就有人與你一起分擔,那你就只剩一半的痛苦了。
這種想法上的差異,其實在學習這件事情上也是一樣的。父母覺得自己對孩子的學習越關注,孩子在學習上遇到的問題就會越少;但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父母越關注,自己的壓力就越大。
對于低年級的孩子,家長往往會選擇陪孩子一起寫作業,發現孩子做錯題目或者字跡不工整就會讓孩子立馬改正。網上流傳著當爹當媽各種“漸崩式”陪寫作業的視頻,但這實際上也是孩子漸進式崩潰的過程。
隨著孩子年級的升高,當家長無力再繼續輔導孩子的時候,這種對孩子學習的焦慮,就會轉化為各種嘮叨與叮囑。但是這種來自父母的“每日溫馨提示”,對于孩子來說可謂是毫無新意。在這種過度的關注下,孩子的逆反情緒也會與日俱增,選擇不聽父母的話,或者把父母所說的話當耳邊風。
家長對于孩子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要承認,在同一個班級,學習成績總有高低之分。家長對于孩子學習成績的過高期望,會帶給孩子巨大的精神壓力。尤其是當孩子努力之后,依然無法達到父母的要求,不少孩子就會選擇放棄繼續努力。
這類學生往往內心比較敏感,比較感性,非常在意周圍人對自已的評價。因為與學校周圍人出現人際交往上的困境,所以選擇逃避,甚至會討厭一切和學校相關的人與事,自然也會討厭學習。
當因為升學、換學校等各種原因,學生需要面對新老師時,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去接納認同新老師,還會不自覺把新老師與之前的任課老師做對比。這類學生往往會因為喜歡一位老師,好好學習一門科目;如果遇到一位自己不喜歡的老師,甚至連這位老師的課程也不想聽。
比如受到同學們的排擠,或者與要好的同學吵架。不要認為這是孩子在鬧小別扭,實際上如果是家長在工作中如果與同事相處不融洽也很難做好工作。何況是孩子,心情不好,學習自然會受到影響。尤其是當孩子在學校受到同學的排擠、嘲笑等,更容易讓孩子萌發出“再也不想去上學”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