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寶很容易發生脾胃失調、厭食等毛病,或是一不留神上火感冒了,此時,家里一些“有經驗”的老人就會說:這是孩子有積了,我來給他捏捏積。
不錯,在中醫理論里是有捏積或稱捏脊的治療方法,捏積的手法來自于小兒推拿按摩,講的是捏積滯。捏積是一種補法,捏的是督脈,督脈是人體的諸陽之海,捏積則有調整陰陽、提振陽氣的作用,但卻只適合那些厭食、腹痛、腹瀉、腹脹等脾胃失調,或是虛寒易感的孩子,而對外感風寒、體內有火有內熱的孩子卻并不適宜,很多老人在弄不清寒熱的情況統統一捏為快,對孩子的病情沒有任何幫助。
另外,捏積是有一定的手法要求,專業的醫生都要通過系統學習、實踐才能準確掌握,所以對中醫醫生來說,并不主張家庭自我捏積治療。有時,家長捏得孩子后背生疼,哇哇大叫,還認為“就是因為有積才會這么疼,沒積就不會疼”,反而更加起勁兒的捏,但這種“常識”其實是錯誤的。如果孩子此時正好身體有內熱,亂捏積還會加重內熱甚至捏出病來。
即使操作者掌握了一定的捏積手法,病情又對癥,但家長們也要注意呢,捏積治療只有在上午做效果才是最好的。有些家長白天沒時間,就在晚上臨睡前讓孩子脫了衣服趴下捏幾遍,卻不知道到了下午尤其是晚上,捏積治療其實是無效的。
醫生提醒,在捏積治療前,最好先是到中醫醫院由專業醫生判斷后再決定做不做,而且捏積是不適宜長期做的,家長們,千萬不要把這個當成是一種給孩子的日常保健方法。
指導醫師/李建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兒科主任醫師,師從國家級名老中醫宋祚民。擅長治療脾胃病、咳喘癥、失眠、疲勞綜合癥、頸肩綜合征、小兒遺尿等,尤其對小兒遺尿頗有研究,在其治療的近千例小兒遺尿患者中,總有效率達到80%以上。著有《悅脾湯臨床應用十法》《中醫藥治療小兒多動癥105例臨床觀察》《小兒遺尿的中醫治療》等,主編了《常見病最新療法(兒科)》、《中醫兒科臨床禁忌手冊》等醫學論著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