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我是誰?
歡迎回來,我是領讀彭小六。
今天我們讀楊絳先生的《走到人生邊上》第三章 [有關人的問題]
“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边@個號稱是哲學上的終極三問。是的,讀到這一章你會發現,老先生自問自答的都是有點深奧的問題呢。
楊絳先生在這一章,會從“我”這個開始問題,自問自答人生哲學的終極問題。
很明顯,這個章節會有點燒腦。但好在結構清晰,我們不如放寬心,順著老先生的思路,看看她在近百的高齡,是如何看到這些問題的。
1. 人有靈魂
人有靈魂。每個人都有一個身體,而身體具有生命,稱靈魂。靈魂是看不見的,但身體有沒有生命卻顯而易見。死尸和活人的區別看得出,摸得著。所以每個活著的人,有肉體,也具有生命。上文已經說過,人的生命不是草木、蟲蟻的生命,也不是禽獸的生命,我們稱一條人命或一個靈魂;名稱不同而所指同是人的生命。下文我避免用“一條人命”而采用“一個靈魂”,因為在我國文字里,“命”字有兩重意義。生命(life)稱命;命運(fate)也稱命,例如”薄命”、”貧賤命”、”命大”、”生死有命”等。同一個字而所指不同。在思維的過程中窯易引起混亂,導致錯誤。
靈魂是否不滅,可以是問題;而活著的人都有生命或靈魂。是不成問題的。
可以肯定說:人有兩部分,一是看得見的身體,一是看不見的靈魂。這不是迷信,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小六在這里補充一下批判性思維的基本思想,也就是我們要學會區分什么是事實,什么是觀點。
批判性思維的其中一個要點是:你對外來的信息不能照單全收,要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要經過一定的質疑?!?/strong>
但是質疑的方式,會因對象而異。
不同的信息,你必須采取不同的質疑方式。甚至有些信息(比如某些”觀點陳述”),你是無需質疑的。
但如果連”觀點”和”事實”都經常搞混淆,又如何能進行正確的質疑呢?
所以,區分”觀點陳述”和”事實陳述”非常重要。
那“身體是生命,生命就是靈魂,這不是迷信,這是事實。” 先生這么說對不對呢?你自己判斷咯。
2. 人有個性
先生首先說明:個性的每一種類型都包含不同的性情:
活潑的我們稱外向,滯緩的我們稱慢性子,易怒的稱急性子或脾氣躁,憂郁的稱內向。
不過這種分類,只是粗粗地歸納,沒多大意義,因為每一種類型包含許多不同的性情呢。
急性子有豪爽的,敏捷的,冒失的,也有粗暴的。
慢性子有沉靜的,穩重的,死板的,也有傻呆的。
反正性情脾氣各人各樣,而且各種類型的區別。也不能-刀切。有人內向,同時又是慢性子或急性子。我只求說明:體質不同,性情各別。
個人是天生的么?它可以后天改變么?
個性是天生的,到老不變。
有修養的人可以約束自己。
可是天生的急性子不能約束成慢性子;慢性子也不能修養成急性子。··· ···從生到死,個性不變。老話:“從小看看,到老一半”;“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七卡二變,本性難變”。
個性如何被約束呢?
他講了一個他當小學老師的例子:
我發現小學生像《太平廣記》、《夷豎志》等神怪小說里的精怪,叫出他的名字,他就降伏了。如稱”小朋友”。他覺得與他無關。所以我有必要記住每個學生的姓名。全班約四十人。我在排座位時自己畫個座位圖,記上各人的姓名。上第一堂課,記住第一批姓名。上第二堂課,記住第二批姓名。上第三堂課,全班的姓名都記熟。第一批記住的是最淘氣、或最乖、最可愛、最伶俐的,一般是個性最鮮明的。最聰明的孩子,往往在第二批里。因為聰明孩子較深沉,不外露。末一批里,個性最模糊,一時分不清誰是誰,往往是班上最渾沌的。
為什么叫出小學生的名字,就乖巧了呢?
《大眾心理學》里
3.人有本性
本性有兩點:
1. 是“食色性”,食欲,好色,發情都是人的本性,你可以理解為這是我人身上的“動物性”;
2. 是靈性良心
人的良知良能與禽獸不同,而超越禽獸,我就稱為“靈性、良心”。
“靈性”,是識別是非、善惡、美丑等道德標準的本能產良心”是鼓動并督促為人行事都遵守上述道德標準的道德心。“靈性良心”是并存的,結合“知”與“行”兩者。
但是人身上的動物性靈性良心是不相容的。
孩子五六歲,早熟的,性欲也在覺醒。欲念愈多,身體的獸性愈強。西方人說,人有七大罪怒。驕傲、貪婪、淫邪、憤怒、貪食、嫉妒、懶惰。這七種罪惡,也包含了佛家所謂貪、噢、癡。這種種罪惡,都植根于人的血肉之軀。孩子開始有“我”。各種罪惡都漸漸露出苗頭來。
神經學專家保羅.麥克里恩提出假設,人類有三個大腦:爬行動物腦、古哺乳動物腦、理性腦三位一體,共同構成了完整的人類大腦。小小的顱腔內存留的是人類億萬年的進化遺址,每一段重要的進化歷程都在人腦內刻下了時光的印記。所以這似乎也能解釋為什么人的獸性和靈性良知并吞的現狀。
人腦的三位一體理論
不和諧的兩方。必然引起矛盾。有矛盾必有斗爭。有斗爭必有勝負。勝者或是消滅對方,或是制服對方,又形成統一。斗爭可以不斷,但矛盾必求統一。
統一之后的“我”,又成了什么面貌呢?這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說明的。怎么斗,怎么統一呢?
這就是下一章節的內容了,我們明天接著讀吧。
特邀作者:彭小六,學習愛好者,知識管理和職場閱讀訓練推廣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