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三伏天后,熱浪一波接一波來襲,空調成為大家避暑的神器。說到空調的功能,大多人僅對制冷與制熱較為熟悉,殊不知,還有一個被忽略的重要功能便是除濕。最近,一則“除濕代替制冷,降溫還省電”的消息在朋友圈熱傳,那么,除濕與制冷兩個模式,究竟該咋用?
制冷與除濕是啥原理?
制冷:通過制冷劑在空調的室內蒸發器內汽化帶走熱量,使流過蒸發器散熱片的室內空氣降溫。汽化的制冷劑在室外通過壓縮機壓縮液化釋放熱量,并把熱量通過散熱片傳遞給室外空氣。如此不斷循環達到室內空氣降溫的作用。
除濕:在制冷過程中,潮濕的空氣通過空調蒸發器后溫度會大幅度下降,空氣濕度處于一種過飽和狀態,多余水汽以冷凝水的形式吸出,凝結于蒸發器的翅片上,也就是“凝露”,等到制冷模式達到一定的平衡狀態,空氣濕度也就降到了一定的水平。
兩個模式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又是啥?
相同點:
空調運行制冷模式,在降低空氣溫度的同時必然要同時去除水蒸氣;空調運行
除濕模式,在去除水蒸氣的同時必然要同時降低空氣溫度;所以無論制冷還是除濕,降低空氣溫度和去除水蒸氣這二者是不可分的。
無論制冷還是除濕,室內熱空氣通過空調室內機的換熱器時,熱空氣中的水蒸氣被低溫凝結成冷凝水,冷凝水通過排水管排到室外;同時換熱后的冷空氣從空調出風口吹出。
不同點:
制冷模式:以降低空氣溫度為目的,同時去除水蒸氣。選擇該模式,制冷的溫度和風速可調高或調低。空調按人工選擇的溫度和風速以制冷模式運行,實現降低空氣溫度的目的(同時排出冷凝水),吹出的冷風比較強勁。
除濕模式:以去除水蒸氣為目的,同時降低空氣溫度。選擇除濕模式,除濕的溫度和風速不可以調高或調低。空調按照自動設置的低溫度和低風速以除濕模式運行,實現去除空氣中水蒸氣的目的(同時吹出冷空氣),吹出的冷風比較柔弱。
疑問1:除濕模式比制冷模式更涼爽?
人體的舒適度一方面取決于環境溫度,一方面取決于環境濕度。環境中的濕度在40%-60%人體感覺最舒適。在高溫環境中,人體會通過出汗將體內的熱量排出以維持正常體溫。而在南方室外溫度也許只有32℃,可環境濕度可達80%,這就使得人感覺比北方干燥環境下35℃的氣溫更熱。
天氣熱時,人體數百萬個汗腺在不斷地制造汗液,而干燥的空氣能很快地將這些汗液吸收,使我們感到涼爽,但是在濕度大的空氣環境中,由于空氣中早已充滿水分,無力再吸收水分,汗水只得積聚在人們的皮膚上,使人體溫度不斷上升。在濕度偏高的環境條件下,要想使人們感受舒服些,降低室內的濕度比降低室內的溫度更加有效。
因此,“空調除濕模式比制冷模式還冷”這個說法并不適用所有環境,只適用于濕度偏高的環境。在夏季,空氣中的濕度很大,特別是雨后和悶熱的天氣情況,開啟除濕功能,確實比單純的制冷要讓人感覺涼爽不少。
疑問2:除濕模式比制冷模式更省電?
空調在“除濕”模式運行時,實際是一個低風制冷的過程,在除濕模式下空調會間歇性啟動壓縮機這個“耗電大戶”,除濕的同時使室內溫度降下來。而制冷模式下,壓縮機將會在未達到預定溫度時一直處于啟動狀態,直到室內溫度達到設定溫度后才會自動停機。所以相比起制冷模式,除濕模式是會省電一點。
那么,既然除濕模式既制冷又省電,用戶能否一直開啟除濕模式?家電專家建議,除濕模式更適用于梅雨季節水汽較多的時候,在溫度相對較低、濕度較大的晚上開啟除濕模式,以達到調節房間溫濕度的效果,而在室外溫度較高的白天,還是“制冷”好一點。如果室外溫度很高,且空氣很干燥,長時間開啟除濕模式,有可能會損壞空調壓縮機。
此外,室內外的溫差最好在5℃-6℃之間。若差距過大,則會給人的身體帶來負擔。需要注意的是,在除濕模式下,不需將空調溫度調得太低,溫度低于23℃后,只要調低1℃,就要用數倍電力來發電。
若您覺得此文不錯,請分享此文!并為我們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