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在炎炎夏日,因“中暑”來就診的患者越來越少,然而夏季感冒、咳嗽的患者卻越來越多,尤其是咳嗽(暑咳)。
由于夏季過分炎熱,不少人又喜歡吃冷飲、吃冷食,身體對忽冷忽熱的環境、飲食不能很快適應,容易產生濕濁之氣,加上暑氣侵襲,人們很容易就會因此而誘發咳嗽一癥。另外,由于暑必夾濕的特點,而濕性最為粘膩,這會讓原本一周可愈的外感咳嗽,持續更久的時間。
很多人認為咳嗽雖然不易痊愈,但并非什么嚴重的疾病,甚至都可以不用去醫院,自己去藥店買點藥就可以了。確實,雖說暑咳并非嚴重疾病,但很多人都將其與傷寒咳嗽一同論治,從而導致咳嗽綿延不愈,甚至癥狀進一步加重。
暑咳的產生有嚴格的季節性,一般來講,暑因其火熱熾盛的特性,致病力強且多夾濕,更具有熏蒸黏膩之性, 可損耗人體氣機,逼迫津液外泄,阻遏陽氣。
《醫學三字經》對咳嗽有這樣一段描述,“氣上嗆,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輕,肺如鐘,撞則鳴,風寒入,外撞鳴,癆損積,內撞鳴。”這句話的意思將肺比作一個鐘,認為外感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從外面擊打肺表,會咳嗽。而內傷情志,飲食、房勞過度,從里面擊打肺部,同樣會咳嗽。
中醫認為,肺為五臟之華蓋,暑濕之邪首犯肺衛,影響肺的宣發肅降功能而出現咳嗽,若暑咳遷延耗傷氣陰,循經入脾胃累及肝腎,可致咳嗽遷延不愈。《素問·咳論篇》指出:“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于胃,關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咳嗽的發生有外感、內傷的不同,咳嗽發生于肺,但與胃密切相關。
夏季炎暑,火旺克金,肺為嬌臟,因此當人體遭遇暑熱侵襲時,必首犯肺衛,當肺氣失宣,肅降失度時,便會導致氣上逆從而引發咳嗽。另外,暑季潮濕多雨,暑熱多兼夾濕邪,暑與濕膠著纏綿,如油入面,暑得濕則郁遏不宣而愈熾,濕得暑則蒸騰上熏黏滯難去。暑熱犯肺,肺氣壅遏,不能宣降,或者肺氣不清而咳嗽頻作。
中醫認為,濕為夏季之長,人在夏季很容易便遭受暑濕侵襲。暑濕入體,便會循經犯脾,從而阻礙氣機生成,導致脾胃運化水液、輸步津液等功能發生障礙,營衛之氣無法抵達肺部而布溉周身,從而淤積為痰。 痰熱犯肺,從而導致肺氣宣降功能失調而引發咳嗽。 加上暑邪可使腠理(肌肉毛孔)張開,人體氣機也會隨著汗液外泄,以致氣陰損耗。 加之內有痰濁化火傷陰,則脾胃氣陰不足、運化無力、土不生金產生肺虛而咳。
若患者平時脾氣急躁,或失眠焦慮,或熬夜加班,易形成氣郁質或陰虛火旺體質。“內里無伏熱,不易受外感”, 暑濕邪氣易犯此類人。足厥陰肝經其支者從肝穿過橫膈,向上流注于肺,交于手太陰肺經。肝陰虧,火盛則循經犯肺、灼損肺體加重暑咳。陰虛火旺多責之肝腎不足,尤其是腎陰虧耗。腎為水臟,內寄元陰元陽,主持一身之氣的潛藏攝納,如陰虧則肺金失腎水滋養,水不生金且腎燥不藏,納化失常,肺氣不得潛降而暑咳遷延。
很多人在治療暑咳時會應用大量抗生素或大青葉、板藍根等苦寒之藥,但這樣日久會涼遏肺氣,損傷脾胃氣機,肺金與脾土母子相生,咳嗽痰多日久,肺傷子病及母,也可損傷脾氣,使邪氣內陷而咳不止。
《素問·臟氣法時論篇》所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指出暑咳治當辛平、甘潤、苦降,辛散助氣行利肺氣宣發,甘潤益陰血以滋養肺陰,苦降利肺氣下行;清熱宣散邪氣以保肺金,宣散肅降促進肺氣下行。因此在治療時應宜慎用苦寒苦燥藥,以防苦寒涼遏肺氣,苦燥耗傷肺陰加重咳嗽。
臨床辨治常用清半夏、生石膏、細辛、霜桑葉、桔梗、生薏苡仁、蘆根、栝樓、黃芩等。清半夏配石膏是其治痰熱最常用的一個方劑,從張仲景開始,特別是至唐·孫思邈時代《千金要方》,強調肺有痰熱證候,治痰要行氣,治熱要辛涼,以順應肺氣肅降、宣散之性。半夏性溫、味辛、降逆治痰濕之時,更善于秉其辛溫之性開郁結、理氣滯、泄肺氣,調暢一身之氣機。石膏味辛、甘、性大寒,質重氣浮入肺經,既清泄肺熱又能宣泄氣分濕熱,辛寒之性可制約半夏之溫燥,二藥參合一清一宣,肺熱得解,痰濁易除。
《丹溪心法》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在暢利氣機時,也可用細辛借其升散之性調氣除痰。霜桑葉亦常用,桑葉經霜之后最具淸肅下行之氣,吳鞠通《溫病條辨》說:“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風,風氣通于肝,故桑葉善平肝風。”桑葉平肝風發揮的是其肅降之能,用桑葉治暑咳亦取其肅降之效,淸瀉肺熱。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咳嗽雖然是很常見的病癥,但是引發咳嗽的原因卻有眾多,而中醫治療疾病講求整體觀念,以辯證為主,力求從本源去解決疾病的誘因。需確定咳嗽的引發原因需要通過辯證才可確定,盲目治療很難起到真正的效果。長期咳嗽更會造成患者多臟器受累,即便病因易去,但臟腑已傷,病情纏綿反復。
以上相關內容表述望能讓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過點擊我頭像進行私信。
【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文章中的資訊僅供讀者參考之用,讀者不應單純依靠本文而取代個人的獨立判斷。對于因使用、引用、參考本文內容而導致損失、風險及糾紛,我司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