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又迎來了一波離職潮。
小林趕上了被裁員的末班車。他有些焦躁,想在年前把工作搞定,好好過年。但事與愿違,頻頻失利。小林抱怨說:這大環境真是不好啊,看來只能等過完年再說了。
我幾乎可以斷定,過完年如果小林還是這種心態,求職也不會順利到哪里去,因為他的思維方式停留在了環境層面,即把問題的出現歸咎于外部環境上,而這屬于思維層次中最低級的思維方式。
之所以這樣解讀,是因為最近看到了一個關于思維層次的模型,叫NLP思維層次。我們的思維決定了我們的行動,而這個模型就讓我直觀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NLP是神經語言程序學(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的英文縮寫,它是研究我們大腦如何工作的學問。
心理學家翰·格林德和理查德·班德勒借鑒了一些催眠和心理學的理論發展了這套學說,很多大人物都專門受過NLP培訓,比如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微軟CEO比爾蓋茨、知名導演斯皮爾伯格等。
60%的世界500強對員工進行NLP培訓。
NLP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思維工具,利用它可以幫助我們思考,解決實際問題。
我們用一張圖來表示NLP思維層次:
NLP思維層次
NLP思維層次表明:人的理解可以分成六個層次,環境、行為、能力/選擇、信念/價值/規則、身份、精神。
在低層次理解問題,對于解決問題會有局限性。越往高層次走,問題反而變得簡單,一切取決于我們站在哪個層次來看待問題。
為了便于理解,我們就以不同層次對應不同的人來展開論述。再結合開篇小林面試失利的案例,逐一介紹每一層次的思維方式。
1.環境層次(vironment)
典型思考方式:都是別人的錯
對應的人:怨婦
這個層次代表我們所處的外部環境及相關的人,回答了哪里(where)和什么時間(when)的問題。
這里除了自己以外,其他都可以稱之為環境。
比如你的公司、家庭,你的同事、朋友,你所處城市的天氣、交通等這都屬于環境層次的范疇。
處在這個思考層次的人遇到問題時常常歸咎于外部環境,比如:
總而言之,我沒有錯,都是別人的錯,公司的錯,天氣的錯.....他們從內心里覺得自己懷才不遇。
那么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只會從外在環境入手,比如:
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這類人的身影,我們稱他們為'怨婦',因為他們太愛抱怨了。
自己消極懶惰,還常常把周邊的人也搞得負能量滿滿。
有時他們也知道只是抱怨于事無補,但是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原因就在于他們處于'環境層次',他們看待他人和世界的方式被牢牢地困在這個層次。
并非他們天生就是 '怨婦',而是在他們眼里只有外部環境,看不到其他。那么他們面對問題的方式就是換個環境,僅此而已。
顯然小林就屬于這一層次思考的人,他把自己找工作失利的原因歸咎于就業大環境不好,解決方案就是等到就業環境好的時候再去找工作。除此之外,他想不到更好的辦法。
如果這樣思考,小林恐怕再找一年工作也不會有什么好結果。
為了跳出這種局限,我們可以往上走一個層次。
2.行為層次(Behaviour)
典型思考方式:我還做得不夠
對應的人:實干家
這一層代表我們的所做所為,也就是我們的行動和反應,它主要回答什么(what)的問題。
在這個層次的人,他們面臨困境時,通常會思考'是不是我太懶惰了?是不是我還不夠努力?'
比如:
這些例子,都隱含一個意思:我做得遠遠不夠,我需要繼續努力,我應該采取行動。
基于這樣的思考,他們的解決方案就是從自己的'行為'上找突破:
于是,他們往往會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來改善問題。
你想到了什么人?對!實干家、行動派。
他們認為,環境無法改變,我只能改變我自己。遇到問題,不要慫,行動就OK。不行動永遠改善不了問題,不改變永遠適應不了環境。
他們樂觀開朗,充滿斗志,正能量滿滿,他們堅信,只要自己足夠努力,一定會有成功的一天。
他們也很容易被人們冠以'打了雞'愛灌雞湯'的名號。
相比處在環境層次思考的人,他們更進一步,他們看重個人的努力對結果的影響,而不只是抱怨外部環境。
那么針對于面試失利,處在行為層次的人就會這樣思考:
那么,僅僅是這樣,真的就夠了嗎,恐怕未必。
我們都知道,成功是多方面因素造就的。有些努力一輩子都不會有結果,比如你想當CEO,天天靠打雞血是不行的。
工廠的工人動輒一天十幾個小時工作,每個月也就幾千元糊口,即使他不睡覺24小都在工作,他的薪資也不及一位留校博士的百分之一。
投入的時間只是目的達成的一個必要條件,努力也只是抵達成功的一個因素而已。
想要成功,遠不止這些。
那么,為了進一步探究這些要素,我們就需要再往上走一個層次。
3.能力層次(Capability)
典型思考方式:解決方案是什么
對應的人:問題解決者
這一層體現的是我們所能應用的知識和技巧,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能力,是通過心靈地圖、計劃或策略行為和行動提供指導、引領方向。主要回答(how)的問題。
我們先給能力下個定義:勝任某項任務的條件、才能。
這一層次的人遇到問題時常常這樣想:事情不順利,是我的能力不足造成的。
他們認為完成這項任務需要這種才能、素質,而我恰好欠缺。因此他們會從'能力'角度來尋找好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比如:
'能力'層次的人非常善于學習,并且能將學習到的知識整合并應用到實踐,是解決問題的高手。
他們能在面對不利局面時很快調整自己,他們認為問題總有解決辦法,只是自己還沒有領悟到。他們會努力學習別人的經驗,為己所用,他們懂得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來達成目的。
那么回到開頭的案例,面試失利,他們除了認為整體就業形勢不夠好,自己在面試上投入的精力不夠之外,他們還會想:
這就是'能力'層次的人信奉的辦法總比問題多的思維。
這里需要強調的一點是:NLP每提高一個層次,都是以下面的層次為基礎的,也就是說不能隨意忽略下一個層次,比如只要'能力'而不'努力',這顯然是不可取的。
真正的做法是:既有'能力層'的方法論,又有'行為層'的行動和努力,還有'環境層'的機遇,綜合作用才能讓你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通常到了這個層次的人,已經戰勝了大多數的人,站在食物鏈的中上段,在公司也躋身中高層管理,一般的問題已經無法難倒他們。
但是,他們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總有一些問題會成為他們的困擾。而造成這個困境的原因可能是:他們選錯了問題。
這就有必要向上再探討一個層次:BVR層次。
4.信念/價值/規則層次(BVR)
典型思考方式:什么更重要
對應的人:戰略家
這一層體現的是我們所相信或影響我們的概念,回答了(why)的問題。
這一層次可以概括為BVR:
B:biref,信念,世界在你的眼里是什么樣的,具體來說就是你認識世界的一個個概念,這些能幫你構建一個完整的世界觀,是你發揮能力的基礎。
V:value,價值觀,你覺得哪個更重要,A還是B?
你要如何做出選擇,取決于哪個對于你來說價值更高。價值高低的衡量標準因人而異,因此每個人對自己生命中的人和事的價值排序也就不盡相同,這就形成了不同的價值觀。本質上就是權衡哪個對自己更重要。
比如:
畢業了是選擇大城市打拼還是在小城市安逸?選擇大城市的人,價值排序當中事業的成功>生活的安逸。
為什么有些人不知道如何選擇?因為他的價值觀混亂,或者缺乏衡量價值的標準,無法判斷哪件事對他來說價值更高。
R:rule,規則,也可以理解為做人做事的原則。
社會有制度,公司有規則,這些規則從何而來,就是上面提到的B(信念)和V(價值觀)。
比如:
規則能使得你的決策更加高效,不用每次面臨選擇時都要反復思考、不斷權衡,因為你已經有一個內在的準則,直接根據這個準則做出判斷即可。
'BVR'層的人遇到問題的思維模式是:哪個對于我來說更重要?是否還有隱形的、我沒有看到的更重要的問題?
他們看起來就像戰略家,做選擇時只重點針對那些對他們來說更重要的事情。
彼得德魯克曾說過:做正確的事比正確地做事更重要。
'能力層'是正確地做事,而BVR層是做正確的事。
那么回到面試失利的案例中,BVR層的人就會這樣來思考:
求職失利的原因大概是這些:
于是先畫了一個思維導圖,列出原因:
面試失敗原因羅列
然后通過思考,又做了這樣一幅圖,找出重點:
面試失敗重點因素分析
通過分析,他發現求職失利主要是由于自己投遞渠道選擇有限,只在線上的APP投遞簡歷,忽略了獵頭資源和身邊的創業者、管理者朋友。
因為自己更想走技術人才路線而非管理路線,網上投遞無法凸顯自己的偏好,進而技能和所投遞的崗位不夠匹配,在面試中的表現也就針對性不強,完全偏離了方向。
而大環境的影響和簡歷寫得好與否只是弱的影響因素。
所以核心問題在于自己選擇的投遞渠道出了問題。
針對這一分析,他制定了調整策略:
1)對于線上的投遞渠道進行篩選,選擇和自己期望相近的崗位,并在投遞之前先進行溝通,確認崗位的需求,符合自己預期再投遞。
2)將自己的求職需求透露給身邊的創業者、管理者朋友,并講明了自己的想法,請他們做推薦。
BVR層次的人選擇影響問題最核心的因素,即找準最重要的問題,然后針對核心問題制定改進策略。
BVR也有局限,它針對客觀的問題比較有效。
如果一些問題比較主觀,不存在標準答案,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借助再上一層次的邏輯思考來解決。
5.身份層次(Identity)
典型思考方式:我是XXX,所以我要做XXX
對應的人:覺醒者
這一層體現的是我們最基礎的核心價值與使命,通過自我認同確定整體目標,主要回答(who)的問題,也就是我是誰。
到達這個層次的人很少,因為在這一層次思考意味著你需要回答兩個問題:
這個層次之所以在如此高的層級,是因為不同的身份,意味著有不同的BVR,它決定了你會選A還是選B,決定了你人生的發展方向。
比如:
你如何定義自己的身份,關于面試失利的答案就會有天壤之別: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不知道怎么選擇,是因為我們并不知道自己未來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我們不知道自己想成為誰,就不知道應該做什么;不知道做什么,就無從選擇;不知道怎樣選擇,最終就一無所得。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完成身份定義,我們在做選擇時就會非常容易。
那些已經完成身份認同的人,我們可以把他們稱作覺醒者,因為他們清晰地知道自己想成為誰并為此為努力著。
6.精神層次(Spiritual)
典型思考方式:我的使命就是改變世界
對應的人:偉人
這個層次是處在塔尖的層次,是與我們自己關系極為密切的精神領域,它認為我們是超越我們自身的更大系統的一部分,就像個體之于家庭、社會或全球的關系,回答了為了誰(for whom)及為了什么(for what)的問題。
這個層次的人往往會自帶使命感,他們常常這樣問自己:
寫到這里,不得不說兩個人:喬布斯和馬云。
喬布斯說: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
而馬云說:我想的從來都不是賺錢,而是改變世界
一個屢次用劃時代的產品改變了人們使用電子產品的方式,一個用他的阿里巴巴王國改變了人們的購物以及支付方式,而這種改變是世界范圍的。
這些人也唯有用偉大來形容了。
至于這些偉大的人如何來思考求職失利的問題,他們可能會問:通過面試我可以改變世界嗎?我們不得而知,就讓那些后起的偉人作答吧。
最后,需要再次強調的是,高層次的思考以低層次為基礎,不能脫離低層次而孤立存在,比如離開'身份'談'精神',離開'努力'談'能力',會非常空洞,不切實際。
NLP思維層次雖略微有些復雜,卻對于我們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大有裨益。
當我們遇到問題覺得無法解決時,嘗試著跳出固有思維,有意識地往更高層次的思維方向邁進,當初解決不了的問題有可能就會迎刃而解。